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9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汤方  朱涛  高希武  严敖金 《昆虫学报》2007,50(12):1225-1231
利用分光光度酶动力学方法,确定了白蚁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最适反应条件,并进一步研究了7种抑制剂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和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 GSTs活性的体外影响。结果表明:白蚁GSTs测定的最适反应条件为pH 6.5,温度25℃,最适反应时间2 min。黑翅土白蚁GSTs的米氏常数(KmCDNB和KmGSH)分别为0.11±0.02 mmol/L和0.81±0.16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CDNB和VmaxGSH)分别为425.92±19.67 nmol/(min·mg)和534.86±39.05 nmol/(min·mg)。黑胸散白蚁GSTs的米氏常数(KmCDNB和KmGSH)分别为0.12±0.03 mmol/L和1.03±0.31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CDNB和VmaxGSH)分别为544.39±37.19 nmol/(min·mg)和715.45±83.68 nmol/(min·mg)。浓度为2×10-5 mol/L时,槲皮素和辛硫磷对黑胸散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黑翅土白蚁,对黑胸散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62.28%和44.89%,对黑翅土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54.96%和28.36%。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啶虫脒和单宁酸对黑翅土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黑胸散白蚁,对黑翅土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39.43%,72.07%,52.24%和82.19%;对黑胸散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14.96%,40.23%,39.96%和57.80%。阿维菌素对黑翅土白蚁和黑胸散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对黑翅土白蚁和黑胸散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为76.21%和76.88%。这表明两种白蚁对药剂的敏感性完全不同。实验结果还表明,在3.2×10-8~2×10-5 mol/L内,上述植物次生物质和杀虫剂对两种白蚁GSTs活性的抑制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12.
<正>数年前的美国纽约罗森达小镇,一个废弃的石灰石矿井中曾栖息着约10万只蝙蝠。然而,在经过2008年一场致使疾病的侵袭后,该矿井中的蝙蝠几乎灭绝。此后,这种诡异的生物灭绝事件又在其他各地洞穴接连发生……对此,咕噜博士正疯狂探究,想尽快查清这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913.
目的对Streptomyces coelicolorA3(2)M145中编码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rkC的基因SC03848进行功能初探。方法对PrkC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S.coelicolorA3(2)M145中敲除prkC基因,并进行互补、和过表达实验,对比突变菌株生长、次生代谢物产量、孢子萌发效率等。结果prkC基因在S.coelicolorA3(2)M145孢子萌发、生长、次生代谢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结论prkC是一个多效调节基因,其具体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14.
脂磷壁酸是双歧杆菌发挥生理功能的最重要的表面分子之一。在抑制肿瘤细胞、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等积极作用外,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相关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脂磷壁酸进行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15.
目的确定婴儿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对不同方法提取婴儿双歧杆菌LTA的测定及对植瘤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来探讨LTA对小鼠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结果采用脱脂后水法提取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和全菌组相比,LTA使淋巴细胞转化增加。结论婴儿双歧杆菌及其LTA均有免疫功能,但LTA的效果要优于婴儿双歧杆菌。  相似文献   
916.
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残存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天然次生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的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在人工恢复植被的过程中,营造于海拔3000m以上的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幼林生长不良,没有成林地分布,而营造于海拔2700~3000m带的人工云杉幼林生长发育良好,并且已成林地的林分结构符合理想同龄林林分结构的分布规律,能够定向培育成森林资源;残存天然林分的更新表现为草类云杉林天然更新良好,残存箭竹云杉林、杜鹃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和箭竹岷江冷杉林的天然更新不良;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群落生长良好,更新及时,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根据影响林分生长的主要因子(海拔、土壤厚度、坡度、坡向)和林分的实际恢复能力,将该地区划分为3个森林植被恢复类型区,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917.
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在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1)即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Expatorium odoratum)、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和机油乳剂(C23)对保护菜豆免受美洲斑潜蝇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36、0.163、0.213和0.222,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可达86.4%、83.7%、78.7%和77.8%。同时,这些作用物质不会影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寄生蜂的寄生作用。因此,4种供试作用物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18.
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对水稻化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采用盆栽实验对水稻化感品种华航1号在不同水肥和光照条件下的化感潜力和化感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航1号在较高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较强,而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化感潜力下降,进一步对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的含量测定表明,在较低水肥条件下其化感物质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次生物质的种类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在弱光照条件下华航1号的化感特征物质含量比在较强光照条件下要低,而且具有抗病功能的次生物质含量则保持较高水平,结果还发现,不论水、肥或光照条件的变化,华航1号对非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都比伴生杂草要强。  相似文献   
919.
采用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对陕西4个漆树品种的外部形态和树皮次生韧皮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漆树品种间在树冠、树高、皮孔形状和排列方式、复叶的小叶数及总叶柄、叶轴和叶脉上的被毛等外部形态性状上差异明显;品种间树皮基本结构相同,次生韧皮部结构和组成相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筛管直径大小、乳汁道直径大小及单位面积内数量、石细胞群大小及单位面积内数量、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之比等方面.  相似文献   
92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亚特有植物黄三七( Souliea vaginata (Maxim. ) Franch. ) 茎的次生木质部
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黄三七茎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端壁上具网状穿孔板( 麻黄式穿孔
板) 、梯状穿孔板、网状- 梯状混合穿孔板、网状- 梯状- 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梯状- 单穿孔混合型穿
孔板及单穿孔板, 同时也观察到了端壁多穿孔板和侧壁穿孔板, 并对不同类型穿孔板中纹孔膜的残留也进
行了观察。其中, 网状穿孔板、各种过渡类型的穿孔板均为毛茛科植物中首次报道。根据观察结果, 对导
管分子穿孔板的演化及黄三七属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