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为宿主植物,分别在细胞质内质网和质体内定位表达酿酒酵母Saccharomyees cerevisiae脂酰-CoA-Δ9脱氢酶(ScΔ9D),以期提高植物组织中棕榈油酸(16∶1Δ9)的积累量和分析该酶不同亚细胞定位表达对油脂代谢的影响。与野生型和空载体(对照)植物相比,转基因烟草植株叶片中单不饱和的棕榈油酸及顺式十八碳烯酸(18∶1Δ11)含量明显提高,而饱和的棕榈酸(16∶0)含量相应减少,多不饱和的亚油酸(18∶2Δ9,12)和亚麻酸(18∶3Δ9,12,15)含量亦降低。ScΔ9D质体定位表达烟叶中棕榈油酸及顺式十八碳烯酸含量分别是ScΔ9D细胞质内质网定位表达烟叶的2.7和1.9倍。这表明酵母脂酰-Δ9脱氢酶能在高等植物细胞中正确催化棕榈酸(16∶0)转化为棕榈油酸(16∶1Δ9),而且在质体内表达的效应显著高于在细胞质内质网上的效应。新建立了一种应用脂酰-CoA-Δ9脱氢酶代谢工程培育植物组织高水平合成积累棕榈油酸等ω-7脂肪酸的策略,有助于在生物量大的烟叶等营养器官中组装ω-7脂肪酸合成途径以生产优质生物燃油。  相似文献   
112.
三种棕榈植物的热值及灰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厦门的三种棕榈植物布迪椰子、油棕和沼地棕的不同组分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结果表明,布迪椰子各组分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成熟叶>细根>幼叶>粗根>根茎>叶柄;油棕的为成熟叶>粗根>细根>幼叶>叶柄>根茎;沼地棕的为成熟叶>粗根>细根>幼叶>叶柄。布迪椰子的灰分含量高低顺序为细根>粗根>根茎>幼叶>叶柄>成熟叶,油棕的为成熟叶>幼叶>细根>粗根>叶柄>根茎;沼地棕的为幼叶>成熟叶>细根>粗根>叶柄。布迪椰子和沼地棕成熟叶的热值显著高于油棕,并且布迪椰子的成熟叶热值略低于沼地棕,但布迪椰子幼叶的热值显著高于沼地棕和油棕,布迪椰子的叶柄的热值显著低于沼地棕和油棕,说明耐寒性强的布迪椰子热值和灰分比耐寒性弱的油棕的分配策略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其对低温的适应性,对植物引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3.
走进棕榈世界刘海桑提到棕榈植物,很多人会想到美味可口的椰子汁,实际上这只是它们数以千计的产品中的一种。棕榈科有200余属,近3000种,虽种类不能与植物界的旺族兰科、菊科等相比,但却是最富观赏价值的木本类群,并且是仅次于禾本科的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仅椰...  相似文献   
114.
棕榈酰化是一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其对蛋白质的定位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有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和人海藻酸受体.近期研究发现,它们的棕榈酰化修饰对其膜表面分布和内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NMDA受体在其C末端有2个不同的棕榈酰化位点.1个位于C末端近膜区(CysclusterⅠ),它的棕榈酰化可以增高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增加受体膜表面分布,影响神经元中NMDA受体的组构性内化;另1个位于C末端中部(CysclusterⅡ),它受到蛋白质酰基转移酶GODZ的调节,使得受体在高尔基体大量积聚,从而影响受体的膜表面分布.与NMDA受体相似,AMPA受体也存在2个棕榈酰化位点.1个位于在第2跨膜域,受蛋白质酰基转移酶GODZ的调节,能导致AMPA受体在高尔基体的积聚.另1个位点在受体C末端近膜区,它的棕榈酰化能降低AMPA受体和4.1N蛋白的相互作用,并调节受体的内化.这两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棕榈酰化机制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均对受体的运输、膜表面分布和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报道弯孢属的两个新种,柱弯孢Curvularia cylindrica和拟棒弯孢Curvulariatra chycarpi,前者生于葱Allium fistulosum上,后者生于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上。柱弯孢的分生孢子柱状细长,4个隔膜,这是区别于其它种的显著特征。拟棒弯孢的形态与棒弯孢C.clavata B.L.Jain近似,但是其分生孢子明显的大于后者。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16.
