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广东省穿山甲种群数量调查与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0年 1 2月至 2 0 0 1年 3月 ,利用“洞口记数法”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华南亚种的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穿山甲的种群数量为 65 2 7~1 5 6 5 9头 ,平均密度为 1 85~ 4 43ind /km2 ;不同栖息生境穿山甲的种群平均密度为 2 46~ 5 90ind /km2 ,密度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 >针叶林。各栖息生境的洞口密度平均为 5 1 39± 1 8 31个 /km2 ,以针阔混交林的洞口密度最大 ,其次是阔叶林和灌木林 ,最小的是针叶林 ,且洞口密度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 (F =1 6 96>F0 0 1 ,3/30 =4 5 1>F0 0 1 ,3/36)。根据保护区内穿山甲的密度值 ,估计广东全省穿山甲的资源量为 1 42 73 0 9± 5 863 79头。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目的 了解2006?2016年辽宁地区集中空调冷却水中军团菌携带毒力岛基因情况及其致病性。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嗜肺军团菌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嗜肺军团菌种和毒力岛基因鉴定引物,采用PCR法对2006?2016年辽宁省各大公共场所委托及抽样检测中分离到的军团菌,进行了毒力岛基因组检测,并与血清型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嗜肺军团菌15株、非嗜肺军团菌8株。结果 标准菌株ATCC(33152)12个毒力岛基因全阳性;9株LP1型嗜肺军团菌分别检出9~11个毒力岛基因,6株LP2-14型嗜肺军团菌分别检出6~9个毒力岛基因,8株非嗜肺军团菌分别检出2~11个毒力岛基因。结论 辽宁地区军团菌广泛存在公共环境集中空调冷却系统中,以LP1型嗜肺军团菌居多,LP2-14型嗜肺军团菌与非嗜肺军团菌也普遍存在,而且所测菌株均携带毒力岛基因,是细菌感染性肺炎的重要隐患病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王娟  崔保山  姚华荣  刘世梁 《生态学报》2008,28(4):1681-1690
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纵向岭谷区的核心区-澜沧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在这16a期间,景观结构变化导致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在时空分异性较强,生态安全程度呈下降趋势,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澜沧江流域的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布形态及其下降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较低的生态安全指数(ES≤0.5)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下游呈东北-西南近"Y"形并沿江扩展,而较高的生态安全指数(ES≥0.6)主要分布于流域的中游呈东南-西北方向并沿江萎缩.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景观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单元之一,应用景观方法研究生态安全,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迁移转化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对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雾岭保护区穿山甲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2月至2001年2月,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林型选择的先后次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最偏爱针阔混交林,最不喜爱针叶林.多选择陡坡(30~ 60°);干扰源距离较远(>1 000 m),干扰程度小;林下草灌层盖度高(81% ~ 100%),隐蔽程度好;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中低海拔(760 ~ 1 500 m);中下坡位;水源距离较近(<500 m);乔木郁闭度适中(31% ~ 70%)的生境.较少选择上坡位,林下草灌层中低(0 ~ 50%),乔木郁闭度偏高(71%~ 100%)或偏低(0~ 30%),阴坡的生境.对洞口设置的要求是多朝南,而且要求隐蔽条件好,多数为全隐蔽或半隐蔽;最不喜爱将洞口设置在裸露、隐蔽程度差的生境,强力避免洞口向北.坡度、干扰源距离和林下草灌层盖度是影响穿山甲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UV-B滤减处理下烟草光合作用参数对光照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材料,通过覆盖不同的透明薄膜滤减UV-B辐射,研究了100%(CK)、75%(T1)、50% (T2)、35%(T3)UV-B辐射透过率处理下,烟草成熟初期光合参数与50和150 cm高度光照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T1、T3,烟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是气孔因素,而T2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通过对4类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发现可能存在一个UV-B辐射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阈值范围;150 cm高度光照度除了对蒸腾速率和T2处理的气孔导度起促进作用外,对其他光合参数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不同处理的烟叶光合参数对50和150 cm高度上的光照度的响应都较为一致,在敏感程度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 \,20km×20km网格进行多尺度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及其独立和交互作用,分析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然后又进一步研究了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比如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对生态系统的独立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与路网等级有关,其相关程度与路网等级呈反比,随着尺度的变化,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型、减弱型、质变型和无尺度效应这4种类型.在大多数尺度下,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对生态系统分布既有独立作用,也有交互作用.其中,高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比较显著,而低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不太显著.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大,县乡路网、乡村路网和小路网对生态系统分布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均显著,且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表明地形对低等级道路具有明显的干扰或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18.
王永健  陶建平  张炜银  臧润国  丁易  李媛  王微 《生态学报》2006,26(11):3525-3532
通过样带调查和TWINSPAN、DCCA分析,从植物种、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关系方面,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恢复植被的干扰状况。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优势种组成、干扰状况分析及DC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同时划分出响应型、迟钝型、中度干扰忍耐型和重度干扰忍耐型4类干扰响应的植物类型。以样方物种和以样方多样性指数的DC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物种及群落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格局,反映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密切关系。DCCA排序图上,海拔差、坡形、与公路距离、坡度及道路条数对群落和物种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与干扰相关性最大的坡度、样地道路数目、与公路间的距离3个因子反映了植被的干扰梯度。干扰对土地岭恢复植被影响显著,干扰降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阻碍了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9.
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夏季梅花鹿对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6-8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夏季梅花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选择灌丛和灌草丛、郁闭度较低、灌木盖度较小、食物丰富度高、阴坡、中上坡位、坡度平缓、水源距离在100-400m、人为干扰距离〉800m和海拔高度〉300m的环境;对郁闭度〉80%和水源距离≤100m的环境表现为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选用6套具有P_1、P_2、B_1、B_2、F_1和F_2的六世代遗传材料,采用K.Mather提出的六参数遗传模型,用岭回归方法估算了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各冠层叶片性状都存在1~3种上位性效应,遗传机制较为复杂,其遗传模式可分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以加性为主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和显性—上位性3种,还讨论了现有几种常用遗传模式的复共线性,以及对冠层叶片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