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肖瑜 《植物生态学报》1990,14(3):237-246
本文初步研究了陕西省3个气候区域内7个地区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根据55块标准地的295株伐倒木资料,建立了油松各器官生物量的估计方程。经研究比较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年平均净初级生产量、现实生产量和叶片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秦岭山地的油松林一般优于陕西北部的油松林,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油松林各项指标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温带油松林。树干(带皮)生物量比例从南向北逐渐降低,树冠生物量比例从南向北逐渐增大。各调查区油松林分的林下植物种类不多,生物量约占群落总生物量的1%。林地凋落物重量在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未分解层比例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经比较发现,陕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油松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水毛茛生理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丹 《水生生物学报》1994,18(3):254-262
本文根据6年定位研究的结果,讨论了东北山溪激流中的沉水植物─-水毛茛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文中分析了温度对水毛茛生长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试验以比较寒害和冻害对水毛茛不同器官的影响;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毛茛产生的组织学变化;用电镜观察水毛茛细胞受冻后的亚显微构造情况.受森林小气候的影响,林区阴雨天较多,故溪流中的光照条件较差,水毛茛生长缓慢.冰和雪对水毛茛具有保护与诱发寒冻害的双重作用.东北地区的山涧溪流多为贫营养型水体,故氮成为水毛茛生长的限制因子.文中试用微域气候区和再生生态位来解释水毛茛生长和分布中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塔拉豆荚、塔拉粉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中亚热带半湿润、南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三种不同气候类区、不同海拔等的塔拉产区于不同季节共采集塔拉样品34个,根据外观性状进行分类,分别测定单宁含量、颜色指数和水分,分析其决定塔拉产品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在三种气候类型下,不同产地和不同类别的塔拉之间单宁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季节所产的塔拉豆荚单宁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颜色指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雨季所产的豆荚颜色指数高,干季降雨量低于100 mL时所产豆荚的颜色指数较低,性状较好。通过颜色指数的散点图,可以初步把颜色指数分为三级:小于等于2、大于2并小于等于5、大于5。所有样品的水分含量均在安全储存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土壤磷可利用性显著影响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了解我国森林土壤全磷密度在土壤、气候和植被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特征,为我国森林质量提升和固碳增汇提供理论指导。收集全国森林土壤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中0-20 cm (2571个样地)、20-40 cm (1305个样地)、40-60 cm (701个样地)、60-80 cm (40个样地)和80-100 cm (31个样地)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和容重以估算土壤全磷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 HSD法(或Mann-Whitney U法)检验土壤全磷密度在不同土层、土壤类型、土壤风化程度、气候区、森林起源、森林结构、林龄组、森林类型和树种组之间的差异,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土壤全磷密度的纬度和经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我国森林40-60 cm土层(9.02 t/hm2)土壤全磷密度显著低于表层0-20 cm (13.81 t/hm2)和20-40 cm (10.84 t/hm2)以及深层60-80 cm (11.28 t/hm2)和80-100 cm (12.76 t/hm2)(P<0.001),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密度表现为中度风化(11.89-18.86 t/hm2)>轻度风化(10.19-11.13 t/hm2)>重度风化(5.44-8.89 t/hm2),在土壤类型间差异显著(P<0.001),铁铝土的值最低(5.44-8.89 t/hm2);(2)土壤全磷密度随着纬度的增加线性增加,但随着经度的增加线性降低(除0-20 cm土层),自热带向北温带也呈增加趋势;(3)我国森林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密度表现为人工林(11.54-15.49 t/hm2)显著高于天然林(7.14-11.93 t/hm2)及纯林(12.16-15.40 t/hm2)显著高于混交林(6.06-12.15 t/hm2),在林龄组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P<0.001),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过熟林(23.10 t/hm2和12.54 t/hm2)和落叶针叶林(19.49 t/hm2和15.30 t/hm2)土壤全磷密度最高,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总体来看,我国森林0-100 cm土层土壤全磷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在土壤、气候和植被类别间差异显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是影响我国森林土壤全磷高低和分布特征的重要因子;延长轮伐期和种植混交林是维持和提高我国森林土壤全磷养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