【背景】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上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危害严重,现已入侵泰国。【方法】在收集、整理椰子织蛾原产地或已知入侵地的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椰子织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及后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椰子织蛾幼虫通常为5龄,大多在棕榈植物叶背面为害。卵期约为5 d,幼虫期约为42 d,蛹期约为12 d,成虫产卵约为137粒。从适生性风险角度看,目前椰子织蛾在南亚和东南亚棕榈植物分布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棕榈植物产区具有相似的生物气候,是椰子织蛾潜在的地理分布区;从传入扩散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成虫能够飞翔,且我国与该害虫发生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贸易日益频繁,加大了该害虫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从经济与生态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入侵我国后将危害椰子等棕榈植物,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同时影响本地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害。【结论与意义】椰子织蛾有入侵我国的可能,有效的检疫管理措施是防范其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害虫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7.
菌株Fq24是从健康番茄植株分离得到的一株植物内生放线菌.为了研究它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萃取、柱层析、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技术对Fq24代谢产物中的杀螨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了这些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对朱砂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和产卵忌避作用.触杀作用的LC50为52.57 mg·L-1,产卵忌避作用的ODC50为43.18 mg·L-1.经GC-MS分析,流份S11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甲酯,分子式为C17H34O2,是代谢产物中的杀螨活性物质之一.质量浓度为5 mg·mL-1的棕榈酸甲酯对雌成螨的24h校正死亡率为78.3%,对雌成螨24h产卵驱避率为81.6%.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Isulin Resistance,IR)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鉴定原代大鼠骨骼肌细胞,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检测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设立对照组、棕榈酸组(PA组)、罗格列酮组(Rosiglitazone,Ros组),每组一分为二,分别加PKC抑制剂白屈莱红碱(Chelerythrine Chloride,CC)与正常培养液作用1h,Western Blot检测PKB及P-Ser473 PKB表达水平。结果 90%以上的细胞-αsarcometric actin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反应,表明培养的细胞为骨骼肌细胞;0.6mmol/L的PA作用24h可诱导骨骼肌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PA组与对照组相比P-Ser473 PKB水平显著降低,与本组未加CC相比显著升高。同时,罗格列酮组及本组加CC中P-Ser473PKB水平均高于PA组。结论在PA诱导的骨骼肌细胞IR方面PKC起重要作用,罗格列酮与PKC抑制剂CC均能改善PA引起的IR。  相似文献   
119.
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的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 OPO)分析方法。在正离子模式下, 以[876>577]为定量离子对, 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扫描, 采用内标法对OPO进行定量分析。对缺氮胁迫条件下一株野生型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cc-5325及其半乳糖基水解酶基因敲降突变体M08的OPO进行了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莱茵衣藻中OPO在缺氮胁迫期间显著积累, 且不同遗传背景的莱茵衣藻OPO积累量不同。在缺氮第1至第3天, M08的OPO含量相较于cc-5325分别提高了3.70、3.04和2.74倍, M08的OPO产量相较于cc-5325分别提高了1.13、1.53和1.33倍, 说明通过遗传改造莱茵衣藻的某些脂质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可以增加其OPO含量, 因此莱茵衣藻具有改成为商业化油脂新食品原料的潜在应用价值。研究建立的功能脂质OPO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进一步研究不同遗传改造的莱茵衣藻中OPO结构脂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研究去泛素化酶Usp13对棕榈酸诱导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两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并采用棕榈酸处理;甘油三酯酶法及油红O染色检测肝实质细胞中脂质的累积;MTS和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的活化。结果: 敲除Usp13基因并不影响棕榈酸诱导下肝实质细胞的甘油三酯累积,但导致细胞损伤加重,凋亡增加。机制研究显示,敲除Usp13促使肝实质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下调,促凋亡基因Bidp53表达上调,以及Caspase-3活化增强。结论: 初步揭示了Usp13调控棕榈酸诱导下肝实质细胞凋亡的机制,为深入研究Usp13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