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5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272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962.
釉面横纹的数目可用于推断个体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云南石灰坝禄丰禄丰古猿(简称禄丰古猿)30枚齿冠完整的前部牙齿,包括上下颌中门齿6枚、侧门齿10枚和犬齿14枚。根据唇侧面釉面横纹计数的观察结果,分别以7天和9天芮氏线生长周期,估算各齿型的牙冠形成时间,结果显示:以生长周期7天计算,中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3.6-4.1年,侧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2.7-3.7年,犬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4.2-7.0;以生长周期9天计算,中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4.4-5.2年,侧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3.4-4.7年,犬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5.2-8.8年。为更深入地了解禄丰古猿牙冠形成时间在不同齿型及性别间足否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采用小样本平均值的t值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为95%),结果如下: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各类牙齿的上下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雄性牙冠形成时间明显长于雌性,侧门齿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中门齿性别间则无显著性差异。此外对禄丰古猿中门齿,侧门齿和犬齿的牙冠形成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对比,结果显示中门齿与侧门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犬齿与中门齿和侧门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明显长于门齿。同时也对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与齿冠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表明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将禄丰古猿与其他古猿和现生大猿、南方古猿以及人属成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前部牙齿牙冠形成时间长于原修康尔猿、南方古猿、傍人、人属成员,接近于蝴蝶禄丰古猿和大猩猩,而明显小于黑猩猩、华南化石猩猩及现生猩猩。  相似文献   
963.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6,35(1):89-100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相似文献   
964.
刘佳  周勇  朱航  马海昊  邓希乐  周小毛  柏连阳 《昆虫学报》2016,59(11):1254-1262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该害虫在湖南省5个主要蔬菜种植区的抗药性水平,并探讨该害虫对茚虫威的抗性与解毒代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斜纹夜蛾有效防控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14-2016年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3龄幼虫在死亡率40%~70%的选择压下用茚虫威进行汰选,比较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和抗茚虫威种群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结果】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26.9~220.2倍的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68.3~890.8倍的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21.0~267.2倍的抗性,对相对较新型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产生了5.2~53.4倍的抗性。经茚虫威汰选后第14代[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26.43]斜纹夜蛾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酶活性分别上升2.86, 1.01和1.83倍。【结论】斜纹夜蛾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斜纹夜蛾幼虫羧酸酯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增强可能是斜纹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5.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紫色马铃薯全粉蛋糕的最佳配方为:小麦面粉与紫色马铃薯全粉质量比为3∶2,其中紫色马铃薯全粉40g、小麦面粉60g、鸡蛋360g、黄油50g、白糖80g、植物油40g、盐2g、泡打粉1g、塔塔粉1g。烘烤温度:上火180℃、下火180℃、烘烤时间30min。该方法加工的紫色马铃薯全粉蛋糕具有独特的马铃薯风味,薯香浓郁、口感润泽、无甜腻感、内部组织细腻、松软有弹性、感观品质和质构特性优良。紫色马铃薯全粉蛋糕开发了紫色马铃薯主食化的新途径,既提高了传统蛋糕的营养价值,又增加了蛋糕的花色品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66.
