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14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骨癌痛(BCP)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BCP的分子作用机制和新药研发都迫在眉睫。2-溴棕榈酸(2-BP)作为一种蛋白质棕榈化抑制剂在病理性疼痛中有镇痛效果,而在骨癌痛中作用仍不清楚。酸敏感离子通道3型(ASIC3),作为一个重要的疼痛因子能否受到2-BP的调控也未知。为了检测2-BP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对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3的调控,本文开展了相关工作。1)首先建立BCP大鼠模型,将大鼠乳腺癌细胞(MRMT-1)注射入雌大鼠胫骨骨髓腔内,21 d后通过X射线和机械痛检测,发现与假性手术组相比,BCP模型大鼠的胫骨被破坏;同时,BCP组大鼠的机械疼痛值明显上升(假性手术组PWT vs. BCP PWT:16.1 ± 1.5 vs. 5.3 ± 1.5; P<0.01);表明大鼠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成功构建。2)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和假性手术组相比,BCP大鼠L4-L6 DRG中酸敏感离子通道3蛋白表达上调(0.63 ± 0.03, 0.64 ± 0.1 和 1.07 ± 0.05)。3)在术后第21 d,给BCP大鼠腹腔注射2-BP,发现给药组BCP大鼠的机械疼痛值下调 (6 h后,PWT 对照 vs. PWT 2-BP: 6.9 ± 2.0 vs. 10.8 ± 1.6, P<0.01),表明2-BP在骨癌痛模型大鼠中具有镇痛作用。4)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2-BP处理后降低了BCP大鼠L4-L6 DRG中膜上ASIC3蛋白的表达(1.05 ± 0.13, 0.66 ± 0.12)。同时,在ASIC3介导的酸痛模型中,2-BP给药降低大鼠震颤的次数(对照组为27 ± 1.8次,2-BP组为10 ± 1.5次),表明2-BP给药阻断ASIC3介导的酸痛。5)在ASIC3转染的SH-SY5Y细胞中,与对照相比,2-BP给药后明显降低膜上ASIC3蛋白表达量(1.0 ± 0.2, 0.58 ± 0.10)。这些结果表明,2-BP在骨癌痛中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涉及到调控背根神经节中膜上酸敏感离子通道3的表达。  相似文献   
42.
黄花倒水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花倒水莲(Polygda aureocauda Dunn.)根中分离得到七个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豆甾-7,(反)22-二烯-3-醇(1)、豆甾-7,(反)22-二烯-3-酮(2)、1,8-羟基-3,7-二甲氧基Shan酮(3)、软脂酸单甘油酯(4)和3-O-[4-O-(α-L-吡喃鼠李糖-)-阿魏酰]-β-D-呋喃果糖-(2→1)-(4,6-二-O-苯甲酰)-α-D-吡喃葡萄糖苷(5)、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6)和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7)。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3.
四种灌木状与四种乔木状棕榈植物热值的月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对 4种灌木状棕榈植物 (香棕、袖珍椰子、棕竹、江边刺葵 )与 4种乔木状棕榈植物 (假槟榔、董棕、国王椰子、大王椰子 )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8种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有不同的月变化 ;从灰分含量的比较看 ,乔木类的 4种植物叶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 :假槟榔 1 3.64%± 2 .94%、董棕 9.74%± 1 .90 %、国王椰子 9.1 2 %± 1 .1 8%、大王椰子 8.69%± 3.5 5 % ;灌木类的 4种植物叶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 :棕竹 8.73%± 2 .5 2 %、袖珍椰子 8.67%± 1 .1 9%、香棕 8.63%± 1 .2 0 %、江边刺葵 7.60 %± 0 .98% ,乔木类植物 (除大王椰子外 )叶平均灰分含量高于灌木类的植物 ;( 2 )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来看 ,分 3种类型 :江边刺葵与棕竹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假槟榔、董棕、袖珍椰子的月变化趋势相同 ;国王椰子、香棕、大王椰子具有各自的变化趋势 ;在 8种棕榈植物中 ,除香棕外 ,灌木类的植物平均干重热值大于乔木类 ;灌木类中 ,茎单生的江边刺葵干重热值高于茎丛生的棕竹、香棕和袖珍椰子 ;( 3)假槟榔、袖珍椰子、大王椰子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 ( P<0 .0 1 ) ,棕竹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显著的线性相关 ( P<0 .0 5 ) ;而香棕、董棕、江边刺葵、国王椰  相似文献   
44.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CPT,EC.2.3.1.2)在脂肪酸的β-氧化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内膜外侧的脂酰CoA经CPTⅠ催化与肉毒碱结合形成脂酰肉毒碱而得以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膜内侧的CPTⅡ催化下,脂酰肉毒碱上的脂酰基又转移到CoA上,重新形成脂酰CoA,成为β-氧化的底物.利用RT-PCR和SMART RACE的方法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肝脏中克隆了CPT I全长cDNA.该序列全长3007 bp,5′非翻译区166 bp、3′非翻译区477 bp、开放阅读框2364 bp,编码一个由78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9.60 kDa,等电点为8.85.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鲈鱼CPT I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金头鲷(Sparus aurata)、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斑马鱼(Danio rerio)、人(Homo sapiens)、小鼠(Mus musculus)等 7个物种的同源性为93%~66%,其中与金头鲷同源性最高,为93%.用RT-PCR分析CPT I基因在10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肌、肾中有较高的表达,心、脑、鳃、肝、肠次之,眼、脂肪、脾表达最低.  相似文献   
