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89篇
  142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随着各种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了调查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基本概况,于2021年7-9月通过随机样点法和定点观测法对14类(4目12科)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动进行了观测。共得到传粉活动记录7 247条,观察到受访植物37种(13科31属)。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熊蜂(访花频次占总频次的70.13%)、其他双翅目昆虫(11.19%)、灰蝶(10.49%)和蛱蝶(3.08%),而其他的传粉昆虫类群的访花频次占比不足1%,传粉作用较弱;其中,熊蜂在不同植物上的访花活动会呈现不同的高峰期:如在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上呈现两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和18∶00-19∶00),而在假水生龙胆Gentiana pseudoaquatica上只有一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等。研究显示,熊蜂是三江源地区传粉活力最高的传粉昆虫类群,且其访花的日活动规律因自身特性、受访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访花高峰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离不开传粉昆虫的作用,加强对传粉昆虫的保护有...  相似文献   
112.
美洲化石小览菲尔德自然博物馆中的超级巨星是位陈列于中庭的暴龙——苏,威猛的它在二楼还有一家专门的纪念品商店。暴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在距今6500万-67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它们是北美西部地区的霸主。  相似文献   
113.
从喀斯特地区适生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光合生理、水分生理、养分生理、菌根生理以及遗传生理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开展的一些生理生态学研究成果,提出今后喀斯特地区需要开展适生植物的钙适应机制、碳循环以及抗旱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以雌性群(60.49%)和雄性群(30.86%)为主;夏季和秋季主要为雌性群(41.65%,49.66%)和母仔群(49.36%,33.67%);雌雄混群(58.14%)主要出现在冬季。雄性群在1年中很少见,尤其是夏秋两季,冬季较为常见,多由亚成体雄性组成。独羚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占11.32%。常见的集群大小为2~20只,占71.90%,其次是21~200只的群,占16.35%;>200只的集群极少,仅占0.43%,且仅出现于夏季产羔往返迁徙途中。藏羚的集群大小受竞争、捕食风险以及迁徙繁殖的共同影响。藏羚的集群极不稳定,交配期雌雄混合群受雄性亚成体的干扰经常改变,而在迁徙季节大群和小群之间的转换也很频繁。大型集群为雌性群或母仔群,其最适集群大小为2~20只。  相似文献   
115.
景观破碎化对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动态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完达山东部地区的现实景观为背景,采用空间直观种群模型LAPS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虚拟实验"途径,模拟了在10个不同破碎化程度的景观情景中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于1992-2011年间的种群动态,评价了完达山东部地区当前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LAPS模型准确刻画了研究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2002年模拟的东北虎主要猎物的种群数量和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651、0.9534和0.2836;不同生境类型的种群密度数据与实测值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阔叶林生境中的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521、0.9447和0.3152;在灌丛生境中的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846、0.9576和0.2415。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的格局指标变化趋势表明由于农田扩张导致10个景观情景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景观水平的破碎化程度低于斑块类型水平。方差分析显示10个景观情景中的种群数量没有显著差异,马鹿、野猪和狍子的P值分别为0.8516、0.2624和0.7636,说明研究区当前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种群动态影响并不显著。完达山东部地区存在盗猎等人为干扰,导致了东北虎主要猎物的数量远低于环境容纳量,景观破碎化虽然在局部地区较为严重,但完达山东部地区整体上景观破碎化并不强烈,该地区景观破碎化的效应尚未显现。认为控制盗猎等人为干扰是增加该地区东北虎主要猎物的数量、实现东北虎种群恢复所应优先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6.
唐尚书  郑炳林 《生态学报》2019,39(14):5157-5165
随着近期我国"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生态类型丰富但自然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再度引发学界关注。历史上罗布泊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重要节点,在中外文明交往与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如今罗布泊干涸以及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促使学界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进行反思。为进一步了解当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整体概况、热点议题及学术前沿趋势,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做出阶段性总结,以期为后续深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文明演进互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云南省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杨月圆  王金亮  杨丙丰   《生态学报》2008,28(5):2253-2253~2260
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促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利用2003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从土壤侵蚀、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水环境5个方面,对云南省土地生态敏感性开展了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地生态环境中度敏感地区和高度敏感地区面积较大,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36.67%和46.93%,不敏感地区占10.15%,极敏感地区占的份额最小,只占6.25%.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度敏感类型区在全省各个地区均有分布,高度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北以及滇西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18.
在安徽省萧县凤凰山剖面采得若干褶盾虫属Ptychaspis标本,包括Ptychaspis ceto Walcott,1905和P.calchas Walcott,1905两个种。通过对比该属模式种及其他种,认为过去中国绝大多数的已建种都应归入这两个种中,并表现为这两个种较大的种内差异(头鞍形状、鞍沟、眼叶大小、前边缘、面线、后侧翼以及活动颊表面纹饰等),同时对这两个种的种内差异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19.
血雉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封面照片)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血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及邻近的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祁连山脉和秦岭地区,地理位置大约在26°0′~39°2′N,84°0′~108°3′E之间.在国外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血雉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入中国濒危鸟类红皮书和CITES公约附录Ⅱ(郑光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1998).血雉亚种分化众多,由于羽色变异较大,其种下分类一直比较混乱.学者们的观点不同,从9个亚种至14个亚种不等,横断山区很可能是其分化中心(郑作新,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四卷.1978).  相似文献   
120.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黄河首曲地区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平  钟林生  徐勇  周凤杰 《生态学报》2015,35(20):6838-6847
黄河首曲地区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旅游价值,研究选取距水域湿地距离、草地覆盖情况、森林覆盖情况、海拔高度、坡度和偏远程度6个表征地区自然性的标准,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首曲地区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首曲自然保护区要求对研究区进行了旅游功能区划。研究区生态旅游适宜性可划分为五级,Ⅰ级适宜度最低,适合开发一般的生态旅游或大众旅游,V级地区适宜度最高,原生态景观价值突出,但环境敏感性也高,宜发展严格生态旅游,以最大化保护生态环境。出于协调旅游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以实现地区生态景观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研究区被划分为3类功能区、8类功能亚区,且均具有各自特殊的主导和辅助服务功能。研究最后根据各功能区、亚区的特殊服务功能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合理性规划及未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