植物水的稳定同位素分馏过程是水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循环的重要环节。以往研究由于叶片水18O同位素比值(δ18O l,b)和氘(D)同位素比值(δDl,b)(合称δl,b)实测数量少只能作为模型验证数据, 导致δl,b富集机制研究多集中于模型研究, 缺乏基于野外试验条件的δl,b富集的控制机制研究。叶片水δDl,bδ18O l,b的富集程度(ΔDl,bΔ18O l,b, 合称Δl,b)通常表示为δl,b与茎秆水D同位素比值(δDx)和18O同位素比值(δ18Ox) (合称δx)之差, 即Δl,b = δl,b - δx。该研究以黑河中游沙漠绿洲春玉米(Zea mays)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采集和分析了季节和日尺度δl,bδx数据, 配套开展了大气水汽δ18O和δD (合称δv)等辅助变量的原位连续观测, 探讨了季节和日尺度上的δl,b富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叶片水δl,bΔl,b的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 而受蒸腾作用影响表现出白天富集夜间贫化的单峰日变化特征。对于D来说, 无论季节尺度上还是日尺度上, 大气水汽δv和相对湿度是δDl,bΔDl,b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 而对于18O来说, 无论季节尺度上还是日尺度上, 相对湿度是δ18O l,bΔ18O l,b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由于D和18O在热力学平衡分馏上有约8倍差异, 直接分析叶片水ΔDl,bΔ18Ol,b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 有助于理解叶片水δD和δ18O富集过程以及对模型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7.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成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根系分泌物与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密切相关, 研究胁迫条件下不同修复潜力植物间根系分泌物的释放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修复的内在机制。该文借助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苯并[α]芘(BaP)胁迫下5种羊茅属(Festuca)植物根系不同生长期(30-70天)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分泌特征。结果表明: 1) BaP浓度在10.25-161.74 mg·kg-1范围内时, 待试植物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BaP的去除, 其修复潜力依次为苇状羊茅(F. arundinacea) > 草原羊茅(F. chelungkiangnica) ≥ 毛稃羊茅(F. rubra subsp. arctica) ≥ 贫芒羊茅(F. sinomutica) > 细芒羊茅(F. stapfii)。2) BaP胁迫增强了植物根系对可溶性糖的分泌: 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胁迫期的延长, 其分泌量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3) BaP胁迫促进了植物根系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释放, 植物的修复潜力越大, 有机酸高峰值出现时的胁迫浓度越高; 组成成分较稳定, 草酸、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为主要组分(>97.34%), 在修复潜力较强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微量的反丁烯二酸。4) BaP胁迫对氨基酸种类影响不大, 但对分泌量影响较大。其中, 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分泌量随BaP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剧增; 脯氨酸、羟脯氨酸和天冬氨酸近乎以加和效应甚至协同效应的形式参与植物对BaP胁迫的应激反应: 参与应激组分的分泌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剧增, 植物的修复潜力越强, 参与的组分越多。可见BaP胁迫下, 5种羊茅属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释放特征与植物自身的修复潜力有关: 修复潜力越强, 释放量越多且成分也越复杂, 并呈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及生理可塑性。  相似文献   
968.
利用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筛选具有降血糖活性的鲍姆桑黄孔菌菌丝体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从鲍姆桑黄孔菌大米发酵菌丝体中分离出的原儿茶醛、柚皮素和黄芩素3种化合物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原儿茶醛对SOCS-3因子mRNA表达抑制效果最好,而黄苓素对TNF-α因子mRNA表达抑制效果最佳。原儿茶醛和黄芩素为鲍姆桑黄孔菌中有降血糖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69.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PKC)α、δ和ε亚型总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急性力竭运动组(AEE组)(n=25),采用一次力竭跑台运动建立急性力竭运动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PKCα、δ和ε总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AEE组大鼠心肌PKCα、p-PKCαSer-657、PKCδ、p-PKCδThr-507及PKCε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性力竭运动导致PKCα、PKCδ、PKCε表达水平和PKCα、PKCδ活化水平上调,可能是急性力竭运动导致大鼠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三亚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7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动物机体主要的促生长因子,它们的表达水平直接决定成熟个体的高度。贵州矮马的体高明显低于伊犁马等大型马,但其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从贵州矮马基因组DNA中克隆了GH和IGF-I基因5′-侧翼序列,分别为239 bp和817 bp,包括部分启动子结构;进而采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比分析了贵州矮马与伊犁马两个基因5′-侧翼序列/启动子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潜在甲基化位点(CpG岛)分布。亚硫酸氢盐PCR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显示,两个马群的GH基因5′-侧翼区域(239 bp)内的6个CpG位点均发生了甲基化,甲基化频率无明显差异。然而,在IGF-I基因5′-侧翼区的148 bp片段内含有4个CpG位点中,贵州矮马的-529 bp处CpG位点的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伊犁马(P < 0.01),且该甲基化位点处于基本启动子邻近3′端;此外,两个马群IGF-I基因5′-侧翼区的-561 bp处检测到T、C碱基改变,导致贵州矮马的顺式调控元件/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较伊犁马少1个,有可能影响IGF-I基因的转录效率。血清IGF-I浓度测定揭示,贵州矮马血清IGF-I含量极显著低于伊犁马(P< 0.01)。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贵州矮马及伊犁马的IGF-Ⅰ基因甲基化频率与血清IGF-I浓度呈中度负相关(r=-0.468),提示IGF-Ⅰ基因甲基化抑制其编码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证明,IGF-I启动子高甲基化及某些核苷酸(碱基)序列变异可能是贵州矮马个体矮小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