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24篇 |
免费 | 886篇 |
国内免费 | 1985篇 |
专业分类
104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334篇 |
2021年 | 322篇 |
2020年 | 306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250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57篇 |
2014年 | 527篇 |
2013年 | 433篇 |
2012年 | 441篇 |
2011年 | 472篇 |
2010年 | 409篇 |
2009年 | 475篇 |
2008年 | 600篇 |
2007年 | 459篇 |
2006年 | 375篇 |
2005年 | 425篇 |
2004年 | 369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312篇 |
2001年 | 308篇 |
2000年 | 289篇 |
1999年 | 191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81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32篇 |
1994年 | 130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1953年 | 3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高等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免疫亲近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箭免疫电泳分析表明:大豆叶绿体抗体与大豆线粒体有免疫交叉反应,同时大豆线粒体抗体与大豆叶绿体也有免疫交叉反应,但是大豆线粒体的抗体与鼠肝线粒体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这说明高等植物线粒体对叶绿体比之对动物线粒体在免疫特性上有更大的亲近性,亦即高等植物线粒体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有更大的同源性。经火箭免疫电泳、交叉免疫电泳和线状免疫电泳进一步分析表明:菠菜偶联因子抗体(AbCF_1)和大豆线粒体、大豆叶绿体间,大豆线粒体抗体与CF_1和大豆叶绿体之间,以及大豆叶绿体的抗体(AbC)与CF_1和大豆线粒体间有免疫交叉反应,说明两种换能器之间有免疫亲近性,并分别与CF_1存在免疫亲近性。这揭示两种换能器免疫亲近性的表现是由于存在共同物质基础所致,这内在共同物质基础是偶联因子。这个结果有力地支持高等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以及发生上存在同源性的观点,在理论上也为两种换能器的起源和演化上存在同源性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72.
173.
174.
白细胞介素8在大鼠消炎痛性胃溃疡中的作用*张庆红梅琦朱运龙陈健康(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白细胞介素8(IL-8)是一种多源性细胞因子,具有强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与炎症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在消炎痛诱发的胃溃疡病理过程中,可以观察到... 相似文献
175.
目的:分析ART患者早期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ART患者行早期流产组织染色体检查的409例样本,分析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发生及其与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促排卵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ART流产患者中,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性发生率为57.46%,发生频次以16三体占比最高(23.95%),其次是22三体(13.45%)及Turner(9.24%)。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性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染色体整倍性患者(P0.001)。16三体组患者年龄低于22三体(P0.01)及Turner组(P0.05)。16三体组患者平均Gn使用量低于22三体组(P0.05)。16三体组患者移植15天血HCG值低于22三体(P0.05)及Turner组(P0.01)。结论:ART患者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性与女方年龄正相关,但16三体及Turner的发生与女方年龄相关性不大,且16三体更容易引发早期流产。 相似文献
176.
一类新广谱抗生素药物靶标--异柠檬酸裂合酶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醛酸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能量代谢途径,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它在微生物致病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异柠檬酸裂合酶作为乙醛酸循环的第一个关键酶,是理想的抗感染药物靶标.了解该酶的基本结构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进展将有助于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7.
178.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虫性信息物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蚕蛾醇的结构被鉴定开始,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物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由于危害严重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的提取、鉴定、产生和识别机制,及各组分功能作用等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9.
180.
因批准而先行的欧洲之外,亚洲的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了。
本文对非专利生物药物最新的市场动向,面向将来的技术开发动向分别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