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而黍较粟始终保持着种植优势;龙山早期,粟作农业逐渐衰落。植硅体组合图谱显示,先民在此遗址活动期间,气候是略偏凉偏干的,整体上较为稳定,呈现出干凉化的趋势。综合来看,农业活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环境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该遗址榆科植硅体的大量发现,不仅补充了史前植物利用史,同时也对丰富植硅体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2.
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对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约6275a以前)气候温暖湿润,禾本科植物以芦竹亚科、竹亚科和水稻为主;第二阶段(距今约6275-6200a间)气候温凉略干,黍亚科大量出现;第三阶段(距今约6200-5985a间)气温回升。菘泽文化至宋代,气温继续变暖,此阶段,禾本科各亚科植物均有生长。本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典型水稻扇型及亚铃型硅酸体,反映该地自马家浜文化时期以来,水稻栽培已有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93.
一个有相互干扰的食植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讨论了一个放牧有相互干扰的食植系统,获得了该系统极限环存在唯一性及全局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94.
本试验于1995年晚季初步研究了水、旱育秧方式和不同插植密度下根系活力的变化趋势及与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旱育秧苗根系活力明显高于水育秧,根系活力与白根数、地上部苗体干/鲜重比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褐根数、苗高、叶龄和百苗干、鲜物重呈负相关。(2)旱育单苗移植处理的根系活力在水稻整个生育过程中均高于旱育多苗移植处理,水秧单苗和多苗移植处理。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与主茎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系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正相关,旱育秧苗的这些特性有利于移植后叶片与分蘖的快速形成及生育后期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籽粒充实度。同时提出,在水肥管理上应适当加大后期穗肥比例,改善光照条件和土壤的通气排水状况,以便充分发挥旱育稀植秧苗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95.
中国钝绥螨属messor群种类记述(蜱螨亚纲:植绥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定了钝绥新螨属messor群的特征,归纳了世界已描述的种类,已知分布于我国的有5种,同时描述了1个新种,五边钝绥螨Amblyseiuspentagonussp.nov。  相似文献   
196.
王红  曹诚一 《动物学研究》1993,14(2):118-127
本文对云南食植瓢虫族昆虫形态学,特别是跗爪基齿,上颚侧齿,雌、雄性外生殖器等性状的研究,讨论了本族的属间关系;应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本族系统位置的研究进行了尝试。采用最大同步法对本族5个属8个性状状态进行了分支分析,其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支持将食植瓢虫属分为3个亚属,其中2个为新亚属。  相似文献   
197.
赵树兰  侯旭姣  吴晓  丁梦嘉  多立安 《生态学报》2023,43(12):5072-5083
为了探究植被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草地植被进行单一草坪植物建植和高强度刈割,在调控后第3年的春、夏、秋季节取调控区土壤样本,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软件,分析了不同植被调控方式下土壤细菌组成、多样性及季节性变化,预测细菌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各样地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对照区相比,刈割调控区土壤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单一草坪建植调控区,夏季土壤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刈割调控、高羊茅及黑麦草调控区,土壤细菌门之间相关性较对照分别减弱21.4%、46.4%和67.9%,使细菌网络结构更为简单。夏季和秋季3个调控区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区,而秋季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KEGG代谢途径差异分析可知,刈割调控、高羊茅和黑麦草调控区,土壤细菌分别有25、24和23个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低于对照区,主要体现在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细胞运动、细胞生长与死亡、核苷酸代谢等通路上。可见,机场植被调控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简化了细菌网络结构,代谢功能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8.
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双墩文化时期44份土壤样品开展植物考古研究,重点关注典型农作物植硅体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以及敏感型与固定型植硅体组合特征等。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大部分样品中皆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并未发现粟、黍等旱地作物遗存;水稻扇型及双峰型植硅体形态特征分析显示,水稻遗存为驯化程度较高的粳型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双墩文化时期的农业结构延续了顺山集文化时期以来种植粳型稻为主的传统。此外,通过水稻植硅体高密度样品中敏感型与固定型植硅体含量比值为0.7±0.2推测,该遗址水稻栽培环境属于“高地势-雨水供给”或“低地势-雨水供给”类型。本文研究结果为探讨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水稻栽培与驯化以及人类适应策略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9.
内蒙古的植盲蝽(半翅目:盲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载内蒙古植盲蝽属(Phytocoris Fall.)14种,其中包括突植盲蝽Ph.(Ph.)procerussp.n.、郑氏植盲蝽Ph.(Ph.)zhengi sp.n.、柠条植盲蝽Ph.(Ktenccoris)caraganae sp.n.、蒙古植盲蝽Ph.(K.)mongolicus sp.n.、褐植盲蝽Ph.(K.)nigritus sp.n.、红褐植盲蝽Ph.(K.)rubiqionsus sp.n.、砂地植盲蝽Ph.(K.)desertorum sp.n.、贺兰山植盲蝽Ph.(K.)alashanensissp.n.8个新种及5个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200.
本文对河南官庄遗址两周时期人牙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淀粉粒以及少量植硅体。可鉴定形态的淀粉粒主要来自粟、黍、小麦、小豆等农作物以及坚果、块茎植物;植硅体中则有来自水稻颖片的双峰型植硅体。此次研究表明官庄先民食物来源广泛,包括多种农作物和采集植物,其中粟黍类农作物在食物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小麦所占比例很可能已仅次于粟黍。结合包括官庄遗址和周边若干遗址的浮选结果,两周时期中原腹心地区仍是北方传统的粟作农业,但农作物种植已明显多样化;与此同时,小麦在农作物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加,中原地区农作物种植体系由以粟黍为主转向以小麦为主的趋势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