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葡萄属二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顺昌刺葡萄 新变种V.davidiivar.hispidaX.D.WangetS.C.Chen,var.nov.Avar.davidiidiffertramulisetaculeisferrugineohispidishaudarachnoideis.Fuj...  相似文献   
112.
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34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鹅观草属(RoegneriaC.Koch)26个物种进行PCR扩增,28个引物能产生多态带。在NTSYS程序中,对16个引物扩增的186条扩增产物,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建立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StY和StYH基因组的物种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并各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是与地理位置相联系的。相距越远,物种相似程度越低;(3)形态差异较小,基因组同源,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聚类在一起,表现出较密切的亲缘关系;(4)无芒类群的R.alashanicaKeng和R.magnicaespes(D.F.Cui)L.B.Cai与其余分析的24个Roegneria物种存在着极大的遗传差异;(5)分布于西亚的R.caucasicaC.Koch.与分布于东亚和中亚的物种存在着较大的RAPD变异,亲缘关系较远;(6)在对R.ciliaris(Trin)Nevski和R.japonensis(Honda)Keng、R.tenuispicaJ.L.YangetY.H.Zhou和R.pendulinaNevski、R.tsukushiensis(Honda)Ohwi和R.kamojiOhwi等的分类处理上,基本上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一致。对RAPD标记在Roegneria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3.
鹅观草属4个种核型与进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蔡联炳  冯海生 《植物研究》1999,19(3):268-272
报道了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4个种的核型,即中华鹅观草,核型为2n=4x=28=28m(2SAT);裸穗鹅观草,核型为2n=4x=28=24m+4sm(2SAT);缘毛鹅观草,核型为2n=4x=28=22m+6sm(2SAT);缘穗鹅观草,核型为2n=4x=28=24m(2SAT)+4sm。4个种核型的共征和自征反映了形态划分中共属分种的合理性。尤其通过核型不对称性和相对进化程度的分析,表明中华鹅观草最原始,缘穗鹅观草最进化,裸穗鹅观草和缘毛鹅观草演化居中;狭颖草系高级于缘毛草系。核型不对称性所表示的进化程度似乎与系间颖芒的发生,种间花序的增长变粗、外稃芒的延伸相关。  相似文献   
114.
鹅观草属的几个新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联炳 《植物研究》1996,16(1):48-50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鹅观草属的三个种级新组合和四个变种级新组合。即大丛鹅观草Roegneria magnicaespis (D.F.Cui)L.B.Cai;新疆鹅观草Roegneria sinkiangensis(D.F.Cui)L.B.Cai;阿尔泰鹅观草Roegneria altaica(D.F.Cui)L.B.Cai;短芒鹅观草Roegneria glaberrima var.breviarista (D.F.Cui)L.B.Cai;林缘鹅观草Roegneria mutabilis var.nemoralis (D.F.Cui)L.B.Cai;多花鹅观草Roegneria abolinii var.pluriflora (D.F.Cui)L.B.Cai和曲芒鹅观草Roegneria tschimganica var.glabrispicula (D.F.Cui)L.B.Cai。  相似文献   
115.
山东鹅观草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鹅观草是一重要的小麦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具有对黄矮病的高抗性和易于小麦杂交的高亲和性等优良性状.以CTAB法提取山东鹅观草叶片DNA为模板,进行反应PCR体系优化.选用20 μL的PCR 反应,对Mg2+浓度、dNTP浓度、引物、DNA模板和Taq酶5个因素设计5个水平进行体系优化和验证试验.先以1个SSR标记(Xgwm43-7B )对5个因素进行筛选.为了验证所选最优体系的稳定性,再选用9个SSR标记(Xgwm18-1B、Xgwm32-3A、Xgwm6-4B、Xgwm60-7A、Xgwm67-5B、Xgwm77-3B、Xgwm88-6B、Xgwm95-2A和Xgwm99-1A)进行验证性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PCR反应最佳体系为:20 μL 反应体系,2μL的 10×PCR Buffer,2.875mmol/L 的Mg2+,200μmol/L 的dNTP,3 pmol的引物,45 ng的模板DNA,1.5 U的 Taq 聚合酶,双蒸水以补足20 μL反应体系.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有一定通用性,但扩增效果及PCR产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6.
鹅观草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中国7个地区、40个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Ohwi)居群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鹅观草15个表型性状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25,表明鹅观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多样性指数为1.453,居群间为0.372,表型分化系数为28.38%,表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是引起鹅观草变异的主要因素;在7个不同分布区,鹅观草的多样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四川(1.583)>云南(1.392)>新疆(1.372)>甘肃(1.351)>内蒙古(1.284)>宁夏(1.235)>山西(0.890)。因此在进行鹅观草种质资源收集时,建议对四川和云南地区的鹅观草种质资源应给予较大关注。  相似文献   
117.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4属23个物种进行了RAMP分析。结果表明属间变异极大,多态性极高。31个引物组合产生的286条DNA扩增片段均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Roegneria alashanica、R.elytrigioides和R.magnticaespes聚类在一起;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ystrix duthiei和H.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形态相似、染色体组相同、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聚类在一起。本研究结果基本上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相吻合,将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比较恰当,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RAMP标记可作为评价多年生小麦族物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118.
鹅观草和簇毛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幼胚离体拯救培养,成功地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2n=6x=42,StStHHYY)和 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L.)Candargy(2n=2x=14,VV)属间杂种,对这两个种及其杂种Fl的形 态学、繁育学和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鹅观草和簇毛麦形态差异极大,杂种F1 的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2)杂交结实率低,为11.63%;经幼胚组织培养,获2株杂种苗;杂种Fl高 度不育,表明亲本间存在极强的生殖隔离,是独立的生物学种;(3)杂种Fl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稳定的 28条,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很低,其构型为:26.72Ⅰ+0.62Ⅱ+0.02Ⅲ。表明鹅观草的St、H、Y染色体组与簇毛麦的V染色体组部分同源性很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究毛叶山桐子种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 var. vestita Diels)的休眠类型和解除休眠的最适方法,为生产实践中的种苗繁育提供一种能有效解除毛叶山桐子种子休眠和提高萌发率的方法。方法:以成熟的毛叶山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的水分透性及温度、光照、去垢剂、后熟、层积和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结果:(1)种子具有发育成熟的胚,种皮被有蜡质层但具有透水性;(2)在10~35℃和交替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光强度为144μmol·m-2·s-1)下萌发30 d,种子的萌发率低于30%,具有休眠特性;(3)种子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萌发,是一种需光性种子;(4)4℃和10℃层积30 d显著地增加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后熟90 d则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5)GA3能部分解除种子的休眠和促进萌发,将萌发率提高至56.7%,氟啶酮则没有作用。结论:毛叶山桐子种子的休眠类型为非深度生理休眠,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最适方法是将种子在4℃或者10℃中层积30 d,然后在25℃和交替光照中萌发。  相似文献   
120.
药用植物毛叶芋兰一般每年仅从地下块茎或根状茎顶端长出一片新叶,地下部分有真菌共生,地上部生活期短,平均为169天。花芽5月中旬出土,6月中旬果熟,花果期约30天。毛叶芋兰通常生长于以漫射光为主,或短时直射光,土壤潮湿疏松,透水性良好,pH4.4 ̄6.5的灌木林下。栽培时,应根据毛叶芋兰生境条件选择植地,并注意防水积水和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