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4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建立杭白菊多糖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杭白菊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杭白菊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浙江桐乡、江苏射阳等5个产地杭白菊多糖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杭白菊多糖的含量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及稳定性测定结果均符合要求,不同产地杭白菊中多糖含量范围为5.27%~8.72%。结论:不同产地的杭白菊中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在评价的样本中,山东临沂地区杭白菊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2.
【背景】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可积累高附加值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食品、保健品、药品等。然而这些代谢产物在藻细胞中的生产率较低且很难通过经济可行的方法将其分离,这使其工业化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目的】研究乙酸钠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小球藻代谢产物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在小球藻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钠(1.0、2.0、3.0、4.0、5.0 g/L),研究其调控小球藻生长和代谢的作用机理。【结果】在添加3.0 g/L乙酸钠的培养液中,小球藻的生物量是对照组的5.2倍,尽管藻细胞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油脂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是对照组的2.4倍和1.2倍,多糖和叶绿素a含量却仅为对照组的54.6%和54.4%。【结论】乙酸钠不仅会影响藻细胞的生长,还会调控其代谢过程,这为深入探索乙酸钠在调控小球藻生长及代谢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53.
目的:考察减压与常压提取对黄精糕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影响,从而优选一种科学、合理、稳定、可行的提取方法。方法:以黄精糕中降血糖活性成分和指标成分总黄酮、总多糖、葡萄糖、鞣花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与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先用常压回流提取L9(34)正交设计试验法优化醇浓度、加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常压与减压共有的提取工艺参数,再采用最佳工艺参数进行减压提取,95%可信区间重叠法比较减压与常压提取各成分的差异。结果:常压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先用醇常压提取1次,加12倍量70%的乙醇,60℃提取1 h,再用水提2次,加水量分别为药材量的12、10倍,水提温度90℃,时间分别为2、1.5 h,减压提取醇浓度、加溶剂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皆同常压提取,仅提取压力为70%醇提150 hpa,水提70 hpa,减压提取醇提液中总黄酮、鞣花酸含量高于常压提取(P<0.05),减压提取水提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常压提取(P<0.05)。结论:减压提取优于常压提取,减压提取最优工艺参数为70%醇提70 hpa,水提150 hpa,先用70%乙醇减压提取1次,加入12倍量70%的乙醇,60℃减压提取1 h,再用水减压提取2次,加水量分别为药材量的12、10倍,水提取温度90℃,时间分别为2、1.5 h。减压提取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可为工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马昕  张宁  刘小胖  曾楠  李炳学 《菌物学报》2021,40(8):2123-2133
本研究运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对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两种细胞形态进行分选,并对两种形态的细胞进行多糖产量的分析。通过对转速、分选时间、Percoll分离液浓度的优化,确定了两种细胞形态分选效果最佳的条件是Percoll分离液浓度为60%、转速为5 000r/min、离心时间为30min。经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上层为酵母状细胞(YL)、下层为膨大细胞(SC),并发现膨大细胞外有明显的薄膜包被,且产大量多糖。也为今后在相应状态下研究出芽短梗霉膨大细胞的其他代谢机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血清核心蛋白多糖(DCN)、神经调节蛋白-1(NRG-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精神分裂症组,同期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应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根据PANSS评分将精神分裂症组分为PANSS评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血清DCN、NRG-1、MIF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水平与PANSS总分、MCCB各项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PANSS总分为(77.18±13.57)分。精神分裂症组MCCB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对照组,MI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高分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PANSS低分组,MIF水平高于PANSS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水平与PANSS总分呈负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正相关,MIF水平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MIF水平异常,且以上指标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联系,提示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能为该病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龙血树(Dracaena Vandelli ex Linnaeus)是一种热带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傣族贝叶经记载龙血树叶具有和血竭相似的医疗功效,且市场反馈显示对糖尿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其降血糖机制尚未揭示。将柬埔寨龙血树叶在L6大鼠成肌细胞降糖活性模型指导下,经热水浸提、醇沉制备粗多糖,再经Sevag法除蛋白、A-722MP阴离子交换树脂脱色后,上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cryl S-100HR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单一活性组分LZS,利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波谱以及HPAEC-PAD色谱法对LZS的结构进行鉴定。