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0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680篇 |
专业分类
2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96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湿地松粉蚧是于1988年传入我国广东省的一种重要林业外来入侵害虫。现在该害虫在我国的分布面积为35.52万公顷,严重影响着我国南方松林的生长健康。该害虫在其原产地美国南方并不造成大的危害,也不是一种主要害虫。只有当大量应用杀虫剂防治其它害虫时,由于杀死了其天敌,湿地松粉蚧种群才会明显增长。为控制这一外来入侵害虫,中美两国于1995年开展了从美国引进天敌防治广东省湿地松粉蚧的林业合作项目。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间在美国南方三个种子园使用杀虫剂防治球果种实害虫时,杀虫剂对湿地松粉蚧种群及其两种主要天敌有明显的影响,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寄生性天敌对湿地松粉蚧在自然条件下的控制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数量与其天敌是密切相关的,但杀虫剂可以打破这种平衡。这一方面说明从美国引进天敌防治湿地松粉蚧是可行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在美国采集湿地松粉蚧天敌应在使用过杀虫剂后的林分中。 相似文献
102.
nC22矿物油及其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的室内毒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室内评价nC22矿物油单独使用,以及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毒力,并筛选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防治柑橘木虱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比例,为矿物油防治柑橘木虱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nC22矿物油以及阳性对照nC23和nC28矿物油,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分别检测矿物油对柑橘木虱卵和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处理后第7天(卵)和第1天(若虫和成虫)的LC50值评估毒力。将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以不同配比混配,测定混配液对低龄若虫的毒力,使用交互测定法、共毒因子(co-toxicity factor, CTF)法和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 CTC)法评价矿物油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单独使用时,nC22矿物油对卵的LC50值低于nC23和nC28矿物油;对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LC50值与nC23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8矿物油;对成虫的LC50值与nC28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3矿物油。与吡虫啉混用时,nC22矿物... 相似文献
103.
可用于黑刺粉虱快速鉴定的SCAR分子标记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粉虱类害虫难以准确快速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 以局部发生的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为对象, 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 (SCAR) 标记法, 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利用SCAR标记技术获得了长度为987 bp的黑刺粉虱特异性片段 (GenBank登录号为FJ613323), 根据此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黑刺粉虱特异性引物1对(AS-F518/AS-R938), 其扩增片段为421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 该对引物只对黑刺粉虱的基因组具有扩增能力, 对同域发生的桔绿粉虱 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以及其他种类的粉虱如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型、Q型、ZHJ-1型和ZHJ-2型, 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以及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等的基因组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 对卵、2龄若虫和拟蛹等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 其最低检出限为1/1 920头成虫。该技术体系的建立在茶树和柑桔苗木调运的害虫检疫和监测/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滤纸药膜法比较了常用8种杀虫剂对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的触杀作用,在药剂的推荐浓度下有机磷类杀虫剂对嗜虫书虱的急性触杀作用强于其它药剂.同时测定了杀螟硫磷、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含增效醚)3种药剂对嗜虫书虱的触杀毒力,其24h内触杀作用的LC50分别为9.3284、2.1440和7.5007 μg/cm2,但杀螟硫磷的LC95为459.4949 μg/cm2,远高于敌敌畏的8.2453μg/cm2和溴氰菊酯(含增效醚)的14.5274 μg/cm2.此外,48h内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对嗜虫书虱的毒杀速度较其它供试药剂快. 相似文献
105.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叶背的定向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总是能够准确定位到寄主的叶片背面进行取食和产卵,这是一种本能的定向行为。以扶桑和油麦菜为寄主材料,通过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实验,研究和评价光照、叶面物理性状和重力3个环境因子在烟粉虱成虫定向行为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重力在定向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寄主叶片正反面的物理性状差异也能够使烟粉虱成虫定位到寄主叶片的背面,但是存在时滞效应。说明烟粉虱成虫在定向到寄主叶片背面的过程中存在2个系统,一个是以重力为线索的垂直方向感作为导航系统,另一个则是以叶面物理性状为线索的行为调节作为校正系统,二者的相互协作使得烟粉虱成虫能够精确定位到寄主叶片的背面。 相似文献
106.
为了阐明华南双季稻区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2011年在韶关市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田埂杂草上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结果表明:早稻收割后,早稻上大量的褐飞虱1~2龄若虫被淘汰,3龄以上若虫及成虫不断转移扩散致使附近晚稻秧田和杂草上褐飞虱虫量突增;晚稻移栽之后,杂草及晚稻秧田的褐飞虱又向新插秧的晚稻进行转移,但成为有效虫源的虫量较少,因此,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晚稻秧田和田埂杂草可作为褐飞虱转移过程中的流动栖息场所,在褐飞虱虫量转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应用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稻田生态系统中3种捕食性天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a(Tabricius)、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ra(Sundevall)、真水狼蛛Pirata piraticus(Clerk)和1种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共存系统进行研究,获得了天敌对害虫控制作用的数 相似文献
108.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的rDNA ITSl和ITS2的序列,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I和ITS2侧翼区(18S,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但ITS1和ITS2序列在3种飞虱中变异较大.ITS1在所分析的438个位点中可变位点达294个,ITS2在分析的403个位点中可变位点为177个.根据3种飞虱rDNA的ITS1和ITS2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应用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分析发现3种飞虱ITS1区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效果不理想.而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稳定地扩增出明显的目的DNA条带.因此,采用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3种飞虱进行快速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09.
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rn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egetables in eastern China. A genetic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using 127 doubled haploid (DH) lines, and the DH population was derived from a commercial hybrid "Hanxiao" (lines SW-13 x L-118). Out of the 614 polyrnorphic markers, 43.49% were not assigned to any of the linkage groups (LGs). Chi-square tests showed that 42.67% markers were distorted from expected Mendelian segregation ratios, and the direction of distorted segregation was mainly toward the paternal parent L-118. After sequentially removing the markers that had an interval distance smaller than 1 cM from the upper marker,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linkage map was increased. Two hundred and sixty-eight molecular markers were mapped into 10 LGs, which were ancho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chromosome of the B. rapa reference map based on com- mon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The map covers 973.38 cM of the genome and the average interval distance between markers was 3.63 cM. The number of markers on each LG ranged from 18 (R08) to 64 (R07),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distance within a single LG from 1.70 cM (R07) to 6.71 cM (R06). Among these mapped markers, 169 were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 molecular markers, 50 were SSR markers and 49 were 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With further saturation to the LG9 the current map offers a genetic tool for loci analysis for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相似文献
110.
褐飞虱翊型分化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长翅型(macroptery,简称M)、短翅型(brachyptery,简称B)的遗传纯系为实验材料,进行亲本、稻株生育期、虫口密度三因子交互实验。结果表明:(1)在环境条件(指稻株生育期、虫口密度等)一致时,B♀×B♂、B♀×M♂、M♀×B♂、M♀×M♂四种亲本组合的F1代短翅型成虫百分率分别为:98%、92%、64%、29%,各亲本组合间差异极显著;(2)亲本相同时,将F1代褐飞虱初孵若虫多头词养(多于l0头/株)在黄熟期稻株上,其长翅型雌、雄成虫百分数均高于灌浆期稻株上;(3)单头饲养实验中发现,不论亲本组合、稻株生育期如何,雌虫绝大多数分化为短翅型,而雄虫则几乎全为长翅型。这表明褐飞虱的翅型分化遗传由一个受多种因子影响的调控体系决定,且调控作用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