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62篇
  70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常敏  王娟  田峰  张庆华  叶波平 《微生物学报》2010,50(10):1385-1391
摘要:【目的】鉴定一株来自于红海榄根际土壤并具有分泌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真菌菌株F12,并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中分离抑菌活性成分。【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F12进行鉴定;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根据化合物的质谱、氢谱、碳谱以及理化性质确定其结构,并检测它们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菌株F12被鉴定为Aspergillus awamori strain F12;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中分离到3种化合物:1,4-二甲氧基苯(1)、大黄素(2)和3,6-二苯甲基哌嗪-2,5-二酮(3),其中化合物1属于在本属真菌中首次报道。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6ng/L和32ng/L,化合物1和3对上述菌株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首次发现从红海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菌株F12具有合成1,4-二甲氧基苯和大黄素的能力,其中后者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植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化学防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植物次生合物防卫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的次生化合物主要为酚类、萜类及含N类化合物,植物对动物觅食的化学防卫对策以次生化合物的各类而有差异,次生化合物通过对动物的食物摄入、消化、代谢,以及敏殖活动的效应,以抵御动物的觅食。将植物化学防卫与动物适应对策相结合,探讨动物-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3.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轴器官中异常结构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牛膝根的发育过程中,其初生生长和早期的次生生长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以后在正常维管柱的外围发生4~5轮额外形成层,并以双向活动方式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三生维管束和其间的薄壁结合组织.而在牛膝的茎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常结构.在茎的发育过程中,当次生维管束分化将完成时,由其外侧保留的1~2层原形成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一轮额外形成层,额外形成层活动形成一轮三生维管束.茎中的2个外韧型髓维管束也来源于原形成层,与正常维管束在位置上没有相关性,但其结构类型存在多样性,有时可形成不完全的周木型髓维管束.  相似文献   
34.
昆虫内共生菌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 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 分泌抗菌肽、 毒素等物质以增强对外源寄生物等的防御能力, 抑制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同时, 也可以增强宿主抗逆性, 调控植物生理反应, 抑制植物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利用对抗逆性基因精确的表达调控来增强宿主抗药性等。因此, 内共生菌介导的宿主生物学性状的改变, 扩大了宿主昆虫的生态位, 成为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 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往往是通过研究宿主感染共生菌前后性状的变化而证实。近几年,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等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共生机制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内共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在昆虫种群动态中的作用, 特别是内共生菌感染对宿主生殖、 存活、 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 将有利于揭示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共生机制, 并最终为开发新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进行了综述, 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供了研究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关系的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35.
本文主要从研究木质部细胞分化常用的实验系统、木质部分化的诱导、木质部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以及次生壁的构建4个方面阐述了木质部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进行了展望,希望引起同行的兴趣。  相似文献   
36.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遭遇多种逆境的威胁而出现营养流失、产量大幅下降等问题,而使用传统的化学农药调控植物抗逆作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需要从天然成分中寻找合适的农药代替品。生活在每种植物体内的内生菌几乎都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天然成分,因其特殊的生态位而可能对植物具有更加积极和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内生菌在提高宿主生物胁迫抗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还知之甚少。该文就植物内生菌的来源、多样性和对生物胁迫的抗性展开叙述。首先,总结了植物内生菌传播的主要方式,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其次对内生菌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在植物中的分布多样性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最后,详细阐述了植物内生菌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应激耐受性(抗致病菌病害、抗虫害)的基本特点与作用机制,即植物内生菌可利用生态位竞争或营养位竞争产生的诱导抗性遏制病原菌感染,或合成抗生素类、生物碱类、几丁质类等次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或线虫的生长,从而防治病虫害。此外,基于内生菌增强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为更加环保的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7.
