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篇
  免费   537篇
  国内免费   3229篇
  5424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本文报道民间药用植物“一粒癀”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福建的自然分布,并对分布局限性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22.
深圳大鹏半岛种子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圳大鹏半岛有野生种子植物158科565属952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3科560属946种。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可分为2个植被型6个群系,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有药用:植物636种、观赏植物256种、蜜源植物102种、野生果树86种、纤维植物80种、油脂植物50种、芳香植物42种、有毒植物30种、单宁植物28种、淀粉植物21种、农药植物20种、染料植物12种。在对深圳大鹏半岛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23.
崇明东滩围垦堤内植被快速次生演替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崇明东滩湿地98大堤内的生态示范区由于人工排水而干涸,芦苇塘成为次生裸地,土壤条件发生变化,呈明显的旱化和盐渍化,植被群落结构呈典型的次生演替,适宜旱地的耐盐植物獐茅和碱蓬等先锋植物出现.文中分别于2003年秋季、冬季和2004年春季沿植被带对塘内各种植物的生物量、高度、密度等指标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堤内植被群落已形成明显的带状獐茅草-獐茅草/碱蓬-碱蓬/芦苇-芦苇旱生植被群落.碱蓬在裸地中2003年秋季平均生物量达到415.4 g·m-2、2004年春季为391.53 g·m-2,成为裸地的优势种,并向芦苇中扩散,生物量和高度逐渐增加,密度逐渐稳定,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924.
胡宁  袁红  蓝家程  袁道先  傅瓦利  文志林 《生态学报》2014,34(24):7393-7402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25.
凉山山系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分布区景观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1年对凉山山系主山脊7个县小熊猫野外分布调查数据,利用“3S”技术对凉山山系小熊猫分布区进行了确定,估算出分布区面积为219055hm^2,占山系研究区域面积17.8%。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化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小熊猫分布区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间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栖息地景观边缘褶皱程度低,趋于平整,景观丰富度大;森林斑块间的结构连通性较好,各类型斑块聚集度较高。小熊猫生境内部破碎化程度较低,森林结构连接程度高,有适宜生境面积为160249.5hm^2,占分布区面积的73.15%,生境中存在3个脆弱区域,特别是美姑-峨边公路通过的椅子垭口区域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926.
为了揭示种群空间分布特征随尺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占据能力和生态适应能力及分形差异,采用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对木论自然保护区铁榄群落主要乔木种群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种铁榄(Sinosideroxylon pedunculatum)、东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小栾树(Boniodendron minius)、稀有濒危种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5个种群在相应的尺度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大小顺序一致,均为:铁榄〉东女贞〉小栾树〉掌叶木〉青檀;在5个种群中,铁榄计盒维数为1.7763最大,接近2,对空间环境的占据能力最强,信息维数(1.7206)也最大,个体聚集强度强,在群落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青檀计盒维数(0.8316)和信息维数(0.8990)最小,对环境的占据利用能力弱,个体聚集程度整体较弱,在群落中处于伴生地位;在0.5~50m的尺度上,关联维数大小顺序为:铁榄(1.7314)〉东女贞(1.6688)〉小栾树(1.6050)〉青檀(0.7868),而掌叶木只有在大的尺度上才出现关联,且关联较强。3个分形维数大小的不同组合,能够全面揭示不同种群格局特征和种群在群落中所处地位的差异。  相似文献   
927.
为促进贫瘠土地区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工程的持续性, 利用大渡河流域双江口水电站工区种植土制备植被混凝土, 研究了活化菌剂施用量对植被混凝土肥力、植物生物量与养分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化菌剂的施用使基材pH 值降低, 对植物生长有正面影响; 活化菌剂施用量的增加, 不同程度提高了基材单个肥力因子水平, 有效降低了综合肥力指数; 植物生物量与养分农学效率则随活化菌剂施用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 当施用量为基材质量的6%-9%时达到峰值。综合考虑基材肥力与植物生长状况, 推荐植被混凝土中活化菌剂施用量为6%-9%。  相似文献   
928.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调查了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对河谷内农田斑块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斑块了作河流源头外贯穿整个河谷,从上游向下游,人为活动的增加使农田的比重不断增加,导致自然景观减少,环境异质性降低,农田斑块破碎化和蔼减小,胭脂河河谷总面积为2297.09hm^2,构成河谷景观主体的农田有117个斑块,面积为1027.78hm^2,占河谷面积的44.74%,农田基本紧靠河岸分布,处在水分条件优越但易受洪水威胁的土地带上,农田在河流两侧是非对称分布,其中左岸农田面积587.58hm^2,占57.17%,斑块的宽度呈增加的态势,但变化比较大,基本上以狭长的特征出现。  相似文献   
929.
CO2浓度升高与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耦合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应用大型开顶箱 (OTC) 人工控制手段研究了人工生态系统在1) 高CO2 (700±20μmol·mol-1) +高氮沉降 (100kg N·hm-2·a-1) (CN) ;2) 高CO2 (700±20μmol·mol-1) +背景氮沉降 (C+) ;3) 高氮沉降 (100kg N·hm-2·a-1) +背景CO2 (N+) ;4) 背景CO2+背景氮沉降处理 (CK) 4种处理条件下荷木 (Schima superba) 、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海南红豆 (Ormosia pinnata) 、肖蒲桃 (Acmena acuminatissima) 、红鳞蒲桃 (Syzygium hancei) 等主要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的生物量积累模式及其分配格局。连续近3年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 各参试植物生物量积累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 N+处理显著促进荷木、肖蒲桃及红鳞蒲桃生物量的积累;C+处理显著促进肖蒲桃、海南红豆生物量的积累;CN处理显著促进除红锥外其他物种生物量的积累, 并且具有两者单独处理的叠加效应。不同处理改变物种生物量的分配模式, N+处理降低植物的根冠比, 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C+处理增加红锥和红鳞蒲桃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分配, 却促进荷木和海南红豆地上部分的积累;CN处理仅促进红磷蒲桃地下部分的积累。群落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格局取决于优势物种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在群落中所 占的权重。  相似文献   
930.
五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刘爽  王传宽 《生态学报》2010,30(12):3135-3143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在碳和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者。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5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和氮(Nmic)的季节动态及其在土壤中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林型之间Cmic和Nmic差异显著(P0.01)。落叶松林、红松林、蒙古栎林、杨桦林、硬阔叶林的Cmic的变化范围依次为:278937mgkg-1、2181020mgkg-1、313891mgkg-1、5101092mgkg-1、4401911mgkg-1;其Nmic的变化范围依次为:1872mgkg-1、18103mgkg-1、2495mgkg-1、43125mgkg-1、40208mgkg-1。所有林型的Cmic和Nmic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Cmic和Nmic基本上呈现出生长季开始之前下降、生长季结束时上升、其中出现12个峰值的季节变化格局,但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随林型和土壤层次而变。010cm土层的Cmic和Nmic季节变化较大。Cmic和Nmic与凋落叶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mic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不同林型凋落物数量和组成、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是导致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时空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