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570篇 |
专业分类
10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间变暖提高荫香叶片的光合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氮供应的条件下夜间变暖对荫香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当植株生长在相同的日间温度(25℃),而夜间温度从18℃增至2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增高(p<0.05)。高氮供应的植株,夜间变暖下其叶片光合速率较低氮供应的高,氮供应增高能促进夜间变暖提高叶片光合速率的效应。在低氮供给和夜间变暖下,植株叶片的光下呼吸和暗呼吸的增高显著(p<0.05)。无论在高氮或低氮供应下,生长在夜间变暖下的植物,其叶片的R ub 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 ax)和光合电子传递最大速率(Jm ax)增高(p<0.05),氮供应能增强夜间变暖对Vcm ax和Jm ax的正向效应。夜间变暖降低植株叶片的比叶重,而增加单位叶干重的氮含量(Nm),单位叶面积的氮含量(Na)没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夜间趋暖将有利于树木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结合高氮供给将会明显地增高植物的碳固定。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背景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空间变化格局及其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是探究群落稳定性响应全球变暖的关键.物种分布是多个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温度升高通过改变群落关键种的作用影响物种多样性,从而改变群落稳定性.关于草地群落稳定性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过程,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存在很大差异.该文作者结合自... 相似文献
3.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以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1961—2009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NPP值和主要农作物的气候产量,论述了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年际、年内波动均显著。(2)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呈现阶段性地波动上升趋势。排除社会、科技等影响,气候生产力对气候波动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是作物气候生态适应的结果。(3)中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粮食气候产量受降水量年际波动(特别是7、8月)显著影响;谷子、糜黍、玉米、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年际波动呈显著正相关;谷子、糜黍的气候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年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4)谷子、糜黍、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6、7、8月平均气温年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生长季平均气温年内波动对谷子、糜黍、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将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产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湖北神农架巴山冷杉树轮宽度标准年表,研究其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和生长期其他参数(活动积温、持续天数、初日和终日)的响应.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2、4和9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和当年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生长期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呈正相关,且与以9.0℃为阈值定义的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的相关最高.其生长期从5月下旬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大约120 d.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以9.0和9.3℃定义的生长期初日和终日序列相关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25(接近0.05显著性水平)和0.33(P<0.05),所以9.0℃是其进行光合作用的敏感温度.生长期开始得早或结束得晚,即生长期延长,均有利于巴山冷杉的生长.与我国气候突变年(1978年)前相比,1978年以后神农架地区气温开始上升,生长期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开始增加,生长期初日提前,终日延迟,使得生长期延长,进而促进了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5.
<正>你可能不知道:1.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而1951—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更是1880年以来升温速率的两倍,加上全球降水异质性增强,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中国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天气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很大,气象灾害频发,自然与农业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影响剧烈。总之,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与海岸带、重大工 相似文献
6.
利用花粉—气候响应恢复察素齐泥岩部面全新世古气候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共向应面模型进行古气候重建是通过将化石花粉数据与花粉-气候响应模型进行相似对比分析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1万年来经历了凉湿期→冷暖干湿剧烈波动期,且有显、温干的气候组合→全新世温暖期→气候波动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就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绿洲作物玉米(Zea mays L.)对变暖的响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西北干旱区作物玉米对变暖的响应以生长季提前和生长期缩短为主要方式.但是,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玉米生长期间平均气温小于临界温度时,增温使玉米生长期缩短;当玉米生长期间平均温度大于临界温度时,增温使玉米生长期有不再减小的趋势.未来的持续增温可能导致玉米生长期平均气温超过临界温度,从而可能使西北干旱区玉米生长期延长.西北干旱区作物玉米对变暖的响应还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增温使玉米拔节期以前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抽雄-槭乳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延长,乳熟-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西北干旱区作物玉米对变暖响应的这种特点可能与绿洲的气候特点、作物的生理特性及增温的季节差异有关,而其响应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变暖使自然植被秋季生长季延长的生物学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广西扶绥南山洞新发现的人类化石和蒙古野驴化石——末次冰期华南气候变化的哺乳动物化石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西扶绥县南山洞发现人类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包括2枚智人牙齿化石,分别是左下第三臼齿和右下第二臼齿,其形态特征与广西其他山洞发现的智人化石相似,归入晚期智人。哺乳动物化石多为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时代属更新世晚期。该地点新发现的蒙古野驴化石属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南山洞所有化石发现于洞内浅褐色砂质粘土中,堆积物第二层钙板层的铀系年龄为30—40ka。蒙古野驴的出现暗示中国南方大陆可能在末次冰期出现过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贡嘎山位于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主峰更耸立于群峰之巅,海拔7 556米,高出其东侧大渡河6 000米,被喻为"蜀山之王"。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植物带和特有的自然景观。海拔5 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低海拔、无人烟的坡麓地带森林密布,郁郁葱葱,生态环境原始。这里的森林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植被完整,几乎拥有从亚热带到高山寒带能生存的所有植物物种。珍稀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植物4 88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达400余种。而栖息在这里的野生动物达400余种,珍稀保护动物有28种,堪称世界野生动植物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