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观察测定了桔小实蝇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淋巴蛋白种类和血细胞的变化以及前裂长管茧蜂的寄生行为对桔小实蝇幼虫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日龄桔小实蝇幼虫的血细胞浓度随着虫龄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龄的16.53×106cells/mL,到3龄的30.14×106cells/mL直至蛹前期的35.94×106cells/mL,但血淋巴蛋白种类没有明显变化。和未寄生幼虫相比,寄生后的幼虫各类型血细胞的浓度均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血淋巴蛋白种类无明显增减,但浓度有所变化;寄生4 h后血淋巴蛋白质浓度显著降低,接近22 h时升高,至化蛹前期浓度再次下降;寄生行为使幼虫的发育历期从8 d延长至9~11d;4日龄幼虫在被寄生后的第4 d起体重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 相似文献
42.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67-772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 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桔小实蝇SOD3基因,并命名为Bdor SOD3。Bdor SOD3阅读框全长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第1-20位氨基酸为其信号肽区域;该蛋白序列与桔小实蝇的另外一种SOD蛋白AGE89778.1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达98.7%;采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模拟构建Bdor SOD3蛋白的三维结构;采用半定量PCR方法,研究Bdor SOD3基因大肠杆菌诱导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Bdor SOD3在处理与对照的24 h、48 h都有表达,但Bdor SOD3在处理后48 h表达量明显升高,结果暗示Bdor SOD3与桔小实蝇蛹对大肠杆菌的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3.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37-743
为了明确成虫密度、日龄和性别对应用药膜法测定杀虫剂毒力结果的影响,本文测定了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三种药剂对不同密度、不同日龄条件下雌雄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雌雄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处理后不同密度桔小实蝇成虫的死亡率最高为62%-72%,之后逐渐下降低至10%以下,并趋于稳定;阿维菌素处理死亡率总体呈高-低-高-低的S形变化,以30-50头/瓶最高;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死亡率5头/瓶使最低,其他9个密度稳定在35.5%-46.4%;建立了描述3种药剂处理后死亡率和成虫密度之间关系的模型。同一种药剂处理不同日龄成虫,其死亡率变化规律明显。敌百虫处理4日龄、74日龄雌虫死亡率最高,14日龄最低;4、54、64日龄雄虫死亡率较高,14日龄最低;其雌雄虫死亡率与日龄件均符合Johnson Schumacher模型。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雌雄虫的死亡率均以4日龄最低,之后明显增大,24日龄后趋于稳定;死亡率与日龄间的关系均符合Quardratics Ratio模型。同一日龄雌雄虫死亡率比较,敌百虫处理无明显差异,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雌虫大多高于雄虫。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测定杀虫剂毒力时桔小实蝇的合适密度为0.04-0.06头/mL(容器体积)或者27.4-18.2 c㎡/头(药膜面积)。 相似文献
44.
45.
对瓜实蝇Bactrocera (Tetradacus) minax (Enderlein)、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和桔大实蝇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包括三种实蝇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对寄主选择的差异,各种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和生活史,并对它们的危害状况和防治方法分别作了介绍,可为3种实蝇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在实验室饲养野生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蛹色为白色的桔小实蝇突变品系。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设计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正交和反交)、F_1代与突变型回交、F_1代自交以及F_2代突变型自交等实验,对蛹白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F_1代蛹色全部为野生型;F_2代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98∶1,回交实验野生型与突变型性状分离比为1.19∶1;而突变体自交后代(F_3代)全部为突变体。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蛹色白化突变品系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47.
48.
云南西双版纳桔小实蝇种群动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于1997年、2000年和2003年在云南西双版纳通过性诱剂诱捕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子及寄主种类对该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西双版纳常年发生.当年11月至次年2月,桔小实蝇种群处于较低水平,3月以后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至6~7月形成一个种群增长高峰,此后至10月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分析表明,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变化的重要因子是温度、降雨量和寄主种类.西双版纳各月均温位于桔小实蝇适温范围内,但12~2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低于桔小实蝇的适温范围,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降雨量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的另一重要因子.月降雨量低于50 mm以下对桔小实蝇种群不利,而100~200 mm的月降雨量有助于桔小实蝇种群的增长.月降雨量大于250 mm以上将导致桔小实蝇种群数量下降.6~7月强降雨过程被认为是桔小实蝇在该时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芒果、番石榴、桃、梨、柑桔、龙眼和荔枝是桔小实蝇在该地区的主要寄主水果.其中,芒果和龙眼是当地桔小实蝇最喜好的寄主水果,其种植面积、挂果期和产量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动影响较大,被认为是影响该地区桔小实蝇种群变动的又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和优化桔小实蝇幼虫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总蛋白的双向电泳条件。【方法】使用BPP法和3种TCA-丙酮法(TCA-丙酮-A法:直接加入裂解液磨样;TCA-丙酮-B法:样品提取液中加入40 mmol/L DTT;TCA-丙酮-C法:样品提取液中加入0.07%β-巯基乙醇)提取桔小实蝇幼虫总蛋白;使用13 cm和24 cm p H 4~7的IPG胶条分离桔小实蝇幼虫总蛋白;使用考马斯亮蓝法及硝酸银染色法对双向电泳凝胶进行染色;使用5800 MALDI-TOF-TOF MS/MS质谱分析仪对BPP法获得的特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并将检索数据库物种分别设为Metazoa(Animals)与Drosophila(Fruit flies)进行数据库检索。【结果】TCA-丙酮法中,TCA-丙酮-C法提取效果最好,BPP法优于所有TCA-丙酮法;使用考马斯亮蓝染色与硝酸银染色效果相当;使用24 cm胶条的蛋白分辨率明显高于13 cm胶条;检索数据库物种设为Metazoa(Animals)可获得比Drosophila(Fruit flies)更加全面的信息。【结论】使用24 cm p H 4~7的IPG胶条对BPP法提取的桔小实蝇幼虫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双向电泳凝胶进行染色,可得到更好的双向电泳图谱,检索数据库时检索物种可优先设为Metazoa(Animals)。 相似文献
50.
对性引诱剂监测桔小实蝇雄成虫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添加方式、监测点位置以及监测区域环境对应用性引诱剂甲基丁香酚监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雄成虫动态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期分批、多次添加性引诱剂的方式监测桔小实蝇雄成虫动态,可消除因监测区域内所有诱瓶同一时间添加性引诱剂而造成的浓度突变所引起的成虫出现干扰性高峰,获得更准确的虫情监测结果;监测点的设置位置明显影响监测结果,监测点应包括果园内和果园外;选择较大且环境复杂的区域作为监测点可获得更明确的年发生动态规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性引诱剂监测桔小实蝇雄成虫动态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