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381.
地黄叶和茎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地黄叶和茎的显微结构以及梓醇、多糖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以明确梓醇和多糖在地黄叶和茎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地黄叶的上、下表皮均分布有腺毛和非腺毛,腺毛都属于头状腺毛,包括长柄和短柄的头状腺毛,两类腺毛的分泌物化学成分主要是黄酮和多糖;叶的上、下表皮上都分布有无规则型气孔,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比上表皮的大,但气孔指数相差不大;栅栏组织由2~3层薄壁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薄壁细胞形状无规则,细胞间隙大。(2)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海绵组织中黄斑样的薄壁细胞是梓醇和多糖的贮存场所,这类薄壁细胞在叶片边缘的齿末端处最为集中,茎的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也都是梓醇和多糖的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382.
以人工合成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基因组DNA为模板,用小麦种子醇溶蛋白保守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克隆测序获得了843 ~ 897 bp共15个新的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Q029719,JQ046392~JQ046405),分别编码280 ~29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它们具有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典型结构特点,是α-醇溶蛋白基因家系成员,其中有两个序列为同义突变.利用14个新氨基酸序列与乳糜泻( celiac disease)病人毒性抗原相关序列的比对,发现有8个序列的Glia-α-2和Glia-α-9型抗原序列产生缺失和替换.与来自粗山羊草属和黑麦属的α-醇溶蛋白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建立系统树,结果表明,14个DNA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粗山羊草属的相关序列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383.
目的:研究弗氏葡糖杆菌产核糖醇脱氢酶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葡萄糖、氮源、金属离子Zn2+和Fe3+以及诱导物核糖醇对弗氏葡糖杆菌产酶的影响,并用优化的条件培养产酶进行核糖醇生物转化反应.结果:对于弗氏葡糖杆菌核糖醇脱氢酶的生产,当葡萄糖浓度2.5%、氮源玉米浆粉为1.0%、Zn2+浓度为4 μmol/L、Fe3+浓度为2 μmol/L时,对应的核糖醇脱氢酶活力分别为0.45U/mg、0.43U/mg、0.25U/mg和0.18 U/mg,生物转化验证实验表明反应30 h后核糖醇的转化率达97.73%,质谱分析表明产品符合L-核酮糖的结构.结论:实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进一步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384.
385.
IFN和PDS合剂体内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IFN与PDS合剂的体内抗病毒效果。首先排除IFN和PDS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再以不同剂量的单剂和合剂给小鼠用药。用流感强毒株对小鼠进行攻击 ,同时以利巴韦林和正常小鼠作为对照。通过对动物死亡率、肺部病变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合剂组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组 ,且有剂量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 ,IFN和PDS合剂可明显减轻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肺组织病变 ,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相似文献   
386.
研究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色醇对斯达氏油脂酵母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接种后0 h或12 h时添加色醇, 能够明显抑制菌体生长和油脂积累; 而在培养24 h或36 h添加, 能够明显促进菌体生长, 并增强菌体对底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 在36 h添加100 mmol/L色醇, 生物量、油脂量和脂肪系数分别增加7.4%、13.9%和14.2%, 发酵时间缩短13.3%, 明显提高了油脂生产效率。气相色谱分析表明, 添加色醇对菌油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实验结果有助于建立调控油脂发酵的新策略,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87.
蜗牛酶中一种人参皂苷Rb1水解酶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分段层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梯度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层析三种方法的联用从中华白玉蜗牛消化酶中分离出一种人参皂苷Rb1水解酶。分离后该酶在SDS-PAGE上呈单一蛋白质务带。应用SDS-PAGE和凝胶过滤层析对分子量的测定,提示该酶是由4个分子量为110~115kD的相同亚基组成的同源四聚体。Rb1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分别为0.790mmol/L和10.192μmol/min/mg。该酶对人参皂苷Rb1糖键进行有选择的水解,可水解人参皂苷Rb1C50位的一个糖苷键生成人参皂苷Rd。  相似文献   
388.
引物悬挂延伸PCR扩增白藜芦醇合酶cD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得到葡萄白藜芦醇合酶(RS)基因的cDNA,实验以葡萄叶片为材料,利用引物悬挂延伸PCR法,以葡萄总DNA为模板,先分别扩增得到编码白藜芦醇合酶的第一外显子和第二外显子的序列,再以这两个序列为模板,进行第二轮的PCR,得到大小与RS基因大小相同的片段,经PCR产物测序证明,两个外显子已经准确无误地拼接,此片段就是RS基因。  相似文献   
389.
蓝色色素在蓝粒小麦种子糊粉层中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应用RT—PCR和RACE方法从蓝粒小麦正在发育的种子中克隆到一个编码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的基因(DFR)。推测其为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且与蓝粒小麦中蓝色色素形成密切相关;其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包含35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一些从其他植物中已克隆到的DFR有很高的同源性:大麦(94%)、水稻(83%)、玉米(84%)。从长穗偃麦草(2n=70)、蓝粒小麦、浅蓝粒小麦自交产生的白粒后代小麦以及中国春的基因组中分别分离到一个全长DFR序列。经聚类分析表明DFR cDNA核甘酸序列与从中国春基因组中克隆的DFR具有100%的同源性,且与长穗偃麦草、蓝粒小麦、白粒小麦基因组中分离的DFR均有很高的同源性。4个DFR基因组DNA均含有3个内含子,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内含子区,表明该基因在进化上很保守。经Southern杂交分析,DFR小麦中至少有3-5个拷贝,不同小麦材料间未见明显差异,但与长穗偃麦草有明显差异,属于一个DFR超基因家族。Northern分析表明该DFR在蓝粒和白粒种子的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都在开花后大约18d表达最强,在同一时期的蓝白种子中,DFR蓝粒种子中的表达量高于白粒。DFR转录本在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幼叶中积累多,但在芽鞘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幼叶中;在小麦的根和长穗偃麦草的发育种子中均未检测到DFR的表达。推测蓝粒小麦中可能存在调控DFR在蓝粒小麦中表达的调控基因,类似于玉米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390.
本文对一种新的甜菊糖基转移酶进行了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获得的基因cDNA全长1419bp,编码473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53.2KDa。与常见的糖基转移酶基因比较,相似性达44%以上,工具有糖基转移酶的保守序列。体外异源表达获得的融合蛋白,具有在花青素类和甜菊醇等糖基受体上转糖基的酶活性。在对一系列不同底物的酶活性进行比较后,推测这种糖基转移酶在体内参与了甜菊糖苷的合成。结果表明,具有广泛的底物活性的类黄酮类糖基转移酶,在甜菊体内不仅对类黄酮转糖基,而且在生成水溶性甜菊糖苷的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