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67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3705篇
  18076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629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632篇
  2011年   705篇
  2010年   720篇
  2009年   832篇
  2008年   1011篇
  2007年   823篇
  2006年   849篇
  2005年   801篇
  2004年   773篇
  2003年   729篇
  2002年   767篇
  2001年   759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455篇
  1998年   352篇
  1997年   420篇
  1996年   420篇
  1995年   367篇
  1994年   370篇
  1993年   362篇
  1992年   291篇
  1991年   246篇
  1990年   215篇
  1989年   254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91.
含羞草(Mimosa pudica L.)一向以对震击的异常敏感以及能将刺激迅速的传递著称。含羞草从18世纪尾由它的原产地南美洲介绍到旧大陆以后,一直就被植物学者们所注意,而认为是研究高等植物对刺激的感受、传递与反应的绝好材料。经过一百多年来许多人的研究,关于含羞草对刺激的感受与传递,大致可说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是印度植物生理学家  相似文献   
992.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5):519
Aims We aim to evaluate the water sources of typical riparian arbor species (Populus euphratica) and shrub species (Tamarix ramosissima),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plant water source in Ejina Delta,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China.Methods Eight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in the riparian zones along the East River and West River in Ejina. The plant xylem water, soil moisture, rainwater, stream water and groundwater were taken and pretreat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15-2016, and the stable oxygen isotope ratio (δ18O) for each water sample was measured. The δ18O of plant xylem water and soil moisture were compared to estimate the dominant depth of root water uptake, and the linear-mixed model called “IsoSource”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plant water sources and quantify their proportions.Important finding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recharge sources for P. euphratica and T. ramosissima were stream water and groundwater. The contributions of rain water to them was negligible due to the limited amount and the shallow infiltration depth of local rainfall. As affected by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lateral and vertical recharge of stream water on soil moisture, the dominant depth of root water uptake spatially varied. Howeve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tream water or groundwater to plant water sourc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cross space. Populus euphratica used more stream water (68%), while T. ramosissima used more groundwater (65%). Plant water sources we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flow controls. The contributions of stream water to the water sources of the two species went up to 84% and 48% for P. euphratica and T. ramosissima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discharge period, but dropped to 63% and 30% during the non-discharge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groundwater decreased to 16% and 52% during the discharge period, but increased to 37% and 70% during non-discharge period.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high similarity of δ18O between stream water and groundwater due to extensive water exchange in the riparian zone made increase the uncertain in quantifying plant water sources.  相似文献   
993.
万霞  张丽兵 《生物多样性》2021,29(8):1003-6511
为了解世界维管植物新物种的基本信息, 明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2020年世界维管植物新物种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PNI)的记录, 截至2021年2月1日, 2020年全球发现1,747种维管植物新种, 由1,544名植物学家(264位中国植物学家, 1,280位国外植物学家)发表在103种期刊和5本书中。1,747种维管植物新种包括被子植物1,689种、蕨类植物52种、裸子植物6种。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维管植物最大的几个科, 例如菊科、兰科和胡椒科。植物学家描述的美洲南部和热带亚洲维管植物新种超过828种, 是2020年维管植物新种发现最重要的两个地区。中国、巴西和马达加斯加是2020年贡献维管植物新种最多的前三位, 分别有247、223、99个新种。值得关注的是, PhytotaxaPhytoKeys是2020年发表维管植物新种的主要期刊, 分别发表644种和168种。在各物种新名称中, 有5个无效名称和2个不合法名称。尽管近年来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日益增加, 但世界上仍有许多物种尚未被发现, 需要对各个地区植物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岛屿地区。  相似文献   
994.
刘栋 《植物学报》2021,56(6):647-650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 但自然界大部分土壤都存在严重缺磷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营养逆境, 植物演化出一系列低磷胁迫应答反应。通过改变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低磷胁迫应答反应, 而转录因子PHR1在调控植物对低磷胁迫的转录响应中起关键作用。此外, 大部分陆生植物还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 通过丛枝菌根真菌更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磷元素。最近,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发现, 以PHR为中心的转录调控网络控制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建立。因此, PHR不但在维持植物细胞自身的磷稳态中发挥作用, 而且参与植物与外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为植物有效地从环境中获得磷元素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95.
海南岛是中国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 了解环境因子对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对于该地区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管理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调查分布样方的植被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数据, 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 并计算各个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与净效应, 同时分析了6个环境因子对野生兰科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所选的6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组成变异的3.7%; 植被类型、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坡向、坡度这6个环境因子的总效应与净效应均达显著水平, 但其解释率依次减小。所选的6个环境因子对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的分布均有影响, 野生兰科植物在海南岛主要分布在中海拔段、5°-35°的坡度范围、阴坡与半阴坡、年平均气温较低且年降水量较高的环境, 并且于原生植被中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996.
为明确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机制, 该研究基于宁夏荒漠草原降水量不同梯度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试验(2014年开始试验), 于2016年5-7月采样, 测定分析不同降水梯度2年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并分析酶活性与植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与自然降水量相比, 减少30%降水量对3种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减少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P < 0.05); 增加降水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 < 0.05), 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2)减少降水量对植物生物量影响较小(尤其减少30%降水量), 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C、N、P, 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和C∶P; 增加降水量则不同程度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生物量C、N、P。(3)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随植物及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而增加; 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包括: 含水量、NO3- N、NH4+ N、C∶P、有机C、全N、C∶N和pH (P < 0.05)。研究认为, 减少降水量(尤其是减少30%降水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 增加降水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刺激微生物活性, 进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 但随着植物生物量增加, 土壤有机C输入增多, 磷酸酶活性相应增强并促进了有机P的矿化, 导致土壤微生物P限制增加。  相似文献   
997.
《植物杂志》2012,(2):24-33
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着3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达1万种,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在植物资源利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资源植物的本底调查、引种驯化、繁育保存、  相似文献   
998.
植物质膜H^+—ATPase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质膜H~+-ATPase具有控制细胞内环境pH,产生电化学势梯度,促进离子及分子运输,控制细胞伸长生长等生理功能。它含有大约100kD的催化亚基,8~10个跨膜的螺旋,使ATP水解与H~+运输相偶联。酶活性受植物激素、脂类和蛋白激酶等因子调节。此酶已被成功地分离、纯化、重组和分子克隆。  相似文献   
999.
放牧影响下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牧压梯度上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的植物种度降低,但其均匀度和多样性在中度放牧的群落中最高。牧压梯度上草原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变化决定于群藻中种间竞争排斥和放牧对不同植物的抑制或促进,而群落的层片结构是这两种作用的综合反映,表征着群落内生态位分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中度的放牧削弱了建群植物层片的竞争排斥,又不抑制其它层片的发育,是群落具有较高植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病害防治相关微生物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是人类活动过程中重要的生物资源。植物及其根围土壤中生存着大量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植物健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植物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种植物相关的微生物组得到了解析。同时更多研究者聚焦于植物病害相关的微生物组研究,通过差异分析,发现了一些特定的有益于植物健康的微生物菌群。此外,植物根围或根内微生物塑造的内在原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一系列植物微生物组研究为植物病害防治和新的微生物资源的挖掘提供了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