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3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21.
壮药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是非常重要的广西道地药材。为了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山豆根的地上部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山豆根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测试了单体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山豆根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对羟基苯甲酸(2)、木犀草素(3)、8-异戊烯基山萘酚(4)、槲皮素(5)、大豆素(6)、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7)、刺芒柄花素(8)、鸢尾黄素(9)、金雀异黄素(10),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山豆根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7和9对酪氨酸酶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为(1.58 ± 0.31)× 10-5 mol·L-1。该研究丰富了山豆根地上部分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活性,为山豆根非药用部位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2.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拔毒散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 kaempferol-3-O-rutinoside(2)、槲皮素(3)、20-hydroxyecdysone(4)、α-ecdysone(5)、22-deoxyecdysterone(6)、abutasterone(7)、pterosterone(8)、icariside E5(9)、icariside E3(10)、(+)-syringaresinol(11)、pinoresinol(12)、balanophonin B(13)、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loliolide(15)、棕榈酸(16),其中化合物1-3、9-13、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 μmol·L-1的浓度下,化合物1、4、5无明显抑制NO生成作用,而化合物2、3、6-16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NO生成,其中化合物2、3、11-1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8.63、40.76、21.46、14.32、16.82、42.31 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拔毒散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具有抗炎效果的物质基础,验证了其传统用途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3.
为研究我国特有植物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的化学成分,该文将钩毛茜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钩毛茜草中共分离了15个蒽醌类化合物,分别是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2)、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3)、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β-glucoside(4)、1,3,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3...  相似文献   
124.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强化玉米饮食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及可提高宿主糖代谢相关菌群功能基因的分析。【方法】分别给予两组小鼠(各10只)常规饮食和强化玉米饮食(1/4的玉米粉加3/4的常规饮食成分),喂养10周,之后采集小鼠粪便样本,提取DNA,使用高通量测序仪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比较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和功能基因的差异。【结果】两组小鼠的终末体重没有明显差异。各样本DNA的测序有效率足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属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les)-B.pseudolongum分支和Coriobacteriia-Collinsella/Enterorhabdus分支的丰度在强化玉米饮食组的小鼠中显著升高,相应的宏基因组中涉及糖酵解和胆汁酸合成的一些酶和功能单元的含量也在强化玉米饮食组显著升高。【结论】强化玉米饮食可以提高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丰度,增加宏基因组糖脂代谢相关基因和通路的含量,从而可能促进宿主的糖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25.
绿原酸是灰毡毛忍冬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而CCoA OMT是绿原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揭示灰毡毛忍冬LmCCoA OMT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LmC-CoA OMT全长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该蛋白.此外,通过RT-qPCR和HPLC的方法研究CCoA...  相似文献   
126.
后疫情时代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菌物研究》2021,19(1):1-5
回顾并总结了近年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以及给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后疫情时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苦参-苍术药对治疗痔疮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分析平台筛选苦参、苍术的活性成分,整理并校正其对应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收集痔疮相关的基因靶点,运用Venny 2.1.0筛选出苦参、苍术治疗痔疮的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8.
为探讨半枫荷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模型大鼠血浆内容物代谢轮廓的变化和特征,该研究以半枫荷正丁醇提取物给药前后RA模型大鼠血浆为研究对象,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并用SIMCA-P软件对代谢物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作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1)给药前后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存在显著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在正负离子模式合并后筛选出32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负离子模式鉴定到174种代谢物,正离子模式鉴定到192种代谢物。(2)鉴定到的所有代谢物根据其化学分类归属信息归为12种类型,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和脂类及类脂分子这2类代谢物数量占比较高。(3)通路富集获得37个代谢通路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组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肿瘤胆碱代谢通路和ABC转运蛋白通路出现较大扰动且富集到的差异代谢物数量最多,所有通路均显著上调(P<0.05)。这对阐明半枫荷调控RA症状的变化机制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9.
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隶属于子囊菌门、核菌纲、粪壳菌目、毛壳菌科、毛壳菌属真菌,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等多种自然环境中,也是植物最常见的内生真菌之一。球毛壳菌能产生种类繁多的次级代谢产物,且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真菌和杀线虫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被制作成杀菌剂和杀线虫剂等生物农药,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力。本文从球毛壳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抗植物病原真原菌和杀根结线虫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球毛壳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机制,为植物病原真菌及根结线虫的综合治理和新型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靶标确证是老药新用、药物毒副作用研究的关键。基于分子对接方法 Auto Dock Vina和内部构建的疾病靶标数据库,采用分布式架构,构建了反向虚拟筛选平台。应用该平台对药物吡斯的明进行靶标确证,最终成功找到其靶标乙酰胆碱酯酶,验证了平台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