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215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脉冲降水对森林中土壤有机物矿化的影响:空间变化和控制因素 降水脉冲效应使土壤有机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解并释放大量CO2到大气中。降水脉冲效应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土壤碳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在森林土壤中的空间变化和基本机制仍不清楚。我们采集中国东部22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样品(0–10cm),研究模拟脉冲降水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模拟降水脉冲使土壤样品达到65%饱和含水量,以分钟为单位测量Rs,持续48 小时。研究结果显示,降水脉冲可以使微生物呼吸速率迅速增加1.70–38.12倍。微生物最大呼吸速率 (Rs-soil-max)、碳释放总量Rs (ARs-soil)和达到呼吸峰值的时间(TRs-soil-max)在不同的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 气候区的脉冲效应也有明显不同。中温带的Rs-soil-max (11.701 µg C g−1 soil h−1)和ARs-soil (300.712 µg C g−1 soil)最高。土壤化学特性(总碳和总氮、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和土壤粒径与森林土壤的脉冲效应密切相关,但土壤微生物的贡献较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尺度范围内,脉冲变化短期内增加森林土壤中CO2的排放,并揭示了对这种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些发现为未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调节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2.
热带森林优势种青冈叶片气孔、解剖和形态性状与气候、土壤因子的关联 了解优势树种叶片多水平的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有助于预测优势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本文研究了青冈属树种叶片气孔、解剖和形态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调控因子的关联,探究了其生态策略是否随海拔发生改变。在海南尖峰岭热带森林,沿海拔梯度(400–1400 m)采集了6种常绿青冈:竹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bambusaefolia)、雷公青冈(C. hui)、托盘青冈 (C. patelliformis)、饭甄青冈(C. fleuryi)、吊罗山青冈(C. tiaoloshanica)和亮叶青冈(C. phanera)叶片,用于气孔、解剖和形态性状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青冈树种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孔隙度指数和叶面积显著增加,但海绵组织厚度比和干物质含量则显着降低。叶片气孔、解剖和形态性状沿海拔梯 度的变化主要受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土壤pH 值调控。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处,青冈属采取“耐受”和“竞 争”策略,而在中海拔处,则是“竞争”策略。土壤磷含量和土壤pH 值随海拔的变化可能是驱动其生态 策略转变的主要原因。该结果揭示,热带森林优势树种青冈可通过从气孔细胞-组织解剖结构-叶片水平功能性状的改变来响应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33.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地区最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区之一, 也是局部气候的有效调节者, 其动态变化与成因亟待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指数分析结合的方法, 以黄河首曲玛曲县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 对1995-2018年6期湿地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湿地在1995-2010年间不断退化, 1995-2010年湿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 680.31 hm2。在2010-2018年间黄河首曲高寒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21世纪初开始湿地的面积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1995-2010年湿地斑块数不断增加, 斑块密度不断增大, 平均斑块面积下降, 景观的破碎度升高; 2010-2015年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减少, 2015-2018年湿地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 平均斑块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景观的破碎度先降低后升高。1995-2010年研究区高寒湿地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湿地的景观结构趋于简单, 景观类型分布更加集中。2010-2018年湿地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 湿地的景观结构趋于复杂, 景观类型增加且分布更加分散。进一步的驱动力分析表明, 引起黄河首曲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和降水量, 其次是人口数量和大牲畜数量等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因子是影响黄河首曲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度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湿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4.
植被物候是反映植被生长规律的重要指标, 对气候的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通过复杂的能量耗散机制与光合作用相关联, 提供了从空间直接探测大范围植被物候的可能性。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SIF反演不同森林类型物候的适用性, 该文以北半球35个全球通量网(FLUXNET)森林站点为研究对象, 利用2007-2014年SIF值和总初级生产力(GPP)通过双逻辑生长模型和动态阈值法来估算3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物候, 并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评价SIF在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物候时的差异性。主要结果为: 1) SIF对生长季开始时间(SOS)的估算精度高于生长季结束时间(EOS); 2) SIF能够更准确地估算混交林(MF)的SOS, 但是不能精确追踪落叶阔叶林(DBF)和常绿针叶林(ENF)的SOS; 3)春季季前短波辐射是驱动SOS的主要气候因素。综上, 建议在将来的研究中将SIF数据与其他遥感指数整合, 应用于不同植物类型的物候监测。  相似文献   
135.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 在干旱荒漠区发挥着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功能, 但目前片段化分布日趋严重。该研究利用黑果枸杞在新疆的87个自然分布点和基准气候(1971-2000年)下的19个气候变量, 利用GIS空间分析和R软件Biomod2建模平台, 模拟分析黑果枸杞在新疆的适宜分布范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限制因子; 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 评价其分布潜力; 同时对黑果枸杞的南北疆种群进行分组建模, 分析该植物的生态位分化。研究结果表明: (1)组合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TSS)均高于0.75、接收工作机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均高于0.85, 模拟精度相比单个模型有明显提高; 组合模型得到的种下分组建模的模拟准确性较物种水平有显著提升, TSS均高于0.78、AUC均高于0.88; (2)根据组合模型的模拟结果, 黑果枸杞在新疆的适宜生境面积占比为36.72%, 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天山北坡及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西南缘; 其中, 高度适生区面积占比为5.19%, 集中于福海县、塔城地区东部、天山北坡博乐至阜康一线、库尔勒、柯坪县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高度与中度适生区与研究区耕地的重叠率达80.6%和50.8%; (3)南北疆黑果枸杞种群存在显著的生态位分化, 最暖季平均气温、等温性、降水季节性是驱动黑果枸杞局部环境适应性分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6.
