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58篇 |
免费 | 1789篇 |
国内免费 | 1051篇 |
专业分类
112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8篇 |
2024年 | 174篇 |
2023年 | 195篇 |
2022年 | 227篇 |
2021年 | 278篇 |
2020年 | 268篇 |
2019年 | 245篇 |
2018年 | 178篇 |
2017年 | 200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46篇 |
2014年 | 373篇 |
2013年 | 300篇 |
2012年 | 398篇 |
2011年 | 445篇 |
2010年 | 377篇 |
2009年 | 485篇 |
2008年 | 446篇 |
2007年 | 429篇 |
2006年 | 466篇 |
2005年 | 570篇 |
2004年 | 529篇 |
2003年 | 523篇 |
2002年 | 362篇 |
2001年 | 349篇 |
2000年 | 311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192篇 |
1997年 | 203篇 |
1996年 | 194篇 |
1995年 | 217篇 |
1994年 | 214篇 |
1993年 | 212篇 |
1992年 | 226篇 |
1991年 | 200篇 |
1990年 | 179篇 |
1989年 | 185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72篇 |
1986年 | 69篇 |
1985年 | 79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3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7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在合肥地区从豇豆带毒实生苗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Cp—2.侵染豇豆表现为卷叶、花叶,并使叶片革质化.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可经桃蚜、棉蚜、蚕豆好及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测试的7科20种植物中的11种。稀释限点为10~(-3)~10~(-4),钝化温度为60~65℃,体外存活期7~8天。纯化病毒悬液A260/280为1.523.病毒粒体为杆状,宽约18~20nm,多种长度,优势长度分别为58,98,150nm。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不与烟草脆裂病毒(TRV)、豌豆早枯病毒(PEBV)苜蓿花叶病毒(ALMV)、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为单一电泳组分.其分子量为34 800,氨基酸组成中缺精所酸和脯氨酸。根据上述特征,认为Cp—2分离物为一种不隶属于目前确认病毒组群的单一病毒,且在国内外尚未见类似的报道,故暂定名为豇豆蚜传碎裂病毒(Cowpea aphid-borne breakage virus,CABV)。 相似文献
82.
理论和实验均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能通过细胞间的机制传播。本文提出了认和体液中细胞相关性病毒启动感染的根据,分析了病毒通过形成合胞体及以粘附为基础,从一个细胞向另一转移的机制,着重强调了不形成合胞体的细胞-细胞间传播,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
为了获得既可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又能促进生长的嵌合病毒样颗粒疫苗,以PPV NJ-a株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VP2基因片段,在VP2基因N端融合人工合成的4拷贝生长抑素基因,构建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SS4-VP2。通过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pFast-SS4-VP2与穿梭载体Bacmid重组,获得重组Bacmid,命名为rBacmid-SS4-VP2。rBacmid-SS4-VP2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病毒rBac-SS4-VP2。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鉴定可见约68 kDa的rSS4-VP2条带;rBac-SS4-VP2感染细胞IFA检测产生很强的特异性绿色荧光;感染细胞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到大量特征性病毒样颗粒。将重组蛋白分别辅以铝胶、IMS和白油不同佐剂免疫小鼠,通过检测免疫小鼠VP2特异性ELISA抗体、PPV特异性中和抗体、生长抑素的抗体水平及生长激素水平来评价嵌合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辅以铝胶与IMS佐剂重组蛋白组均产生了与PPV全毒组相似的ELISA抗体与中和抗体反应;重组蛋白免疫组均产生较好的针对生长抑素的抗体反应;免疫小鼠体内生长激素的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以铝胶佐剂组产生的各抗体水平最高,白油佐剂组各抗体水平最低。为以后生产安全、有效的颗粒化亚单位疫苗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又为应用病毒样颗粒递呈外源肽,从而生产多联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EB-IgG、IgM,EB-DNA在鼻咽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诊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EB-IgG、Ig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EB-DN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EB-DNA表达水平,使用AUC评价EB-IgG、IgM联合EB-DNA对鼻咽癌的诊断效能,计算单独和联合应用上述指标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IgG、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EB-DNA表达水平在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经ROC曲线分析,EB-IgG、IgM联合EB-DNA诊断鼻咽癌的AUC为0.930,大于单一指标EB-IgG的0.755、IgM的0.740和EB-DNA的0.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IgG、IgM联合EB-DNA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为97.00 %,特异度为96.00 %,准确度为96.50 %。结论:EB-IgG、IgM和EB-DNA均对鼻咽癌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鼻咽癌的诊断效能,值得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85.