活性组分LZS为7种单糖和柠檬酸组成的一种多糖衍生物,单糖组成为:果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木糖,摩尔比为54.3∶29.5∶6.9∶6.2∶2.1∶0.7∶0.4,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聚合而成,龙血树叶多糖结构新颖,具有明显的细胞活性。实验结果初步阐明了龙血树叶降糖活性的化学本质,为龙血树叶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多糖是猴头菌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生长过程中多糖的合成代谢及其结构的变化目前还鲜有研究报道。该试验研究了猴头菌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糖的产生及其结构和活性的变化。对猴头菌0605菌株生长发育6个时期的子实体进行了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并对提取的粗多糖进行了体外免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猴头菌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多糖的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成熟期含量最高,达1.54%,分裂期含量最低仅0.89%;β-葡聚糖含量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中菌刺期含量最高33.58%,成熟期最高,达到50.67%;体外免疫活性试验表明,现蕾期、分裂期、中菌刺期和成熟期的多糖均能很好地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活性均优于无菌刺期和小菌刺期的多糖。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30%、50%和70%的乙醇对子实体发育后3个时期的热水浸提物进行分级醇沉,对分级分离多糖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小菌刺期30%醇沉的粗多糖得率高于中菌刺期和成熟期,其大分子量多糖的比例也较高;3个时期50%和70%醇沉多糖分子量相差不大;分级分离多糖的单糖种类基本相同,都含有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但摩尔比有差异;3个时期分级分离多糖均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NO,30%醇沉多糖比50%和70%醇沉多糖的活性好;成熟期多糖的活性优于其他生长阶段。对小菌刺期、中菌刺期和成熟期50%醇沉多糖(H5FP4B、H5FP5B、H5FP6B)进行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纯化,共得到9个组分:H5FP4B-1、H5FP5B-1、H5FP6B-1、H5FP4B-2、H5FP5B-2、H5FP6B-2、H5FP4B-3、H5FP5B-3、H5FP6B-3。对这9个组分的分子量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每个时期的主峰(H5FP4B-3、H5FP5B-3和H5FP6B-3)分子量基本相同,分子量分布差异较大的是3个时期的第1组分,在体外免疫活性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主峰H5FP4B-3的分子量为1.59万,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5.2∶23.9∶1。经红外光谱、甲基化和核磁共振综合分析,解析出H5FP4B-3均一多糖的结构单元是以α-D-1,6连接的半乳糖和α-D-1,2,6连接的半乳糖构成主链,侧链为α构型的端基岩藻糖。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多糖结构和活性有一定的差异,生长初期,大分子量的多糖较多,后期分子量分布差异变小并趋稳定。多糖主成分变化不大,较稳定;到成熟期,多糖的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58.
灰树花菌株的复壮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实验室所用灰树花菌株系长期继代培养,易出现菌株退化。【目的】通过菌株复壮的方法实现菌株的生物学活性及性状的恢复,并借助高效诱变仪对菌株实施诱变,以期得到活性更高、遗传稳定的诱变株。【方法】分别以PDA加富培养基和PDA-板栗壳培养基为培养基质,采用尖端菌丝分离法进行菌株复壮,得到回复菌株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及性状的复壮株P-2,为了进一步提高菌株的高产性能,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roomtemperatureplasma,ARTP)诱变技术作用于复壮株P-2菌丝体,最终筛选到一株性能优良、遗传稳定性高的诱变株b-35。【结果】复壮后的菌株P-2菌丝干重和多糖含量分别达到1.18%和19.01%,较出发株分别提高35.17%和35.11%,通过发酵罐验证菌株的发酵周期由48h缩短至32h,菌株发酵活性及效率明显提高。诱变株b-35菌丝干重和多糖含量分别达到1.56%和25.07%,较复壮株P-2分别提高了40.15%和39.33%。【结论】ARTP诱变方法易操作、无污染且诱变效率高,是获得灰树花高产菌株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9.
作为人类条件性感染的前三大病原菌之一的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可以造成严重和持续性感染。造成这种持续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菌接收外界信号后,在自身调控网络的协同作用下,会依附于固体表面,并产生胞外多糖、基质蛋白和胞外DNA等大分子物质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膜状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形成生物被膜群体结构。生物被膜可以有效帮助细菌定殖、提高细菌对抗菌物质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抵抗能力、促进群落细菌的细胞-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等,是临床治疗中病原菌慢性感染和反复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篇综述重点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各组成成分及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阐述了群体感应系统(las、rhl、pqs与iqs)和c-di-GMP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通过本篇综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的过程,为开发新的治疗生物被膜感染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0.
【目的】动物双歧杆菌RH产生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经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可获得EPSa和EPSb两个组分。得到可提高EPS的总产量, 尤其是EPSb产量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对培养基类型、氮源、碳源、碳源浓度、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双歧杆菌EPSa和EPSb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初始pH值调整为7.0的含5%蔗糖的PTYG培养基上, 在35 °C温度下厌氧培养60 h时动物双歧杆菌RH的EPSa和EPSb产量分别为0.982±0.003 g/L和0.312±0.001 g/L。【结论】在上述条件下EPS总产量高且可获得较多的EPS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