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连翘种子挥发油抑真菌及在猪油脂酸败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滤纸片法观察不同浓度连翘种子挥发油对啤酒酵母、产黄青霉以及黑曲霉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其最小杀菌浓度;利用猪油体系对连翘种子挥发油在油脂酸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连翘种子挥发油对这三种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啤酒酵母为3.91×10-4mL/100 mL,产黄青霉为7.81×10-4mL/100 mL,黑曲霉为3.13×10-3mL/100 mL;而连翘种子挥发油对猪油具有促进其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结扎大鼠冠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动态观测Ⅱ导联心电图ST段的变化,以S-T段上移为指标反映缺血程度,观察了滇产回心草及回心康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检测血清SOD、MDA、PGI2和TXA2.结果表明,回心草及回心康均能显著减少S-T段上移,均以2 g/kg组为显著;其1 g/kg及2 g/kg均使心肌梗塞范围缩小(p<0.05,p<0.01);均使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显著提高(p<0.05及p<0.01);MDA显著降低(p<0.05,p<0.01).回心草及回心康还能提高大鼠血清PGI2水平,降低TXA2含量,以回心草2 g/kg及回心康2 g/kg为显著(p<0.05),呈剂量依赖性.实验结果提示,回心草及回心康均具有抗心肌缺血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其提高PGI2/TXA2可能与其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甘青铁线莲花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邻二氮菲-Fe2 氧化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以及卵黄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PUFA)过氧化体系,对甘青铁线莲花水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和羟自由基(·OH )以及抑制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LPO)作用的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甘青铁线莲花水提取物有清除O-2、OH的能力,同时能抑制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LPO)作用,在相同干物质浓度下(黄酮含量为2.20 μg),抑制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LPO)作用最强、O-2次之、OH最弱,这说明甘青铁线莲花水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且水提物抗氧化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锰氧化物是Mn(Ⅱ)经生物和化学氧化后形成的矿物成分,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不同种类的细菌对Mn(Ⅱ)的氧化作用是自然界中氧化锰矿物形成的主要成因.从山东崅峪采集的铁锰结核棕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锰氧化活性的土壤杆菌,其对Mn(Ⅱ)的氧化作用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分离菌株,达到65 μmol/L.通过个...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耐盐的大麦和不耐盐的小麦幼苗在 NaCl 胁迫下叶片脂质过氧化作用、膜系统伤害、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盐胁迫初期,叶肉细胞能维持较高的 SOD 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较弱,膜系统基本完整;随着胁迫强度加大,SOD 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膜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电解质和紫外吸收物质大量外渗,细胞器破坏,甚至整个叶肉细胞结构崩溃。试验结果表明盐胁迫下超微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细胞内膜系统的紊乱和伤害,而膜系统的伤害可能是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采后荔枝果实中氧化和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采后的荔枝(Litchi chinensts)果实的果皮和果汁中的抗坏血酸及果汁的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果皮的谷胱甘肽甘肽含量先增多(采后3天)接着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采后时间加长而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高,采收7天后果皮中丙二醛含量增加2倍,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6-7倍,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只为原来的44%,内源清除活性氧能力的减弱与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表明,荔枝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的伤害有关,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可作为果实衰老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衰老细胞中热休克转录因子1的异常调节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人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衰老细胞中呈现年龄依赖功能失调机制, 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和RNA酶保护实验等了解低总体倍增水平(PDLs)的年轻和高PDLs的衰老IMR90双倍体人肺纤维母细胞的HSF1 DNA 结合活性、HSF1蛋白质及其编码转录子mRNA水平和亚细胞分布.使用H2O2诱导年轻IMR90细胞成为“应激诱导早熟性老化(SIPS)” 细胞,并与复制性衰老细胞比较HSF1 DNA 结合活性、HSF1亚细胞分布和细胞内过氧化物含量.在不同年龄的IMR90细胞中,无论体内或体外,HSF1激活能力与细胞年龄呈反相关,但细胞内HSF1蛋白质与其mRNA水平并无改变.HSF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HSF1主要存在于年轻细胞胞质中,热刺激促使三体形成和核转移;而在衰老细胞中,37℃时HSF1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热刺激后形成三体,与DNA结合能力明显比年轻细胞弱;用H2O2诱导的应激成熟前老化细胞内,HSF1功能和亚细胞分布都与复制性衰老细胞相似.结果显示,细胞年龄与HSF1的激活和定位相关,而与HSF1含量无关,这些变化可能是通过氧化修饰所致.  相似文献   
18.
富含花色素苷的紫色稻叶片的抗光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紫稻叶片的花色素苷(吸收峰530 nm)分布于上下表皮细胞、泡状组织和表皮刚毛细胞中. 与另一种绿叶稻(赤脚软黏)相比, 紫叶稻旗叶的最大光合放氧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高出28%和23%. 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可能是紫叶稻增强光系统天线捕光能力的一种补偿性生理适应 性. 当旗叶切段受到由甲基紫精(MV)介导的光氧化处理3天后, 紫叶稻叶片的花色素苷显著降解褪色,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降低而细胞膜的泄漏率增高, 但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几无变化. 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 qP和φPSⅡ下降而NPQ和叶黄素环的DES升高. 绿叶稻叶片对光氧化作用较敏感, 其清除DPPH· 自由基能力的下降幅度与细胞膜泄漏率增高的幅度均高于紫叶稻, 并出现痕量的花色素苷. 结果表明, 花色素苷在阳生性的紫叶稻叶片中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初级抗氧化剂参与抵御不良环境诱导的胞内氧化胁迫. 光氧化作用可导致紫叶稻和绿叶稻之间花色素苷变化的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微生物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微生物是驱动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氮循环是土壤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核心之一,其四个主要过程,即生物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均由微生物所驱动.近10年来,随着免培养的分子生态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的发展,在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机理、厌氧氨氧化过程和机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有关土壤硝化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及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今后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应瞄准国际微生生态学发展的前沿,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结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开展大尺度上土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的研究;(2)加强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过程与机理的研究,并与相关过程的通量(如氨挥发、N2O释放)和反应速率(如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关联起来;(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系统研究各个氮转化过程的耦合关系,构建相关氮素转化和氮素平衡模型,为定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其负面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镉诱导油菜叶片氧化胁迫及硫化物的络合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了不同浓度Cd(0、10、20、30、40μmol/L)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油研—8号”叶片H2O2积累、膜脂过氧化作用以及与硫代谢有关的抗镉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中H2O2及MDA的积累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但对缺硫处理组( Cd—S)与未缺硫处理组( Cd S)无显著差异。10~30μmol/L Cd诱导过氧化氢酶(Catalase,CdT)、过氧化物酶(Guaiacol peroxidase,POD)的活力提高,40μmol/L Cd对CdT活力有抑制作用。 Cd—S组的POD活力显著高于 Cd S组。在Cd的诱导下,根部非蛋白巯基及酸不稳定性硫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缺硫处理可明显阻碍上述含硫化合物的合成,从而加重Cd对叶片的伤害。上述结果表明,Cd对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诱导提高并非是抗镉关键途径,而与硫代谢有关的对Cd的络合作用才是油菜抗镉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