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981—1983年,我们在拍摄、编写《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时,从广西采集一批鱼类标本,经鉴定其中有二新种。  相似文献   
122.
中国条孢牛肝菌属的新种和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孢子具纵向稜纹、条纹纹饰,以及其它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作者研究鉴定了现有标本,共有8种,其中2个种为新种:梵净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fanjingensis Wen,福建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fujianensis Wen。2个种为我国新记录:淡红褐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badiovinosus Horak,暗红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obscurecoccineus(Hohn.)Sing.。  相似文献   
123.
普通大麦和球茎大麦抗病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同工酶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苏啤1 号”为母本与四倍体球茎大麦(H. bulbosumL.)“GBC141”杂交, 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11 株三倍体F1 植株. 三倍体F1 植株与二倍体母本二棱大麦“苏啤1 号”回交, 获得7 株二倍体回交后代BC1. 7 个回交后代株系通过大麦黄花叶病病圃鉴定, 其中BC1-2株系抗大麦黄花叶病.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父本、母本和BC1-2株系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二棱大麦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显著,并且在BC1-2株系幼根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中,发现一条来自父本球茎大麦“GBC141”的过氧化物酶谱带,该酶带的相对迁移率(Rf)为0.47, 重复性好并且易于检测.由于回交后代BC1-2抗大麦黄花叶病, 又带有来自球茎大麦特异的幼根过氧化物酶谱带作为易于检测的同工酶标记,因此该回交后代株系可以作为大麦抗病育种工作重要的抗源.  相似文献   
124.
125.
本文记述了云南澜沧江水系景洪流域段(100°47'43″E,22°0'28″N)鳘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Basilewsky,1855)鳃丝上寄生指环虫属Dactylogyrus 2新种,以采集地命名为版纳指环虫Dactylogyrus bannaensis sp.nov.和景洪指环虫D.jinghongensis sp.nov.。版纳指环虫和景洪指环虫均为双联结片虫,基于后吸器,尤其是中央大钩、边缘小钩和交接器的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指环虫属科学上2新种。版纳指环虫交接器的形态有别于记录种船茎指环虫D.nilkolskyi Gussev,1955,版纳指环虫的交接管呈长带状,延伸至虫体左侧边缘阴道口处,末端微弯;感染率100%(40/40)。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景洪指环虫,其交接器的形态有别于记录种红鲌指环虫D.erythroculteris和锥花指环虫D.pannosus,景洪指环虫的交接器呈彩虹状,交接管的一端基部膨大成漏斗状,另一端折叠;支持器"V"形,且中间包绕交接管;感染率100%(40/40)。  相似文献   
126.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的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标记基因型,结合100份玉米自交系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进行2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种质资源中高抗病材料较少,亟待进行抗病改良。本试验所用的自交系包括不同血缘,抗源主要来源于PB和四平头种质。Indel186-9标记和SCAR112标记的选择符合率均达到80%,同时使用两者选择符合率达到91.67%,其中抗病选择符合率达到100%。Indel186-9和SCAR112标记分别可以使抗病级别从平均7.26级提高到平均2.4级,平均7.63级提高到平均4.27级。试验证明2个标记均可用于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正确组合使用可提高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27.
我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只感染小麦,感病植株幼叶表现为退绿到黄化的条斑,老叶表现为花叶和坏死。我们提纯各地分离物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13~14nm,长度为200~1800nm,其中350~850nm的比例较高。病毒外壳由二种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粒子周围能均匀地“修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反应均很强烈。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本病害是由小麦棱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8.
杭州湾、钱塘江流域沿岸外环境的肉毒梭菌分布很广。调查22个点检出阳性21个点。外环境各种样品的总检出率为75.95%,上海地区的检出率最低(29.41%),其它地区间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绍兴市区生产的酱豆面制品肉毒梭菌的检出率为20%。检出的所有菌株几乎均为无毒株,其中2株弱毒株其毒力弱到无法定型。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被试大多数菌株的生化特性与A、B、F型的PL株相似,但有13株菌株的个别生化反应与试验菌株的总体不同。  相似文献   
129.
河南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病原鉴定、病毒提纯及其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鉴定,我国河南邓县冬小麦上发生的一种病毒病的病原,是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 对病毒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单可靠的病毒纯化程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提纯病毒制品,提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核酸含量约为5~6%的线状病毒紫外吸收曲线,病毒粒体宽约12nm,长度分布从200~2000nm以上,平均粒体长度约为1000nm,在300nm、600nm及1000nm处有3个分布高峰,用提纯病毒免疫兔子获得效价为1/1024的抗血清,提纯病毒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检测到多条蛋白带,分子量从36.6kd至28.6kd,其中36.6kd的蛋白为病毒的外壳蛋白,其余的为外壳蛋白的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130.
广东省烟草花叶病病原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花叶病是广东省产烟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我们在南雄等八个县进行调查,1983年至1984年的一般发病率为2~20%。根据血清学反应、病毒粒体形态、鉴别寄主反应及寄主范围、媒介昆虫种类、物理性质、交互保护反应等各项检验结果,鉴定广东省烟草花叶病病原是:三个黄瓜花叶病毒可能株系(普通株系CMV-C,烟草坏死株系CMV-TN,烟草黄色坏死株系(CMV-TYN),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病毒Y(PVY),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和烟草褪绿斑驳病毒(TCMV)(暂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