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888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经引种栽培,作者观察研究了野生掌叶复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栽培性状,包括植株形态、花果期、产量、果实大小等。通过对11个单株个体性状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单株产量、可育花比例、果实大小方面个体间差异极大。认为掌叶复盆子适合驯化栽培,野生种群中有很大的选优潜力。  相似文献   
42.
焦端贵 《蛇志》1991,3(3):6-7
本文首次报道了五步蛇身体主要部位的数量性状与其排毒量的关系。其中我们发现与排毒量有关的部位是头积、体粗、体重、佛指长。  相似文献   
43.
野生大豆地理群体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晶 《生物学通报》1991,(11):20-21,34
中国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故乡,其原始种野生大豆(Glycine·soja)在我国大陆有大面积分布。种子富含蛋白质,是世人所瞩目的野生高蛋白基因资源。分布范围大约北纬24°—53°N,东经98°—135°E。其白花变种(G·soja var. albiflora)广见于东北和华北两大遗传多样性中心。狭叶白花变型(G·soja f. angustifolia)主要见于东北;华北和南方少见。狭叶变型(G·soja f. lanceolata)北方分布较多。野生大豆种子极小,一般百粒重在3克以下。在天然野生群体中通常还存在一类G·soja向G·max进化的中间过渡型半野生种(G·gracilis),种子较大,百粒重一般达到3—7克。电泳测定,天然野生群体中的酶或蛋白质标记基因证明,野生大豆是较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  相似文献   
44.
酸模叶蓼性状变异式样的统计分析及分类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引种栽培试验,对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性状变异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酸模叶寥植株的高度和节部膨大程度明显受环境条件影响,且两者的变异是独立的,没有相关性,因而不宜作为分类的依据。根据对原始文献和大量标本的考证,作者提出将酸模叶蓼与节蓼(P. nodosum Pers.)归并,并取消变种绵毛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 var. salicifolium Sibth.)。  相似文献   
45.
中国夹竹桃目的形态演化趋势及其进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82,(4):165-170
本文探讨了中国夹竹桃目主要器官分类性状的进化趋势,发现了中国夹竹桃目有关花萼、花冠、副花冠、雄蕊、花粉、子房和果实等分类性状密切关系和演化的规律性(图1),从而在作者参考蒋英教授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夹竹桃目各分类群的进化系统(图2)。  相似文献   
46.
林婉奇  蔡金桓  薛立 《生态学报》2019,39(18):6738-6744
人类活动改变了氮素从大气向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方式和速率,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和失衡。研究氮磷添加对不同密度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生长和叶片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全球氮磷沉降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樟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本试验以1年生樟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_4Cl)作为氮肥模拟大气氮沉降,以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_2PO_4·2H_2O)模拟磷添加。氮磷处理设置CK、施N、施P和施N+P 4个水平,种植密度设置10、20、40和80株·m~(-2 )4个水平。实验数据表明:N、P和N+P处理对樟树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均有促进作用,且N+P处理对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N、P和N+P处理在整体上均能增加幼苗叶片的SPAD值,N和N+P处理均增加了幼苗叶片的比叶面积(SLA),而P处理减少了幼苗的SLA。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N、P和N+P处理下樟树平均单株幼苗的苗高、地径、SPAD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各施肥处理下叶片的SLA变化规律不明显。密度和氮磷添加对叶片的SPAD值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7.
何淑嫱  李伟  程希平  谭芮  松卫红 《生态学报》2019,39(6):2063-2070
高寒草甸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固有脆弱性使其极易遭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滇西北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分之一,高寒草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开展徒步旅行活动,但伴随着的践踏干扰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然而,目前关注践踏干扰对滇西北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特别是植被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如何发生变化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践踏的方式(一共5种不同强度的践踏处理)来模拟旅游活动对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并以草甸植被的茎叶性状特征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践踏干扰对茎叶性状的平均大小和变异程度的影响,以及物种丰富度(以物种形态分类为基础)和功能丰富度(以功能性状为基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践踏强度的增加,植株高度和叶片大小的平均值,而不是茎叶性状的变异程度,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此外,物种丰富度和功能丰富度均随践踏强度的增强而减小,且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然而,较之轻度践踏实验组,重度践踏实验组中的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离度水平均有所增加,表明践踏干扰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和减少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尽管高寒草甸对人类践踏活动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多重因素势必会改变和影响高寒草甸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持续性,这也对高寒草甸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相似文献   
48.
张增可  郑心炫  林华贞  林欣  黄柳菁 《生态学报》2019,39(10):3749-3758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环境因子驱使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群落发生演替。以平潭岛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植被(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特征和群落结构,分析海岛不同演替阶段茎、叶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养分和水分逐渐增加,土壤pH逐渐下降。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茎氮含量(SNC)、茎磷含量(SPC)下降后上升,叶厚度(LT)、叶片碳含量(LCC)、茎碳含量(SCC)与之相反,叶干物质含量(LDMC)、茎组织密度(STD)逐渐上升。(2)冗余分析表明,演替早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pH、容重高的贫瘠环境,拥有较高SLA、SNC、SPC、LPC的性状组合;演替后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养分和水分高的肥沃环境,拥有较高的STD、LDMC、LCC、LNC的性状组合。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影响海岛植物演替过程中功能性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海岛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演替的变化规律,探讨各演替阶段功能性状和环境特征,以及功能性状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旨在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海岛植被修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9.
菲律宾蛤仔EST_SSR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斑马蛤F2代家系107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标记位点与生长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在20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3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109—430 bp,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个,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504,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43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4。经卡方检验,3个位点SSR11,SSR164和SSR213的基因型分布显著偏离了孟德尔定律(P0.01)。运用SPSS 20.0对20个微卫星位点与菲律宾蛤仔斑马蛤家系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进行连锁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SSR9位点与壳高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SSR135和SSR164位点与壳宽呈显著相关(P0.05),SSR142位点与体重呈显著性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格局和尺度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尺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态学格局的改变。入侵物种性状的变异会对种群的建立和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表型性状的尺度变异并推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广东省开展了福寿螺的体质量、体高、体宽、壳口宽4个表型性状在城市、乡镇、生境、样方、个体5个空间尺度上变异的研究。通过拟合混合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个体和样方差异解释了近80%的性状变异,生境的差异解释了除体重外其他性状的剩余变异;除体重外乡镇和城市尺度上性状的变异并不明显。结果进一步表明,区域尺度的过程如气候特征等对福寿螺表型性状变异不起主要作用;福寿螺种群特征的研究及防控的重点应考虑其遗传结构特征及局部尺度环境因素。通过不同尺度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频度分布曲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