设计并合成了O型口蹄疫泛亚型代表毒株O/CHINA/99基因组9条引物,利用RT-PCR扩增各基因片段,酶切后连到pOK-12载体上,经酶切、PCR和序列测定表明,O/CHINA/99全基因组由8 200个核苷酸组成,构建的感染性cDNA与原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99.1%;利用T7 RNA聚合酶系统进行体外转录,转录产物RNA用脂质体转入BHK-21细胞传代培养,可观察到典型的FMDV致细胞病变效应;拯救病毒接种2日龄乳鼠后,可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于16~48h内死亡。以上结果表明,O/CHINA/99株全长cDNA分子克隆构建成功,并从构建的全长cDNA拯救出了口蹄疫病毒。 相似文献
86.
从伪狂犬病毒(PRV)国内地方分离Ea株基因组DNA片段中克隆了完整的g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I基因编码区全长1101bp,可编码366个氨基酸残基,二级结构预测具有典型I型膜蛋白特征。与GenBank中收录的国外Rice株的同源比较发现,Ea株gI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均存在多处突变,尤其是潜在胞浆区中连续两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移码突变,致使gI基因的读码框架后移,从而导致Ea株gI较rice株长16个氨基酸残基。将gI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的人巨细胞病毒早期启动子下游,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PK15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证实gI获得正确表达。进一步测定天然缺失gI的PRV弱毒Bartha株在表达gI细胞系和空白载体转染的对照细胞系中的蚀斑形成单位(pfu)和组织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结果显示:Bartha株在表达gI细胞系中的pfu和TCID-{50}分别为对照细胞系的164%和200%。说明gI具有促进病毒增殖的功能。 相似文献
87.
为了在病毒的整个基因组中研究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含有整个野生型EB病毒(EBV)基因组的BAC-EBV质粒(p2089),首先被转染EBV阴性的HEK293细胞,经潮霉素筛选建立了HEK293/p2089稳定细胞系.再构建pcDNA3.1( )/BZLF1和pcDNA3.1( )/BALF4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至HEK293/p2089细胞内,诱导EBV裂解性复制产生可视化的重组EBV颗粒.重组EBV颗粒感染Raji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和流式细胞仪记数GFP阳性细胞,根据这些\"绿色Raji单位\"确定病毒的滴度.在国内首次建立这种以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为基础的EBV感染性克隆技术,将允许对EB病毒基因组中任何基因的任何遗传修饰,为在整个基因组中对EB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对EBV与其相关的肿瘤如鼻咽癌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8.
霍乱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菌株感染人体所引起,可导致重度脱水性腹泻,死亡率高.霍乱弧菌存在于水生环境中,人类因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受到感染,暴发流行.VPIФ/CTXФ/TCP体系是决定该菌侵染力和毒力的关键,它集中体现了有关噬菌体——噬菌体——宿主细菌多元作用,阐释其分子机制是目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1,2].作为典型示例,这个体系突出了噬菌体介导的病原细菌毒力溶源转变、毒力基因水平转移和进化等同题[3],开创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的新领域[4-6]. 相似文献
89.
90.
本文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细小病毒(PPV)、及伪狂犬病毒(PRV)疫苗株与野毒株的多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PCV2、PPV和PRV gB、gE基因序列,针对各自保守区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用这四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PCV2、PPV和PRV gB、gE进行检测,结果可同时扩增出269bp(PCV2)、581bp(PPV)、372bP(PRV gB)及147bp(PRV gE)四条特异性片段.对JEV、PRRSRV、大肠杆菌和双蒸水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检出10pg PCV2、PPV和PRV gB、gE检测敏感度分别为10^-6.2、10^-3.8、10^-5.8TCID50的模板.该方法的建立对临床上进行这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混合感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