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进程,罹患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经和肥胖、糖尿病一样,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最大危害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指轻微外伤导致髋部、椎体和挠骨远端骨折,其中髋部骨折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年内死亡率可高达20%。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细结构破坏,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  相似文献   
1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而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这些患者往往并存多种疾病,其中椎体骨折最为突出,危害较大。由于此类患者的虚弱的体质和较低的骨密度,实施手术治疗十分困难。新型的手术方式的开发和内固定植入物的设计明显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提升了内固定稳定性。这些技术综合考虑了生物材料学、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等多方面,在临床应用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综述旨在总结脊柱内固定失败的机制和现存的新型手术技术与内固定植入物设计,并对未来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发展方向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其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3.3%),与对照组4例(13.3%)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较佳,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到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20例124椎,其中PVP术66例70椎,PKP术54例54椎。病椎范围从T6至L5。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2天椎体恢复高度,后凸角变化;术前1天、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1天、末次随访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th of stay,ALOS)和住院费用。结果:随访3~35个月,平均17.4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PVP组vs PKP组组间差异无显著(8.05±0.59 mm vs 7.44±0.53 mm,P=0.440)。两组术后后凸角均变小(PVP组10.33,PKP组9.96,P=0.7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的VAS评分(术前PVP组8.65±0.14,PKP组8.44±0.15,P=0.750;术后PVP组2.91±0.12,PKP组2.85±0.13,P=0.44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ODI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日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854),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有显著性(P=0.000),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没有差异,但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PVP术是基层医院老年人OVCF治疗的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5.
谢平 《生物多样性》2016,24(8):966-256
真核生物的起源是一个根本性的、令人生畏的进化谜题, 目前设想的关于“核”起源的流行情景还远谈不上清晰。关于真核生物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有共营模型、自演化模型、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和外膜假说, 等等。迄今为止, 真核演化的动因则鲜有涉及。笔者发现,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基因组的DNA总量大约增加了3.5个数量级, 而这与现代真核生物的DNA压缩比(packing ratio)惊人地一致! 这样, 仅仅用偶然的吞噬、共生或寄生来解释真核生物的起源, 无论如何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实, 正是内共生理论将人们引入了歧途), 而关键是需要解释基因组为何急剧增大。这可能与DNA的复制错误或多倍化现象不无关系, 当然并非完全排除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侧向的基因流动或整合的可能贡献。不难理解, DNA压缩机制的成型应该就是迈向真核生物的关键一步, 自然还伴随了细胞内部的结构分化、更为精巧而复杂的细胞分裂机制的发展, 等等。因此, 本文提出细胞核起源的新学说——压缩与结构化假说。此外, 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来说, “性”一点都不神秘, 就是将两个个体的基因组拼在一起而已, 藉此种族多样的遗传信息分散到了个体之中; 而从生态的角度来看, “性”的原始动机就是与休眠事件的偶联。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中医"急则治其标"理论指导下,为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急诊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江苏省中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诊断为OVCF行椎体成形术治疗且年龄在70岁以上的59例患者,根据从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急诊手术组(n=30)和择期手术组(n=29)。急诊手术组患者为入院当天即安排术前必要检查,以中医"急则治其标"的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措施干预急性疼痛、高血压、高血糖等应激状态。择期手术组患者入院后常规安排各项检查,常规镇痛,监测并调整血压血糖情况、评估心肺功能,待患者基础病情平稳,入院3天后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急诊手术组术前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择期手术组(P<0.05),急诊手术组进入手术室后焦虑自评量表(SAS)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急诊手术组术后当天和出院当天数字疼痛评分(NRS)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急诊手术组术后当天和出院后1个月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急诊手术组术后Cobb角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明显优于择期手术组(P<0.05)。急诊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择期手术组(P<0.05),满意度优良率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结论:坚持"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联合中西医干预措施治疗老年OVCF行急诊椎体成形术患者,能够缓解焦虑情绪,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更明显,腰背功能恢复更满意,术后Cobb角和后凸畸形矫正率改善更好,并发症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6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60例患者中,行PVP治疗的患者28例纳为PVP组,行PVP联合RFA治疗的患者32例纳为联合组。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DI指数、卡式功能(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术后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COX多因素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联合组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低于PVP组,KPS评分高于PVP组(P<0.05)。联合组骨水泥总外渗率、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均低于PVP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基本一致。经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局部放疗、脊柱外骨转移、内脏转移、原发肿瘤性质及确诊至转移时间在两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至转移时间≤20个月、术后无局部放疗、原发肿瘤进展迅速、脊柱外骨转移、有内脏转移(P<0.05)。结论:PV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但其术后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按照椎体塌陷程度分为重度骨折组和轻度骨折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椎体变化等。结果:与轻度骨折组比较,重度骨折组手术时间长、骨水泥注射量少,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部高度恢复率、Cobb角矫正度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轻度骨折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明显大于重度骨折组(P0.05),但两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纠正椎体塌陷和Cobb角度。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7例,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患者复苏1 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1 h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骨肽注射液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8月~2019年12月期间选取13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5,常规治疗)与研究组(n=66,丹红注射液联合骨肽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1)]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6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8%(58/66),高于对照组的72.31%(47/65)(P0.05)。两组治疗6周后IL-6、CRP、CTX-1、TNF-α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6周后BALP、BGP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给予骨肽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和骨代谢情况,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