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有螺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的有效途径.对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而言,经济效益,块状皆伐模式最高,不伐模式第二,其它4种间伐处理模式相对较低且相互之间差异不大;生态效益,各模式之间较为接近,无明显差别;社会效益,块状皆伐模式最高,不伐模式最低,其它4种间伐处理模式居中;综合效益,各模式之间的大小顺序与经济效益相似.块状皆伐为最佳模式.对于包括块状皆伐在内的5种间伐调控模式,进一步提高其效益的关键是选择经济价值、特别是产投比高的植物栽培品种;对于不伐模式,继续进行林下间种,是提高该模式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从健康桑树叶片中分离到的一株内生拮抗细菌Lu10-1进行鉴定,并探讨该菌株在桑树体内的定殖.[方法]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recA基因特异引物PCR检测法对菌株Lu10-1进行分类学鉴定;以抗利福平(Rif)和氨苄青霉素(Amp)双抗药性为标记,采用浸种、浸根、涂叶和针刺等方法接种,测定Lu10-1菌株在桑树体内的定殖.[结果]结果表明,菌株Lu10-1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与亲缘关系较近菌株B.cepacia(X80284)的同源性达98%,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EF546394;Lu10-1菌株浸种接种后,菌株在桑苗组织中的数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到第20天后菌量趋于稳定;细菌浸根接种后,菌株在茎叶部定殖的菌量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内生拮抗细菌Lu10-1归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基因型Ⅰ(Burkholderia cepacia genomovar Ⅰ);该菌株可在桑树体内长期定殖并传导,且在定殖过程中菌株的拮抗性能未改变;为将该菌株导入桑树体内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为了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用于家蚕病害防治,研究了桑树内生拮抗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菌株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防治与抑菌效果.结果表明:Lu10-1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黑胸败血病的预防及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41.2%和24.0%.Lu10-1菌株的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8.20 mm;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 mg·mL-1和3.13 mg·mL-1;经抗菌粗提物处理后黑胸败血茵未出现对数生长期,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胞内蛋白质发生渗漏,胞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出现降解现象,直至菌体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形成空腔,最后消融.初步认为Lu10-1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用于防治家蚕黑胸败血病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4.
间作对桑树和谷子生长和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桑树和谷子为研究材料,探讨了大田条件下,桑树-谷子间作对桑树和谷子的干物质生产、土地利用率和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谷子间作条件下,间作桑树的株高、地茎、根长和枝条数分别比单作桑树增加了6.0%、13.7%、6.8%和14.8%,且间作桑树的产叶量比单作桑树增加了31.3%;间作谷子与单作比较,其株高和根长的变化不大.桑树-谷子间作增加了土地当量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单作、间作桑树和谷子叶片在12:00时均表现出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单作桑树的光合午休现象比间作桑树严重.桑树-谷子间作提高了中午时桑树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增加了桑树光合碳同化能力,抑制了桑树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的下降,从而减缓了桑树的“光合午休”现象.桑树-谷子间作能明显提高桑树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5.
四川桑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桑树辐射诱变规律、遗传机理、应用研究等方面介绍四川桑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就,展望今后桑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方向及应着重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76.
王兴科  吴福安  陶士强  汪伟  程嘉翎 《生态学报》2008,28(6):2645-2645~2653
采用生命表分析、生存分析、"王-兰-丁"模型及线性模型等分析方法,对15~28℃温区的5个恒温处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实验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此温区内,种群在生殖、发育和生存3方面,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内禀增长力、周限增长力、净增殖力和平均日产卵量、世代平均周期、及种群倍增时间的倒数呈线性增长;而平均寿命、最大死亡年龄,随温度升高而递减;性比和实际产卵天数对温度不敏感.种群在生殖、发育和生存三者之间,采取了较为"折衷"的策略:8℃为发育临界点;13℃左右为生殖和种群增长临界温度;22℃左右为生殖和种群增长最适温度;30℃左右为发育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77.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湿筛(Cаввинов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аввинов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天然林最好,桑埂自然生草地和清草地相对居中,桑埂农地最差;3种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随地埂距离均表现为ASI90cm > ASI60cm > ASI30cm,主要原因在于桑树地埂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影响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距株30 cm以内,而在地埂30 cm以外田面农耕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受桑树地埂影响作用较小。基于Le Bissonnais法快速湿润(FW)处理后土壤团聚体集中分布在0.5-0.25 mm之间,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处理后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1 mm之间。Le Bissonnais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趋势与Cаввинов法一致,3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形维数D、MWD和GMD均表现为FW < SW < WS。Le Bissonnais法FW和SW处理后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Cаввинов法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Le Bissonnais法测定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可行的;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586 ≤ R ≤ 0.864),这说明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以上两种土壤胶结物质的黏聚作用形成的,且两种土壤胶结物质对土壤消散作用和粘粒膨胀作用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抵抗性强烈,而对低强度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碎没有明显抵抗性,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区坡耕地土壤保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ogenous indole butyric acid (IBA) and callus formation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total phenolics, and anthocyanin constituents of Morus nigra L. and M. alba L. cuttings, w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ti-oxidant ability, total phenolic, and anthocyanin constituents of the callus stems of both Morus spec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callus forming species. There were also increases observed in anti-oxidant ability, total phenolic, and anthocyanin constituents of calli treated with IBA (1 000-3 000 mg/L).  相似文献   
79.
桑树激光育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作瑛  文明发 《激光生物学报》1993,2(3):328-331,312
激光应用于桑树育种起于七十年代,通过我所二十多年来对桑树激光育种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激光对桑树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都可产生生物学效应,但这种效应的大小,多少与供试材料,供试品种和激光种类,功率大小有关,而且激光较电离辐射有它独特的优点。实践证明,激光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或激光与其它理化因素相结合,处理桑树的无性器官冬芽能产生较多的有益突变,为桑树激光育种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0.
发育早期的单核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生殖核花粉,以后继续分裂形成3生殖核花粉,4生殖核花粉乃至多生殖核花粉,此时,其中的细胞仍聚集在花粉壁范围以内,成为多细胞团,当生生殖核继续分裂长到一定长大后,撑破花粉壁,成为一团游离的组织,皆由生殖核细胞组成,当此,认为是早期的幼小愈伤组织,这是雄核发育的第4条途径,称D途径,生殖核发育过程中,出现二游离生殖核发生融合的行为,这是染色体自然加倍的一种途径,同时,发现发育时期和形态大小相同的8个生殖核细胞由一个胼胝质的壁包被,形成花粉小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