【目的】干旱胁迫抑制药用植物光合色素合成,降低植株光合活性、光合碳同化效率,阻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药材的产量和品质。钙是植物生理活动中多种酶的活化剂,同时Ca2+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密切相关。揭示外源钙缓解桔梗干旱胁迫伤害的潜在生理机制,对利用外源钙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桔梗耐旱性和药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桔梗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干旱条件下叶面喷施10 mmol/L CaCl2,研究外源钙对桔梗幼苗生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药用部位品质等的影响。【结果】(1)外源钙处理能促进干旱胁迫下桔梗根长和干鲜生物量显著增加。(2)外源钙使干旱胁迫下桔梗叶片气孔开度、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显著增加30.28%、57.67%、44.44%、100.33%、89.53%、60.00%和83.11%。(3)外源钙使干旱胁迫下桔梗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3.82%和18.66%,同时使干旱胁迫下桔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增加了25.43%、7.90%和33.92%。(4)外源钙不仅促进桔梗根中药用成分皂苷D、多糖、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在正常条件下分别显著增加35.34%,34.87%,4.19%和6.52%,还使它们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分别显著增加10.94%、7.53%、6.07%和5.78%。(5)外源钙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桔梗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矿质元素含量。【结论】喷施10 mmol/L CaCl2能进一步激发干旱环境中桔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保护作用,通过渗透调节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性能,协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和矿质元素累积,改善药用部位品质,从而缓解干旱对桔梗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38.
研究了紫背金盘Ajuga nipponensis Makino各溶剂提取物和部分化合物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雌成螨及其产卵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0.1 g · L-1时, 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该螨处理1d后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4.86%、69.88%;2d后为89.49%、82.19%;对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85.08%、68.66%;2d后为50.96%、69.84%.乙酸乙酯萃取物经分离得到四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馏分Ⅰ为长链脂肪酸混合物,具有较强生物活性,2000μg/ml和1000μg/ml处理1d后,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0.77%、74.77%;2d后为73.81%、72.59%.2000μg/ml处理1d后对雌成螨的驱避率为:69.88%;2d后为74.24%.刺槐素Ⅱ、新克罗烷化合物Ⅲ和β-蜕皮甾酮Ⅳ在2000μg/ml均不表现活性.对馏分Ⅰ中的4个主要化合物单体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十六烷酸、十六烷酸甲酯、十六烷酸乙酯和十八烷酸甲酯在2000μg/ml处理时,1d后,产卵驱避率分别为:75.18%、61.76%、59.18%和66.49%;2d后产卵驱避率为:66.67%、31.15%、46.75%和44.84%;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1d后,67.53%、63.79%、59.26%和68.00;2d后,67.23%、43.96%、48.23%和64.19%.在1000μg/ml处理时,1d 后,产卵驱避率分别为:59.21%、59.16%、57.02%和61.40%;1d后,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69.64%、61.43%、55.76%和64.00%.  相似文献   
39.
杨朗  梁广文  曾玲  岑贞陆 《生态学报》2008,28(8):4015-402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对白叶枯病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12个水稻品种中的19个(组)次生物质色谱峰(面积)的差异及其与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间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性水平与谱峰面积值之间相关极显著(R=0.992,p<0.01),被测的19个组分中,峰1、峰2、峰8、峰10、峰12、峰14、峰16和峰18是影响水稻对稻白叶枯病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物质.建立了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级别与以上次生物质含量谱峰面积之间的回归模型:Y=10.7603 0.1823X1-0.2287X2 0.2163X8-2.1975X10 0.0728X12 -0.7438X14 1.1484X16-0.7795X18.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中起抗病作用的抗原次生物质不止一种,而是几种的组合,而且它们对水稻抗病性的贡献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它们的性质与含量密切相关.提出了以抗原次生物质为标记的快速分析、鉴定、预测水稻品种对稻白叶枯病抗性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0.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一种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兴东  宋永昌 《生态学报》1993,13(3):287-290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基本规律。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个阶段可视为系统的不同状态。就演替系统而言,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由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这种系统状态间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对应着演替过程。植物群落演替系统是动态系统。就是说系统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动态系统都可用微分方程(组)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用微分方程(组)描述的反映系统动态特征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系统动态数学模型按解决问题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