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3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丁新景 《生态学报》2018,38(16):5857-5864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刺槐、榆树、白蜡、臭椿4种人工林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中共有31门细菌;4种人工林土壤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细菌以及刺槐、臭椿人工林土壤中硝化螺旋菌门细菌是土壤中的优势群落。不同人工林土壤中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广古菌门、泉古菌门、蓝藻菌门细菌丰度差异显著。刺槐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白蜡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低。土壤pH、含水量、有机质含量与酸杆菌门细菌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pH与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芽单胞菌门细菌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有效磷含量与人工林细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存在一定差异,土壤pH、含水量、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素。  相似文献   
92.
模拟增温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改变与土壤磷循环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为研究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磷有效性对增温的响应,开展了模拟增温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及增温组(5℃),经过1.5a的短期增温,对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全磷、有机磷、微生物量磷、有效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约1.5倍,土壤全磷、微生物量磷以及有机磷含量分别减少了6%、34%和12%,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25%。可见,短期增温通过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进而促进土壤有机磷矿化和降低土壤微生物固磷量,从而增加土壤磷有效性,但是增温导致潜在可利用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大幅度的降低,将有可能加剧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磷限制。  相似文献   
93.
樟子松沙地人工林直径分布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反 Weibull函数模拟了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反 Weibull分布函数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效果好 ,具有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 .分别建立了反 Weibull分布函数 3个参数与林分年龄及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以及直径分布与 3个参数的回归方程 ,这些方程可用来预估林分产量、出材量以及评价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94.
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性生产力是人工林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然而,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常出现土壤质量退化和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管理措施是人工林发展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的管理措施能够维护和提高林地的土壤质量。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施肥、林地收获与凋落物管理和营造混交林等。不同的整地方式、整地强度、整地时间等能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而对其土壤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施肥措施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而过量施肥能够导致林地养分的流失和地下水质的恶化;木材收获和林地凋落物焚烧导致人工林系统养分的大量流失,加强对人工林系统有机物质的保护有利于林地土壤质量的改善;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质量维护,由于物种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其对混交树种、混交方式和立地条件的选择等管理措施均能影响土壤质量。最后,文章对今后人工林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
通过在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人工林中设置互换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和对照处理来分析改变地上、地下碳输入对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改变地上、地下碳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因树种而异。在米老排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受碳源的限制。而在杉木林中,加入米老排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和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3种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磷脂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杉木林中,添加高质量的米老排凋落物后,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真菌群落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4%、24%、53%、25%、28%,革兰氏阴性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杉木林中去除凋落物后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真菌群落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2%、29%、44%、25%、52%,真菌与细菌比值显著增加了21%。但是,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处理对两个树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影响。米老排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格局不同,土壤养分有效性可能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凋落物和根系在不同树种人工林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96.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酶及养分的影响,选择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同的4种人工林(连香树[CJ]、油松[PT]、落叶松[LK]和华山松[PA])为研究对象,以落叶灌丛(QC)为对照,比较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显示:(1)造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人工造林后土壤脲酶活性增加;(2)造林也明显影响了土壤养分,与对照林地相比,除CJ人工林土壤中磷(P)略高外,造林地土壤有机碳(TOC)、氮(N)、水可提取有机碳(WEOC)和氮(WE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均降低;(3)不同的人工林树种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CJ和LK人工林土壤C、N、P及相关酶活性明显不同于PT和PA人工林;(4)土壤酶与养分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除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反应较迟钝外,其它酶对环境反应较敏感。综合分析表明,在川西地区选择高密度单一树种造林并没有改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该地区选择落叶或阔叶树种造林可使土壤肥力恢复。  相似文献   
97.
姜沛沛  曹扬  陈云明  王芳 《生态学报》2016,36(19):6188-6197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改善和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根中C含量在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器官C、N、P含量及其比值在林龄间均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尽相同。9、23、33、47年生油松林C、N、P含量及N∶P比值均在叶中最高;C∶N比值均在干中最高,根中次之;C∶P比值均在干中最高,其它器官大小次序不一。除33年生油松林叶中N∶P比值大于14外,其它各器官各林龄N∶P比值均小于14,且N∶P比值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故可判断油松在该区域受N限制较为严重,且随林龄的增加受N限制的情况有所缓解。不同林龄土壤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且后者均大于前者。土壤与凋落物C、P含量及C∶N、C∶P、N∶P比值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土壤与凋落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叶片与凋落物N、P含量及C∶N、C∶P、N∶P比值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凋落物的养分承自植物叶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植物和土壤的C、N、P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8.
刘世荣 《生态学报》1999,19(4):534-542
通过将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与三种杨树品种(小黑杨(Populus‘Xiaohei’)昭林6号杨(P.‘Zaolin06’)和欧美杨64号(P.euramericanecv.‘N3016’)的人工林分别按株混和行混两种方式进行混交实验,研究了固氮植物沙棘对亚湿润干旱区的杨树人工林养分分布和循环的影响,连续3a的观测研究得以下结果,沙棘叶片的氮,磷和钾的元素粪土了高于杨树  相似文献   
99.
鹤山亚热带丘陵人工林群落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鹤山亚热带丘陵5个有代表性的人工林群落。通过研究这5个人工林群落的林地生物量、生长量、林内各层次的种类结构、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构、叶面积的垂直分布结构和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群落的发展动态,揭示这5个人工林的群落学特征。并进一步进行5个群落的生态学比较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大叶相思等豆科纯林具有在贫瘠丘陵地上快生速长的特征,是良好的先锋林。马尾松、湿地松等种类也具有抗贫瘠的特性,但生长不如豆科纯林。利用豆科与乡土树种的混交,生长速度快,发展趋势良好,是目前丘陵山地绿化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
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森林倒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的动态,涉及红松阔叶林倒木分解及其贮量的动态规律。研究表明,倒木分解,除心腐木外,均由表及里进行;倒木分解速率在其它生态条件相同时因树种、直径和部位而异。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包括现有倒木贮量和倒木年输入量两个分解动态过程,现有倒木贮量在头100年其干重迅速减少,其中椴树比红松尤速,前者分解91%,后者为72%.林地倒木贮量动态与倒木年输入量分解动态相似,但前者在分解初期贮量增加较大,因为部分现有倒木未完全分解;100年后趋于一致,并恒定于16~17t·hm-2,直至群落的顶极阶段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