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3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d-儿茶精对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诱导鼠肝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证实:d-儿茶精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于鼠肝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为鼠肝线粒体损伤的诱导剂,探讨d-儿茶精对其影响。结果表明;d-儿茶精增加受损伤的线粒体膜脂质流动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形成和线粒体膨胀。并降低线粒体经ADP刺激后的氧耗量,从而维护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92.
衰老研究的新纪元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在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刻,生命科学关于衰老原理的研究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纪元。多领域、多层次、跨学科的衰老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将遗传基因衰老学说、自由基氧化衰老学说、糖基化衰老学说和交联衰老学说汇聚到了一个新的焦点--羰基毒化衰老学说。由于现代生命科学逐步认识到了羰--氨反应是诸多生物副反应中的一个核心过程,该反应引起了衰老机理研究了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阿米洛利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ox-LDL、炎症因子及MMP-9水平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阿米洛利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ox-LDL、炎症因子及MMP-9水平,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ox-LDL及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米洛利能够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ox-LDL、TNF-α、IL-6、hs-CRP及MMP-9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94.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与土壤氧化(吸收)甲烷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而每分子甲烷温室增温潜力是CO2的21倍,因此确定全球大气甲烷的源与汇,并与其进行估算,预测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及温室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大气甲烷烷源与汇研究的进展情况,详述了土壤氧化(吸收)大气与内源甲烷机理及其影响因子(如土地利用情况,环境甲烷浓度,土壤温度,湿度,pH值,孔隙状况等),最后指出,通过在长白山森林垂直分布带开展地带性土壤甲烷氧化(吸收)研究,对估算我国温带至寒带,高山苔原带土壤吸收甲烷含量,乃至全球甲烷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甲烷氧化菌是一类可以利用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在全球变化和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甲烷氧化菌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在自然湿地中的群落多样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分类方面,疣微菌门、NC10门及两个丝状菌属甲烷氧化菌的发现使其分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单加氧酶方面,发现甲烷氧化菌可以利用pM MO和sM MO两种酶进行氧化甲烷的第一步反应,Ⅱ型甲烷氧化菌中pM MO2的发现证实甲烷氧化菌可以利用这种酶氧化低浓度的甲烷;在底物利用方面,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兼性营养型甲烷氧化菌,证实它们可以利用的底物比之前认为的更广泛,其中包括乙酸等含有碳碳键的化合物;在生存环境方面,能在不同温度、酸度和盐度的环境中生存的甲烷氧化菌不断被分离出来。全球自然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高纬度的酸性泥炭湿地,Ⅱ型甲烷氧化菌Methylocystis、Methylocella和Methylocapsa是这类湿地主要的甲烷氧化菌类群,尤其以Methylocystis类群最为广泛,而Ⅰ型甲烷氧化菌尤其是Methylobacter在北极寒冷湿地中占优势。随着高通量测序时代的到来和新的分离技术的发展,对甲烷氧化菌的现有认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6.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是减少海洋底泥甲烷释放的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然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及其功能菌群的生态功能仍然不确定。对甲烷厌氧氧化菌多样性的研究可为减少甲烷排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与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比较,分子检测方法是一种更为快速和高效的研究手段,可直接和全面的反映参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以DNA分子标记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类主要的分子标记基因,即16S rRNA,mcr A和pmo A,所采用的相关探针和引物信息,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综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多样性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提出厌氧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97.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文彬  耿玉清  王冬梅 《生态学报》2015,35(14):4604-4612
水陆交错带是内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界面区,其包含了高地到低地直到水体的区域,是土壤有机质源、汇和转换器。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以及营养物质的转化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也对水体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土壤酶几乎参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全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不少学者围绕农田土壤、林地土壤以及湿地土壤探讨了不同植被下酶活性的变异。水陆交错带植被种类丰富,周期性的淹水条件加剧了土壤性质变异的复杂性。但目前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差异的研究不多。以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苔藓、草本和灌丛3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溶解性化学成分、4种土壤水解酶即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磷酸酶以及2种氧化还原酶即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土壤性质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被下土壤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草本和灌丛,草本植被下土壤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苔藓和灌丛,灌丛植被下土壤几丁质酶活性显著高于苔藓和草本,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几丁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均与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几丁质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认为,水陆交错带不同种类土壤酶在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差异有别,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不仅与植被类型有关,与水陆交错带微地形以及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也有密切关系,需运用长期控制试验手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98.
以获得大量青霉素酶并将其用于分解牛奶中残留青霉素为目的,通过PCR方法从蜡样芽孢杆菌ATCC10987基因组中获得了青霉素酶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中,并转化到E. coli BL21中;在IPTG诱导下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酶活分析,结果显示最大酶活力可达到480.0 U/mL;利用Ni2 亲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超过90%;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制备固定化的青霉素酶,并利用该固定化酶将牛奶(含0.5 u青霉素G/mL)中的青霉素分解到浓度小于4 ppb程度.  相似文献   
999.
实验室自行设计方案分离多株以甲烷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对其中的1株QJ16进行了研究,根据该菌株形态特征与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证实该菌株是一个与其最近的甲基单胞菌属各成员都不相同的菌株.对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和利用甲烷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源以氯化铵和硝酸钾共同作用最好,碳源以甲烷最佳,最佳生长温度为30℃,最佳生长pH为6~7;在批式实验时菌株利用甲烷的最适pH为6.5左右,微量元素Cu2 的浓度为15 μmol/L.  相似文献   
1000.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2008,35(7):1170-1170
用传统的选冶工艺很难对低品位及伴生硫化矿进行有效的提取,而硫化矿生物浸出技术特别适用于处理这类矿物资源;相对于传统选冶工艺,它具有流程短、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