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6 毫秒
991.
为探究三七绿紫过渡地上茎的花色苷和皂苷组织定位与含量的相关性,采用显微组织化学法研究云南文山三七的一年生植株绿紫过渡地上茎各茎段花色苷和皂苷的组织定位,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茎段的总花色苷(TAC)和总皂苷含量(TSC),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茎段的皂苷单体含量。结果表明:(1)在三七绿紫过渡地上茎的中部横截面上,花色苷主要定位在皮层薄壁组织外侧的2层或2~3层细胞中,而皂苷主要定位在维管束中;各茎段的皂苷单体均主要为人参皂苷Rb1。(2)从茎顶向茎基,茎段中TAC、TSC和Rb1的含量总体上分别表现为一条"单峰"、"V形"和"降-升-降三段式"曲线;其中,花色苷主要积累在茎的中、上部,总皂苷在茎的下、基部,Rb1则在茎的上半段,而且TAC最高以及TSC和Rb1含量最低的茎段均恰好定位在中上部的黄金分割点处。(3)不同茎段间的TAC含量差异显著,Rb1含量差异极显著,但TSC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不同茎段间的TAC与TSC、Rb1含量呈不同的相关性,整个地上茎的TAC与TSC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TAC与Rb1含量间呈不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在三七绿紫过渡地上茎中,花色苷和皂苷的横向组织定位不同,二者含量在纵向上总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松墨天牛化学感受组织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拟选择适合用于分析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化学感受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依据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内参基因鉴定,利用RT-q PCR技术分析内参基因在松墨天牛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化学感受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并利用软件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比较其表达的稳定性。【结果】松墨天牛转录组中鉴定出9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TUB,18S rRNA,RPS27A,RPS3,RPL10,AK,GAPDH和EF1A),其中后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松墨天牛中被首次鉴定,松墨天牛候选内参基因和其他昆虫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很高。9个候选内参基因引物均具有良好的扩增效率,18S rRNA的表达水平最高,EF1A的表达水平最低;18S rRNA和Actin在不同样品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最大,GAPDH和TUB表达水平在不同样品间差异最小。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分析认为,GAPDH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TUB是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18S rRNA和Actin是最不稳定的内参基因;Best Keeper软件分析认为,GAPDH和TUB是合适的内参基因,18S rRNA和Actin是不适合的内参基因。最适合校正松墨天牛化学感受组织中基因表达数据的内参基因数量为2个,即GAPDH和TUB,并且这样的内参基因组合可以用于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的不同化学感受组织。【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利用RT-q PCR技术准确分析松墨天牛和其他天牛基因包括化学感受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内参基因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3.
豆瓣绿属于胡椒科豆瓣绿属,是世界著名的观叶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豆瓣绿属全世界约有千余种。栽培常见有皱叶椒草(Peperomiacaperata)、垂枝椒草(P.scandens)、银斑椒草(P.bicolor)、斑叶椒草(P.labella)、撒金椒草(P.obtusifolia)、彩叶椒草(P.clusiifolia)、斑马椒草(P.verschaffeltii)、剑叶椒草(P.pereskaefolia)等种和栽培品种,叶色绿、紫红、浅绿黄、暗绿等,有些种类叶面光亮,有不同色斑,平滑或有皱折。它们是小型一年生或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园林中用于栽培的常为多年生植株,株高20—30厘米,枝叶多汁呈匍匐状…  相似文献   
994.
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了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原尾蜥虎2n=46,NF=46,染色体组内没有划分大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的明显界限,光蜥2n=26,NF=42,含4对大染色体和9对小染色体,属两性核型。二者都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西部地区绿蟾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西部(新疆和西藏)原定名为绿蟾蜍Bufoviridis的27个居群进行了开矿学比较研究,同时与产于邻近地区的Bufodanatensis(土库曼)、B.loatastii和B.stomaticus(克什米尔)的3种蟾蜍标本或原始描述作了对比。我们赞同Borkin等(1988)的研究结果,并将产中地原定名为.viridis中四倍体的各居群统归为B.danatensis。同时将才原各居群分为4个  相似文献   
996.
绿蟾蜍繁殖期间输卵管变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绿蟾蜍繁殖期间输卵管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产卵前,输卵管壁最厚,固有层中的单管状腺充满胶质;产卵时,粘膜层形成细长的皱襞,固有层中的腺体分泌胶质,形成包裹卵子的卵胶膜;产卵后,输卵管壁变薄,腺体细胞缩小,但腺体间的结缔组织隔膜增厚,结缔组织可能对腺体细胞的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虎斑游蛇毒器的解剖及离体达氏腺的产毒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牛青山  刘明玉 《动物学杂志》1994,29(6):44-46,64
本文通过对辽宁产虎斑游蛇毒器的解剖,描述了其毒器的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并测定了离体达氏腺的产毒量。  相似文献   
998.
从地衣绿槽枝衣(Sulcaria virens)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亚油酸异丙叉衍生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包括2D-NMR确定其化学结构为:9,10-O-异丙叉基-(12Z)-十八碳烯酸(1)。同时还得到其它12个已知化合物:(9Z,12Z)-十八碳二烯酸(2),扁枝衣二酸(3),(R)-松萝酸(4),枕酸甲酯(5),黑茶渍素(6),virensic acid(7),abieslactone(8),3α-羟基羊毛甾-7,24-二烯-26,23R-内酯(9),蒲公英赛醇(10),蒲公英赛酮(11),(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和2,2′-四氢角鲨烯(13)。  相似文献   
999.
松褐天牛的捕食性天敌莱氏猛叩甲的生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冀营  骆有庆  严晓素  蒋平  陈翼龙 《昆虫知识》2007,44(5):707-710,F0004
经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实验发现莱氏猛叩甲Tetrigus lewisi Candèze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 Hope的捕食性天敌。且莱氏猛叩甲还可取食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izoinsisiosus(Voss)和松幽天牛Asemumamuren Kraatz。室内试验表明,1头莱氏猛叩甲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最多可取食17头松褐天牛。林间,该叩甲在马尾松衰弱木上的种群密度为平均3~4头/株,以树干3m以下分布较多。通过对其空间生态位的研究发现该虫与松褐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相当,且这2种昆虫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的比例相似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原尾蜥虎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食物同化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德  安虹  陆洪良  计翔 《动物学报》2007,53(6):959-965
(Tsel)、热耐受性和体温对食物同化的影响。Tsel无显著的日时间变化,两性个体的Tsel、临界低温(CTMin)和临界高温(CTMax)无显著的差异。Tsel、CTMin和CTMax的平均值分别为30.9℃、3.2℃和43.3℃。体温对动物食物通过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在25℃-33℃范围内,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缩短;体温超过33℃后,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延长。温度对原尾蜥虎的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有显著的影响。在25℃-37℃范围内,动物在低体温下(25℃和27℃)的摄食量、ADC和AE小于更高体温下动物的对应数值。种间比较结果显示,原尾蜥虎是生活于南方的蜥蜴中具有较强耐受极端体温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