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 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广东金叶子(Craibiodendron scleranthum var. kwangtungense)的水力性状和养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树木叶片导水率下降50%和88%时的水势(P50P88)和膨压丧失点(Ψtlp)均低于AM树木,边材比导水率(KS)、叶片比导水率(KL)、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均高于AM树木。可见,EM树木比AM树木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以及更高的导水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在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EM树木优势度增加而AM树木优势度减少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环境下大鼠血浆蛋白质组变化特征.方法:健康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88只,按模拟失重时相随机分为11组,分别为6 h、12 h、1 d、2 d、3 d、5 d、1周、2周、3周、4周及0 h 组(对照组).采用尾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实验结束时取动物静脉血,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 MB-WCX 磁珠检测大鼠静脉血浆蛋白质谱,应用 Ciphergen Protein Chip Software 3.2.0和 Biomarker Wizard 3.1.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发现18个重力敏感蛋白,其中在模拟失重早期,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6个蛋白的表达呈上调趋势,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12个蛋白的表达则逐渐下调;在模拟失重后期(悬尾2~3周后),上述蛋白的表达均呈回归趋势.结论:模拟失重环境对大鼠静脉血浆蛋白质谱产生明显影响,研究重力敏感蛋白对进一步揭示失重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医监医保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8.
"绿映红藏江上村,一声鸡犬似山源。闭门尽日无人到,翠羽春禽满树喧。"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庄的一首七绝《幽居春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深藏在山中的小山村,无人打扰,没有喧嚣,只有满树的小鸟,在那里欢快地鸣叫。这里,诗人以动显静,来渲染山村的安谧。"满树喧"的"动",反衬"无人到"的"静",使寂静的山村,  相似文献   
139.
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产生的大量粪便堆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处理耗时耗力。如果能筛选、利用粪食性金龟对草食性野生动物粪便进行处理,无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于2019年8和9月,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3种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黇鹿(Dama dama)和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的新鲜粪便为诱饵,在南京紫金山研究了粪便对粪食性金龟的引诱效果。本实验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采用更换陷阱法,第2阶段采用放置陷阱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粪食性金龟诱捕数量进行检验。第1阶段更换陷阱法共引诱采集粪食性金龟4 597头,隶属于1科5属7种,优势种为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 sinicus)和短亮凯蜣螂(Caccobius brevis),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48.79%和30.95%。第2阶段放置陷阱法共引诱采集粪食性金龟3 512头,同样隶属于1科5属7种,物种与阶段1实验结果相同。粪食性金龟对3种野生动物粪便显示多食性特征,在3种粪便中取食活动的有效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 ~ 2 d内,活动时间较短,粪便放置第7天,基本不存在粪食性金龟的活动。粪食性金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亚洲象粪便中相对较高。本研究表明,动物园3种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粪便对粪食性金龟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粪食性金龟对粪便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0.
[目的]酿酒酵母的嗜果糖性是葡萄酒酵母选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评价菌体发酵果糖能力的方法,是葡萄酒酿酒酵母嗜果糖性研究的基础.[方法]以3株不同果糖发酵能力的酵母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菌体在模拟葡萄汁培养基条件下,发酵情况与单糖利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学方程拟合单糖动力发酵曲线,得到发酵持续时间、葡萄糖浓度拟为0时的果糖浓度、果糖与葡萄糖曲线面积的差值等参数.[结果]这些参数可以反应出菌体的发酵速率和嗜果糖性.其中后两个参数能显著将3个菌株的嗜果糖特性区分开.[结论]为高果糖利周优良葡萄酒酿酒酵母菌株的筛选和构建,提供了较为全面、客观和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