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适应性是研究昆虫和植物协同进化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评估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群的适合度,需要综合分析昆虫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和寄主对昆虫的取食适合性。以桔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这两种实蝇对6种寄主果实:番石榴、香蕉、杨桃、木瓜、甜橙、番茄的产卵选择性以及幼虫取食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寄主产卵选择性实验分别采用完整寄主果实直接供试产卵和块状寄主果实气味引诱产卵两种处理方式;在生长发育适应性实验中,以幼虫和蛹的存活和生长发育等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寄主的供试方式不同,两种实蝇的选择性均有明显差异;对寄主气味选择性强的寄主更适合于两种实蝇后代的生长发育。两种实蝇对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性和后代发育适合性两者相关性不显著,与许多文献报道单一地采用发育适合性(如发育历期、存活率或蛹重等)作为评价寄主选择性的结果不一致。两种实蝇之间对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和幼虫取食适合性既具相似性也具差异性,表明这两种实蝇在寄主生态位上既有重叠性又有分化性。 相似文献
82.
检获检疫性害虫——桔小实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桔小实蝇[Dacus(Bacfrocera)dorsalis Hendel],亦称东方果蝇,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rypetidac),寡毛实蝇亚科(Dacinae),寡毛实蝇属(Dacus).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在美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深受该虫危害,造成经济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83.
元江县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云南省元江县地处北纬23°18’~23°55’,东经101°39’~102°22’,属北热带气候,为典型的于热河谷。县城年均温23.8℃,年降雨量821.9mm,温度68%。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芒果种植,且品质优良。目前我县已种植芒果2866.38hm~2,预计到2000年将发展到6666hm~2,已成为我县果农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芒果的病虫害很多,制约了芒果生产的发展。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双翅目、实蝇科)是芒果的主要害虫,同时还对当地… 相似文献
84.
《环境昆虫学报》2014,(1):58-66
昆虫体内的解毒酶活性是反映其抗药性水平的主要生理指标,本文比较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几种解毒酶活性和抗药性水平关系。测定了9个地理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的桔小实蝇成虫的三种解毒酶,即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的活性,利用药膜法测定其对敌百虫(Trichlorphon)、高效氯氰菊酯(β-cypermethrin)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的抗性水平,比较了各地理品系的桔小实蝇这些酶活性和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的关系,并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广州地区桔小实蝇体内的MFO-O-脱甲基活性最高,为相对敏感品系酶活性的1.4782倍;而广东茂名地区品系酶活性最低,只有0.8649倍。广东惠州地区桔小实蝇体内CarE活性最高,为相对敏感品系酶活性1.8147倍;而广西南宁地区的桔小实蝇体内酶活性最低,为敏感品系的0.9636倍。广东茂名地区桔小实蝇GST活性最高,是相对敏感品系2.2557倍;而广东广州地区桔小实蝇GST活性最低,只有相对敏感品系的1.1622倍。抗性水平表明:各地理品系对敌百虫的抗性水平为相对敏感品系的2.1552倍至100.2271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在1.0065到26.0026倍之间,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在2.3353倍至29.0688倍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桔小实蝇体内的GST活性和对敌百虫抗性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1,存在显著性正相关;CarE活性与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ST活性对敌百虫的抗药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414,对敌百虫的抗性上升起到正向作用;MFO-O-脱甲基活性、CarE活性和GST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3311,0.4946和0.1775,均起到正向作用;GST活性与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很小,为0.0668。结果显示了桔小实蝇的解毒酶与抗药性水平关系密切,在抗性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5.
云南瑞丽桔小实蝇成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别于1997、2000、2003和2004年通过诱蝇谜对云南瑞丽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植物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瑞丽常年发生,当年11月至翌年1月份,桔小实蝇种群处于较低水平,2月份以后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至6月份形成种群的年增长高峰,此后至10月份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均温、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月极端最高温、月极端最低温和月雨日数是影响瑞丽桔小实蝇种群月变动的主要气候因子.通径分析和决策系统分析表明,月均温对种群数量变动具有正效应,是直接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重要指标,月均最低温是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月雨日数对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力最大.瑞丽各月平均温度位于桔小实蝇各虫态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但11~翌年1月份的月均最低温低于桔小实蝇的适温范围,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2~5月份雨日数逐渐增多,雨量逐渐增大,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7~8月份持续的强降雨过程被认为是桔小实蝇在该时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瑞丽的多种瓜果成熟期的交替出现保证了桔小实蝇的食物供应. 相似文献
86.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幼虫期隐蔽性的取食习性降低了化学防治的效果,而普遍存在的杀虫剂耐药性则加剧了这一问题。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驱避害虫是替代化学防治、有效控制虫害的策略之一。为了筛选更有效的植物源产卵驱避剂,本研究选取2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作为候选材料,进行4轮试验,首先采用行为趋向反应试验,筛选出8种驱避率较高且选择反应率和驱避反应率差异极显著(P<0.01)的非寄主植物精油:绿花白千层、山鸡椒、广藿香、当归、茶树、茴香、薄荷、艾草;然后通过产卵驱避活性试验,筛选出4种驱避率高且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产卵量差异极显著(P<0.01)的植物精油:绿花白千层、广藿香、当归、茶树。浓度梯度试验表明,浓度为5 000 μg/mL时,绿花白千层、广藿香、当归驱避率最高,浓度为3 000 μg/mL时,茶树精油驱避率最高;在最佳浓度下对桔小实蝇产卵驱避持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浓度下4种精油处理过的果实,随着时间延长,桔小实蝇产卵孔和产卵量逐渐增加,驱避率逐渐降低,驱避产卵活性逐渐消失,前3 d降速较快,然后逐渐放缓。本研究通过行为趋向反应试验、产卵驱避活性试验、浓度梯度试验和驱避活性持效试验,从2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中,筛选到绿花白千层精油对桔小实蝇有较高的产卵驱避活性,通过剂型改良等措施有望开发成植物源驱避剂。 相似文献
87.
