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156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31.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首次研究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及共物种多样性。在北段和中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增加,而在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递减。在北段和中北段海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百分比递减,而在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比例递增。在西坡4个地段均呈现随海拔升高种数目和密度递减的基本规律。北段和中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降低,中南段和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增大。北段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递增,中北段多样性指数缺乏规律性,中南段和南段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递减。北段、中北段和中南段均呈现随海拔升高无效度指数递增规律,而南段表现出随海拔升高均匀度指数递减的相反情况。西坡4个地段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系数几乎均在0.00-0.25,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只有1个系数超过此范围,我们认为在原始植被状态下,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蚂蚁群落的基本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递减,优势种所占比 递增,物种数目递减,优势度指数递增,多样性指数递减,均匀度指数递减。山体中部和下部植被的毁坏导致了实际调查中出现的反常情况。  相似文献   
132.
我国不同季节陆地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阐明不同季节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NPP变化机制。本文使用1982-1999年间的AVHRR/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资料,结合植被分布图和土壤质地图,利用生态过程模型,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年际变化及其地理分异。结果表明,在1982-1999年的18年间,4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NPP的增加主要由生长季节的提前所致。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矮林灌丛,温带草原及草甸,稀树草原、高寒植被,荒漠以及人工植被NPP的增加主要来自生长季生长加速的贡献。从区域分布看,在四季中春季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域;夏季NPP增量最大的地区包括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四川盆地,雷州半岛,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以及江南山地东部;而秋季植被NPP增加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有云南高原-西藏东部和呼伦湖的周围等地区。不同植被和地理区域NPP的这些响应方式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33.
神农架龙门河地区基于植被的GAP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MapInfoProfessional 6 .0软件和野外调查所积累的资料 ,首先找出最佳“投资 效益比”的珍稀濒危物种密集分布区。随后 ,利用GAP分析的方法 ,对龙门河地区现状植被类型图、管理规划图、珍稀濒危物种密集分布区图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规划管理的gap主要由 3部分组成 ,即原管理方法中不限制人为干扰的区域、原保护区域内没有包含的自然植被类型所属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密集分布区中没有禁止人为干扰的区域。其总面积为 1 736hm2 ,占龙门河地区总面积的 36 .81 %。综合考虑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需 ,为该地区今后的管理重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4.
135.
136.
长白山区分布的泥炭地与玛珥湖是孢粉的良好载体,适宜开展晚更新世以来孢粉分析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研究以对该区未来气候变化进行准确预测。几十年来,该研究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半定量重建—定量重建的三个阶段。随着对研究剖面样本采集密度的增加,研究者们也得以观察到更多气候变化事件,尝试提出了气候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初步探索了气候变化驱动机制;同时,为了提高定量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准确性,对长白山区也开展了现代孢粉植被关系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信随着对现代孢粉植被关系认识的加深,古植被、古气候重建精度的提高,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37.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5):517
植被含水量是陆地植被重要的生物物理特征, 其定量遥感反演有助于植被干旱胁迫的实时监测与诊断评估。该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利用高光谱遥感评估植被水分状况的4个常见植被水分指标——冠层含水量、叶片等量水厚度、活体可燃物湿度和相对含水量的概念及其遥感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评述了植被含水量高光谱遥感估算各类方法的优缺点, 探讨了植被含水量高光谱遥感估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任务, 即服务于植被干旱胁迫的高光谱遥感监测、预警与评估。  相似文献   
138.
将城市污泥应用于生态恢复因能避开粮食作物食物链而具有良好前景,但其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将城市污泥与建筑垃圾按1∶1体积比混合为生长基质,覆盖在模拟的煤矸石边坡上,播种8种乡土木本植物,对生长季植物生长情况以及坡面地表水和下渗水的电导率、p H、氮磷钾、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面植物生长良好,平均覆盖度达60%;地表水和下渗水的p H值近中性,变化不大,而电导率、氮磷钾、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均较高,其中,氮、磷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7月重金属含量最高,其中,As含量只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Ⅳ~Ⅴ类标准,其余重金属含量多达Ⅱ~Ⅳ标准;随着夏季雨水淋洗增加以及植物-土壤系统对化学物质的吸收、降解和固着作用,地表水和下渗水的电导率、氮磷钾、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均显著下降,生长季后期重金属含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多环芳烃含量减少约一半.将城市污泥直接应用在煤矸石边坡生态恢复中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土壤系统使得生长基质中的有害物含量逐渐降低,对地表水环境的负影响主要表现为氮、磷的富营养化,但总体上其环境安全性可控.  相似文献   
139.
基于不同光谱指数的植被物候期遥感监测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项综合性指标.遥感光谱已经被广泛用于提取植被物候期,但遥感提取的物候期与站点观测差别很大,其物理意义尚不明确.本文选取中国东北部的一景MODIS数据(2000—2014年),分析了基于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简单比植被指数(SR)提取的植被生长季起始期(SOS)和结束期(EOS)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的物候期存在显著差别,基于NDVI提取的SOS比SR提取的SOS平均早18.9 d,基于NDVI提取的EOS比SR提取的EOS平均晚19.0 d,NDVI得到的生长季长度更长.基于NDVI和SR提取的物候期的年际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别,超过20%的像元SOS和EOS甚至表现出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上述差异与两种植被指数自身的季节曲线特征和抗噪性差异有关.NDVI与SR观测数据来源完全一致,仅数学表达形式不同,提取的物候期结果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遥感监测的植被物候期高度依赖于植被指数的数学表达形式,如何建立可靠的植被物候期遥感提取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0.
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下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养分循环规律.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和5种地形部位(阴/阳沟坡、阴/阳梁峁坡、峁顶)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研究植被和地形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不同地形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沟坡位置和阴坡高于其他坡位和阳坡.植被类型的变化对两个土层(0~10、10~20 cm)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坡向对表层(0~10 cm)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强于坡位,而在10~20 cm土层,坡位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影响更显著.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C∶N、C∶P、N∶P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C∶P,坡向和坡位仅影响土壤C∶P和N∶P,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影响土壤C∶N的主要因素.同时,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大于地形因子.标准化主轴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具有内稳性,特别在草原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具有更加严格的约束比例.在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或许可以作为判断养分限制的另一个有力工具,若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与植物叶片N∶P配合使用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加精确地判断黄土丘陵区的土壤养分限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