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萃取法获得桐花树叶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醇沉),从中筛选出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均较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的乙酸乙酯部位作为辅料试配成膏状体,并通过对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连续外涂实验,测定其皮肤组织匀浆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丙二醛(MDA)含量、羟脯氨酸(HYP)和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2.0%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膏状体处理组的皮肤组织T-SOD活性、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HYP和胶原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但MDA含量极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仅含化妆品基质的膏状体)、阳性对照组(2.0%熊果苷膏状体)与1.0%、0.5%乙酸乙酯部位膏状体处理组(P0.01)。说明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是一种潜在的抗氧化或抗衰老化妆品辅料,2.0%乙酸乙酯部位含量是试配该化妆品的有效添加剂量。增强T-SOD活性、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MDA含量、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可能是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预防或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2.
为了明确防卫基因PAL与美洲南瓜抗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之间的关系,通过室内接种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WMV侵染对不同抗性美洲南瓜体内防卫基因PAL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室内测定显示,抗病品种GBRV-8发病率和病情指数(15.6%和14.2)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光板’(91.1%和65.9)。(2)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接种WMV后不同抗感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接种时间增加,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且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呈现出叶片较高,叶柄和茎秆次之。(3)接种后5个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抗病和中抗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尤其抗病品种GBRV-8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感病品种光板最低。研究认为,防卫基因PAL表达量与美洲南瓜品种抗病毒病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3.
于各测定月的小潮日,使用悬管装置采集气样并结合气相色谱测定,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湿地互花米草植株的甲烷传输量及其主要释放部位进行了研究,另又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的排放通量,以此分析互花米草植物体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最后测定了互花米草植株髓腔内的甲烷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明显不同,快速生长阶段的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量最高;互花米草植株甲烷传输对互花米草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贡献率介于9%-94%之间;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甲烷的主要释放部位是距地面0-20cm处,该部位对植物甲烷传输量的贡献率为50%(平均值);髓腔内的甲烷浓度远高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且自下而上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4.
三七不同部位提取物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凝血酶原时间(PT)试验研究三七根、叶和花70%甲醇提取物的抗凝血活性,同时分析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三七根和三七叶中所含不同皂苷成分的抗凝血活性,以阐明三七不同部位的抗凝血活性.结果显示:(1)在测试浓度为20 mg/mL时,三七根、叶和花甲醇提取物的PT值均显著高于空白和阳性对照,并且三七叶和花提取物的PT值显著高于根提取物.(2)三七根和叶中分离得到的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PDS)在量效关系实验中,其PT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品[包括20(S)-原人参三醇型皂苷(PTS)及三七根和叶总皂苷],而且在浓度低于25mg/mL时,差异更加显著.(3)相同浓度时,三七叶中的PDS(L-50,50%乙醇洗脱液)的PT值高于三七根中的PDS(R-50,50%乙醇洗脱液).研究表明,三七叶和花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活性较根强,具有潜在的抗凝血活性.而其中三七叶PDS的作用最强,可能是潜在的抗凝血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75.
建立新疆阿魏中不同部位阿魏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PLATISIL ODS(250 mm×4.6mm,5μm)色谱柱,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35∶ 6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柱温30℃.测得阿魏酸进样量在0.440~5.396μg/mL(r=0.9997)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达97.8%,RSD为1.79%(n=9).新疆阿魏胶、根、茎和叶中的阿魏酸含量分别为0.2600、0.0362、0.0225和0.0275 mg/g,胶中阿魏酸的含量远高于根、茎和叶.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新疆阿魏中不同部位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6.
陈海霞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07,50(11):1129-1134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是草地螟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寄生行为知之甚少。为了明确双斑截尾寄蝇的寄生行为特征及其对草地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在22℃,光照16 h的条件下就其对不同寄主种类及草地螟幼虫龄期、寄主部位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草地螟、甜菜夜蛾和粘虫3种幼虫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甜菜夜蛾和粘虫,而对甜菜夜蛾的寄生率又显著高于粘虫。另外,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次数也呈现相同的趋势,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喜选择草地螟。在3, 4, 5龄草地螟幼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截尾寄蝇对5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寄生次数均显著高于4龄和3龄幼虫的,表明该寄蝇主要选择5龄幼虫为其寄主。在被寄生的草地螟幼虫中,胸部被寄生的比率(66.4%)和次数(4.2)显著高于头部(23.4%,1.0)和腹部(10.9%,1.1),而腹部及头部被寄生的比例及卵粒数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主要选择幼虫的胸部进行寄生。最后,就双斑截尾寄蝇对产卵寄主选择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PVCs)患者射频消融术(RFCA)预后与起源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接受RFCA治疗的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右心室组(n=58),左心室组(n=24)。记录两组RFCA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等指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记录24h PVCs总数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左心室组比较,右心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手术成功率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右心室组LVESD、LVEDD均明显减小,LVEF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24h PVCs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右心室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右心室组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明显优于左心室组(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PVCs的预后与起源部位存在一定相关性,右心室起源相对左心室起源的PVCs手术成功率更高,更有利于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8.
HPLC法测定紫苏不同来源不同部位中迷迭香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茜  邹素兰 《广西植物》2014,(6):865-868
采用 HP LC 法测定14种不同来源紫苏不同部位的迷迭香酸的含量,并进行统计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种来源紫苏间叶、果穗、茎及根中迷迭香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 <0.05),同一来源不同部位间迷迭香酸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 <0.05).各种来源紫苏叶中的迷迭香酸含量均最高;大部分来源紫苏果穗中迷迭香酸的含量较紫苏茎高.14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可分成4个类群.研究结果表明紫苏果穗可能是潜在的新药源,来源于长江中下游紫苏不同部位的迷迭香酸含量要比西南地区的高.  相似文献   
79.
为了了解金属硫蛋白-3(Metallothionein-3,MT-III)基因在不同海拔地区饲养的藏羊脑组织及脑组织不同部位间的表达差异,随机选取高海拔地区(青海河南县)饲养的成年雄性藏羊6只和低海拔地区(甘肃临洮县)饲养的成年雄性藏羊3只,屠宰后分别在脑组织的颞叶、顶叶、延髓、小脑及松果体各部位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MT-III基因在藏羊脑组织及其不同部位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MT-III基因在藏羊脑组织各部均有表达,但不同部位相对表达量有差异;藏羊松果体中MT-II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1);饲养在高海拔地区藏羊的脑组织的颞叶、顶叶和延髓中,MT-II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饲养的藏羊(P0.01)。MT-III是在藏羊脑组织不同部位普遍表达的一种蛋白,其在颞叶、顶叶和延髓较高的表达量可能与该区域脑细胞对低氧及高辐射的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0.
种子植物对中波紫外辐射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健  李春阳 《生态学杂志》2005,24(3):315-320
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到达地表的中波紫外辐射(UV-B)增加。增强的UV-B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作用。综合论述了近些年来有关种子植物对UV-B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对UV-B敏感的种子植物经UV-B处理,外部形态表现为植物变矮、叶面积减小、茎缩短等;内部结构表现为叶绿体结构失去完整性、叶肉面积减小等。种子植物受UV-B影响的主要部位包括光合器官、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为了减轻UV-B的伤害,种子植物形成了一系列的保护机制,包括表皮结构对UV-B的散射、反射,叶片厚度的增加、UV-B吸收物质的积累、受损DNA的修复、自由基的去除。此外,UV-B与干旱、增强C02具有互作效应。增强的UV-B对木本植物、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