45.
铜锤玉带草三萜酯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酸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但是脂肪酸与多萜类化合物,尤其是三萜类化合物,结合形成多萜酯,极为少见。我们自云南民间中草药铜锤玉带草中分离得到3个高级脂肪酸三萜酯;其中2个经鉴定为:棕榈酸-β-香树酯,珠光脂酸-β-香树酯,并运用化学和光谱学的方法对他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46.
【目的】为了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的2种衍生物和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compound potassium peroxymonosulfate powder, KMPS)运用于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评估这3种药物对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的抑制和杀灭效果。【方法】利用MUSE法和CCK-8法评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棕榈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palmitate,EGCG-P)、乙酰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peracetylated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c EGCG)和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3种药物对细胞的安全浓度,利用体外细胞感染病毒模型,使用不同浓度测试物处理病毒或细胞后感染病毒,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 RT-PCR)法分析不同测试物对病毒的抑制和杀灭效果。使用不同浓度测试物处理细胞后,利用q RT...  相似文献   
47.
棕榈花序用盐溶液提取,硫酸铵沉淀,透析,DEAE—Cellulose DE—52离子交换,超滤,再经 Ultrostl AcA—44柱过滤,上 Bio—Gel P—6柱后,分离到一个相对分子量为25.6 kD的蛋白质(TP—1)。TP—1在浓度低于1.0mg/ml即可明显抑制绿色木霉菌丝的生长,对赤霉菌、棉花枯萎菌及稻瘟菌都有抑制作用。TP—1无几丁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也无血球凝集活性。但经蒽酮法及PAS反应证明是一个糖蛋白。氨基酸成分分析表明,TP—1富含A_(sD)、Gly、Ala和Leu。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秦芄(Radix Centianae Macrophyllae)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秦芄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出8个组分,鉴定出7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91.40%.秦艽挥发性成分大于1%的分别确定为萜品烯-4-醇1.224%,(E,E)-2,4-癸二烯醛1.295%,棕榈酸乙酯32.009%,棕榈酸54.608%.结论:首次报道了用GU/NS对秦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该类植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帕潘立酮棕榈酸盐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帕潘立酮棕榈酸盐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其中帕潘立酮组43例,利培酮组53例,疗程12周。分别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人际和社会能力量表(PSP)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锥体外系症状量表(BARS)、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心电图以及体格检查对药物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在疗效方面,对PANSS、PSP量表评分进行两组总体疗效轮廓分析或协方差分析,两组药物在总体疗效、社会功能改善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是两组药物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疗效相当(P0.0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均较小,无明显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心电图指标、体格检查以及生命体征亦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帕潘立酮棕榈酸盐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相比,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50.
张猛  张天宇  孙炳达  邓晖 《菌物学报》2003,22(2):197-200
报道了暗色丝孢菌的三个中国新记录种Beltraniella portoricensis、Spadicoides xylogena和Periconia circinata,其中Beltraniella和Spadicoides两属在中国首次发现.研究的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