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2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2150篇
  492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京东板栗主产区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京东板栗主产区迁西县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迁西县土壤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钾的含量普遍较低,但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氮、磷、钾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中等变异,且以磷的变异最大.表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分布符合高斯模型,其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决定;全钾和速效钾的分布分别符合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前者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空间相关性为中等;后者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空间相关性强烈.氮、钾在全县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区均出现在县域南部和西北部,而中部和东北部的含量较低.全磷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速效磷高值区则分布在县区南部.氮、钾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2.
两种烟草对烟夜蛾实验种群和自然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烟夜蛾对黄花烟草的产卵趋性显著高于普通烟草,为明确亲代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对其后代种群增长的影响,分别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应用生命表技术测定了两种烟草对烟夜蛾的生长发育和存活、食物的转化和利用以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室内(26±1)℃、(75±5)% R.H和16L:8D光周期条件下,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上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1~3龄各期幼虫的存活率及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种群净增殖率(R0=16.1086)和内禀增长率(rm=0.0848)减小.(2) 6龄幼虫对两种烟草的相对取食量(RCR)和近似消化率(AD)无显著差异,但是对黄花烟草的利用率(ECI)、转化率(ECD)及其相对生长率(RGR)显著下降.(3) 第二代烟夜蛾在普通烟田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I=1.0325>1),而在黄花烟田呈下降趋势(I=0.6577<1),第三代烟夜蛾种群在两种烟田均呈下降趋势,但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I=0.4571)大于黄花烟田(I=0 3592).这些结果表明,黄花烟草较不适合烟夜蛾的繁殖和种群增长,其寄主适合性不如普通烟草.  相似文献   
123.
苯酚的生物降解基因组成及其调控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苯酚的生物降解受多组分的降解基因控制,形成邻位和间位等不同的代谢途径.结合部分实验结果,介绍了邻位和间位代谢系统的基因组成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调节基因在苯酚降解菌中的作用和不同因素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别在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江苏南京)和黄河流域黄淮棉区(河南安阳)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定量研究氮素水平对花后棉株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累积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株总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花后棉株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安阳、南京试点分别以360kg.hm-2、240kg.hm-2氮素水平的总生物量、氮素累积最多,其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值最为协调,皮棉产量最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施肥量来调节初花后棉株生长特征值,从而获得高产。棉株氮素累积利用率随初花后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为不规则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计算两试点的氮素累积利用率、瞬时利用率,安阳试点以360 kg.hm-2的施氮水平为最优,南京以240 kg.hm-2最高;施肥过多不仅利用率低,而且易造成营养器官比例加大,棉株虽可获得较大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能适时向生殖器官转移,皮棉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5.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相似文献   
126.
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辽河油田稠油污染土壤4号土样中,获得了能以高浓度菲(2000mg·L-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快速生长的优势菌系和优良菌株ZL5.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ZL5菌株归类于鞘氨醇单胞菌属,分得的菌系和菌株有较强的降解菲能力,120h混合菌系降解了投加菲的95.28%,菌株降解了69.24%,但它们对芘的降解能力均较低,外加碳源葡萄糖可提高菌系和菌株的菲、芘降解能力,加量多。提高幅度大,但超过一定量。降解速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抑制效应。所以,应用时需控制适宜的浓度。  相似文献   
127.
分析了北京鹫峰山区侧柏、荆条枝条水及其潜在水分来源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运用IsoSource模型解析侧柏、荆条系统水分利用来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旱季初期(4月)研究区0~20 cm土层富集土壤水18O值,20 cm以下该值则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侧柏主要利用前2~3 d降雨补充的0~30 cm层土壤水;旱季末期(6月)侧柏和荆条分别利用当天雨水补充的0~10和10~30 cm层土壤水;雨季(7月)侧柏利用前期降水补给的0~40 cm层土壤水(59.3%)和近期降水(12.5%),荆条则利用近期降雨供给的0~30 cm层土壤水;侧柏的土壤水分来源逐月加深,至生长季末(11月)其主要利用60~80 cm层土壤水(前2~3 d降雨补给),而荆条枝条水δ18O值远离各水分来源δ18O值.两物种对水分的竞争压力小,适应本区域气候特征,尤其在应对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植物系统垂直分布的水分来源能够有效分流洪峰,减小暴雨瞬时破坏力.  相似文献   
128.
木本植物木质部空穴和栓塞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本植物木质部空穴和栓塞化现象的发现至今已近80年历史,国外学者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国内此方面的研究极少。木质部空穴和栓塞化研究是木本植物体内水分传输研究的前沿所在,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材料的研究结果各异,争议颇多。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近年来的资料作了概括和总结,包括栓塞化现象的发现、检测方法、诱因及形成机理、木质部栓塞化同输水结构间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9.
我国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交错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使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提高3%~4%,减轻氮肥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小麦产量.当施氮量由120 kg·hm-2增加到360 kg·hm-2时,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由36.5%降低为26%;氮素损失增加约5%,对应的氮素损失量则从60 kg·hm-2增加到约200 kg·hm-2,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增加.小麦对上季残留氮素的利用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小,受上季施氮量影响较大,总体趋势为施氮量越高,小麦利用率越低,损失越多.经过两季小麦种植后,小麦-土壤系统回收的总氮素比例约为44%~50%,其中土壤残留氮素约占施氮量的13%~18%.  相似文献   
130.
邢肖毅  黄懿梅  安韶山  张宏 《生态学报》2013,33(22):7181-7189
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本文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从草本群落到乔灌草群落,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增加,整体表现为乔灌草群落>灌草群落>草本群落。然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氮素水平远低于自然恢复的乔灌草群落,甚至低于灌草群落。0-10cm 土层各形态氮素均高于10-20cm 土层。硝态氮对植物群落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作为土壤氮素水平的敏感指标。土壤有机质、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可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