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0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188篇 |
专业分类
10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广东东部不同生活型植物热带植物区系属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东种子植物生活型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将粤东2226种种子植物划分为6类生活型。各种木本生活型共有1198种,占53.8%;各种草本类型共有1028种植物,占46.2%。从各生活型的种的区系成分分析来看,该地各生活型热带性成分比例强弱的顺序是:乔木种〉木质藤本种〉灌木种〉陆生草本〉草质藤本〉水生草本。 相似文献
22.
报道江西省种子植物1个新记录属萼脊兰属Sedirea Garay et Sweet,及4个新记录种短茎萼脊兰Sedirea subparishii (Z. H. Tsi) Christenson、白花过路黄Lysimachia huitsunae Chien、黄脉莓Rubus xanthoneurus Focke ex Diels、桂东锦香草Phyllagathis guidongensis K. M. Liu & J. Tian,均发现于罗霄山脉东坡。文中简述各新记录种区系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馆藏标本比对,确定了重庆维管植物1个新记录属——水东哥属(Saurauia Willd.)及其新记录种——水东哥(Saurauia tristyla DC.),另4个维管植物新记录种分别是二褶羊耳蒜(Liparis cathcartii Hook. f.)、莸状黄芩(Scutellaria caryopteroides Hand.-Mazz.)、白鳞酢浆草(Oxalis leucolepis Diels)、包氏凤仙花(Impatiens bodinieri Hook. f.)。文中描述了物种识别特征、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原生境照片。引证标本均收藏于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SWNTU)。 相似文献
24.
25.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兼论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向东亚植物区系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思茅地区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地处联系滇南热带与滇中亚热带的中间位置,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地理上十分重要,其植物区系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 920种, 隶属于836属及178科。该植物区系以兰科( 69属/223种)、茜草科(37/100)、菊科(47/86)、蝶形花科(33/82)、唇形科(28/62)、大戟科(25/59)、荨麻科(13/52)、禾本科(34/47)、樟科(12/44)、桑科(6/44)、爵床科(26/36)等为优势科。属的分布区类型组成以热带亚洲分布型最多, 约占总属数的31%;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占23.4%;热带分布合计占总属数的83.3%。种的分布区类型组成仍以热带亚洲分布最多, 占总种数的60.6%;其次是中国特有分布, 占21.6%;热带分布种合计占70.0%以上。这些特征均表明该植物区系热带性质显著,并具有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特点,在植物区系分区上属于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由于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在地理上位于热带亚洲植物区与东亚植物区的交汇地带,该植物区系中的许多热带植物均是在其分布的北界,植物区系又有明显的热带北缘性质。通过与滇南西双版纳和滇中无量山植物区系的比较,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西双版纳植物区系在区系组成及属的地理成分构成上很接近, 它们同为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北缘类型。在云南南部,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到东亚植物区系的过渡与转变,显然发生在思茅菜阳河地区以北。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过渡到东亚植物区系,在诸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亚洲分布型显著减少,北温带分布型和东亚分布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6.
对陕西境内木本种子植物区系属一级的热带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全省木本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热带地理成分共包括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成分、旧世界热带成分、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及热带亚洲成分6种类型,共95属,归属于53科。在各种热带地理成分中,陕西木本植物区系与泛热带成分联系最为密切,各类热带地理成分主要分布于陕西秦岭以南地区。从科、属、种的分布区格局以及木本热带区系成分的群落学作用等方面分析,陕西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同时,区系也呈现一定的热带—温带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27.
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盐度和碱度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水环境中pH、盐度和碱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的适应范围为4.3~9.7,最低耐受限3.6,最高耐受限10.7;对盐度的最高耐受限为9.98g·L^-1,适应盐度上限7.14g·L^-1,安全盐度上限1.70g·L^-1;对碱度的最高耐受限为19.96mmol·L^-1,适应碱度上限8.76mmol·L^-1。安全碱度上限2.41mmol·L^-1.野外变态蝌蚪饲养池水体pH应控制在6.5~8.5,盐度控制在2.0g·L^-1以下,碱度不超过4.0mmol·L^-1.中国林蛙变态蝌蚪是一种狭酸碱、低耐盐、低耐碱生物。 相似文献
28.
Rupesh K. LUHARIYA ;Kuldeep K. LAL ;Rajeev K. SINGH ;Vindhya MOHINDRA ;Arti GUPTA ;Prachi MASIH ;Arvind K. DWIVEDI ;Rakhi DAS ;U. K. CHAUHAN ;J. K. JENA 《动物学报(英文版)》2014,(4):460-471
ATPase 6/8 gene (842 bp) of mitochondrial DNA was sequenced in Labeo rohita samples (n = 253) collected from nine rivers belonging to four river basins; Indus, Ganges, Brahmaputra and Mahanadi. Analysis revealed 44 haplotypes with high haplotype diversity (Hd) 0.694 and low nucleotide diversity (π) 0.001. The within population variation was larger (83.44%) than among population differences (16.56%). The mean Fsv value (0.166; P 〈 0.05) for overall populations revealed moderate level of genetic structuring in the wild L. rohita populations. The haplotype network presented a single clade for wild L. rohita population, from different rivers. Negative values for Fu's index (Fs),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alysis indicated period of expansion in L. rohita population. The time after recent expansion was estimated for each population, between 0.042 to 0.167 mya. The pattern of 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 was not significant (r = -0.113, P 〈 0.287), when all the sampling locations were compared (Mantel test), however, when an outlier (Indus, Brahmaputra and Mahanadi) was removed from the whole population set, a cl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irwise Fsv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Km) was seen. The analysis of data demonstrated that ATPase6/8 gene polymorphism is a potential marker to understand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wild L. rohita existing in different rivers. The study identified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in wild L. rohita with common ancestral origin [Current Zoology 60 (4): 460--471, 2014]. 相似文献
29.
《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英文版)》2014,(2):I0002-I0002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HR),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s published quarterly by the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IB), and Science Pres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ociety (AHRS).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includes all contemporary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taxonomy, morphology, phylogeny, systematics, evolution, zoogeography, physiology, ecology, toxi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相似文献
30.
《昆虫知识》2009,(5):659-659
飞蝗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其分布区比任何其他蝗虫都更广阔,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热带地区。然而,基于生物学或形态学差异,飞蝗仅在中国就鉴定出了3个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则存在至少9个亚种———这跟其迁飞能力是相矛盾的,学术界对此也一直存留争议。张德兴教授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运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独立微卫星DNA位点对覆盖飞蝗中国分布区的25个样点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综合分析。他们发现,尽管飞蝗具有很强的迁飞扩散能力,中国的飞蝗确实分为北方种群、南方种群和西藏种群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但是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是,广布于中国中、东部的飞蝗并非东亚飞蝗,而是应隶属于亚洲飞蝗亚种。该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飞蝗经典分类的一些结论,另一方面则指出对由Boris Petrovitch Uvarov(1889~1970)(被学界誉为“蝗虫之父”)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关于东亚飞蝗的有关权威观点进行修正的必要性。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飞蝗在中国形成和维持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的原因,指出:历史生物地理学因素可能是导致形成这3个地理种群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