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1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489篇 |
专业分类
1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7):44-44
为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和全国各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部共同主办、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研讨会”将于2007年8月25日-29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大会主题:加快知识更新、促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3.
134.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西地区典型种植模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种植模式评价是当今种植制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针对辽西地区自然特点和种植模式混杂多样的现状,在多年试验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6种典型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等权关联度下还是在侧重生态环境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变权重下,南果梨+南瓜种植模式与参考模式的关联度均为最大,分别为0.867、0.920和0.841,南果梨+花生种植模式次之,说明南果梨+南瓜‖花生的林粮间作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好,是辽西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模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关联度最小,分别为0.848、0.901和0.821,这种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差。该研究结果对保护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多熟立体农业,推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5.
铲齿象一新种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下中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记述了甘肃省党河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一新种———党河铲齿象 (Platybelodondangheen sis)。其主要特征是 :下颌联合和下门齿构成宽短的铲形 ;下门齿薄 ,由单层稀少的齿柱组成 ;具较大的p3 ,p4前窄后宽 ,前齿带和跟座较小 ,m1构造简单 ,齿冠较低 ,第一齿脊无前斜脊 ,前齿带和后跟座较小。它是欧亚大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 (早中新世 )、构造最原始的一种铲齿象。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报道了云南省勐腊县中老边境地区舟翅桐属(Pterocymbium R. Br.)及其属下热带落叶大乔木——大花舟翅桐(P. macranthum Kosterm.)在中国的分布新记录,并提供了保护建议。该物种在历史上仅见分布于缅甸中南部和泰国北部、西南部,在中国的发现将其分布区向北扩展至热带亚洲北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与东南亚热带森林树木区系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对其境内雌株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研究,用数码相机对关键分类特征进行了拍摄记录,并借此完善了其属和种的描述。利用无人机航拍对大花舟翅桐境内种群进行了规模快速评估,访谈当地人对其用途和木材贸易情况的认知,并结合作者在东南亚植物调查经验对其IUCN物种受威胁等级进行评估。【结果】大花舟翅桐在中国境内约有1 000株,分布区面积约2 000 hm2,评定为IUCN红色物种名录易危(VU)物种。【结论】舟翅桐属为中国新记录属,属下大花舟翅桐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流行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极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1982年被发现以来,大肠杆菌O157:H7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引起过爆发流行,呈现了流行的世界性,中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爆发,死亡率极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综述试图通过对大肠杆菌O157:H7在世界范围流行状况的描述,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为相关疫苗的研发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0.
中国南部高等真菌的热带亲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国南部,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高等真菌区系与世界热带真菌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该地区高等真菌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主要有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的成分,尽管在该区高等真菌区系中也有相当比重的温带成分。该区系中某些属种可能有古南大陆起源的背景,另一些区系成分与热带亚洲的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