桔小实蝇自然种群蛹和越冬成虫的耐寒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过冷却点和低温耐寒能力的测定,研究了我国桔小实蝇Bo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不同季节种群和地理种群蛹的耐寒性规律。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自然种群蛹的低温存活力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冬前种群的耐寒性显著强于夏季种群。如在0℃低温下暴露2天,夏季种群基本全部死亡,而冬前种群存活率仍为61.4%。2005-2006年不同月份桔小实蝇1日龄蛹过冷却点差异明显,以2月份均值最高,为-9.26℃,8月份最低,为-15.20℃;且2月份桔小实蝇蛹个体过冷却点值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分别在-15℃左右和-6℃左右出现两个明显的聚集区。所研究的5个桔小实蝇地理区域种群没有出现明显的耐寒性分化。结合本文结果,文中还就桔小实蝇自然种群耐寒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目的】为探究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基因BdPGRP-SB1在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利用PCR克隆桔小实蝇BdPGRP-SB1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特征进行分析。采用RT-qPCR分析BdPGRP-SB1在桔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及5日龄成虫不同组织(中肠、马氏管、后肠、脂肪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模式;对桔小实蝇5日龄雌成虫分别注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0111:B4肽聚糖(PGN-EB)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肽聚糖(PGN-SA)后检测BdPGRP-SB1表达水平变化。利用RNAi沉默BdPGRP-SB1的表达,测定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后桔小实蝇雌成虫的死亡率及大肠杆菌诱导后抗菌肽(AMP)基因attacin-A, defensin和dipterc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克隆获得桔小实蝇BdPGRP-SB1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MN892482),开放阅读框长558 bp,编码18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预测分子量为21.45 kD,等电点为8.57。序列分析表明,BdPGRP-SB1无跨膜结构域,具有PGRP保守结构域,前端具有信号肽,为分泌型蛋白;具有Zn2+依赖性酰胺酶活性和DAP型肽聚糖识别位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dPGRP-SB1与辣椒实蝇B. latifrons的PGRP-SB1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6%。发育表达模式表明,BdPGRP-SB1在桔小实蝇3日龄幼虫和成虫期高表达;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BdPGRP-SB1在5日龄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脂肪体内表达量最高。PGN-EB和PGN-SA均能诱导桔小实蝇雌成虫体内BdPGRP-SB1表达水平变化。通过RNAi抑制BdPGRP-SB1表达后,注射大肠杆菌导致桔小实蝇雌成虫死亡率显著升高,以及attacin-A, defensin和diptercin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结果说明桔小实蝇BdPGRP-SB1参与识别革兰氏阴性细菌,并可能参与桔小实蝇Imd途径调控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害虫个体的迁移对害虫群体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内建立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对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抗性品系以及相对敏感品系, 设计5%~25%个体的迁移比例, 研究桔小实蝇抗、 感个体流动对原始种群抗性个体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桔小实蝇抗性个体迁入敏感种群, 使得敏感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增加, 在抗性个体迁移率为25%时, 影响敏感种群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频率的变化值分别为20.04%和41.75%; 同样随着敏感个体迁入比例的增加, 抗性种群中抗性个体频率降低程度越大, 在敏感个体迁移率为25%时, 抗性种群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频率的变化值分别为56.20%和25.88%。利用抗性个体频率变化值与相应迁移率的比值来表示迁移的相对效率, 在抗性个体迁移率为5%时, 影响敏感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 在敏感个体迁移率分别为5%和10%时, 影响敌百虫抗性种群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以抗、 感个体迁移引起的抗性个体频率变化值进行趋势拟合, 发现抗敌百虫与抗高效氯氰菊酯桔小实蝇品系不同迁移比例下的抗性个体频率变化趋势分别符合密度模型(density model)和房屋模型(housing model), 相关系数分别是0.9696和0.964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计抗、 感迁移比例能有效地延缓桔小实蝇抗性水平的上升, 达到抗性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4种引进的引诱剂制剂对桔小实蝇引诱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果园试验评价了从美国引进的4种引诱剂与1种国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国产甲基丁香酚液体制剂(CME)诱捕实蝇成虫数量最大,为493.2头/诱捕器,雌虫率为9.0%,且持效期长达60 d;美国甲基丁香酚固体制剂(MEU)的诱捕实蝇成虫数量次之,为250.2头/诱捕器,雌虫率为0.4%,持效期39 d;醋酸铵+腐胺复合固体制剂(2C)、蛋白颗粒剂(PB)和醋酸铵+腐胺+三甲胺复合固体制剂(3C)3种美国产食物引诱剂中以2C诱捕实蝇成虫效果最好,诱虫数为152.8头/诱捕器,雌虫率为96.6%,持效期36 d;PB的诱虫数为49.0头/诱捕器,雌虫率为56.3%,持效期39 d;3C诱虫数为8.4头/诱捕器,雌虫率为92.8%,持效期18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