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27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白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主要危害白菜的根部。根际是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关键微域,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失衡是导致土传病害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与土传病害互作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抑病物质和功能代谢等方面挖掘防控土传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态与白菜根肿病的发生机制关系,从该病害的危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生防菌防治研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根际微生物调控白菜根肿病发生的机制,以期为白菜根肿病防控、促进土壤健康和维持根际微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2.
贵州梵净山地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的成员之一,位于中国西南贵州省的东北部。报道了梵净山地衣物种119种,其中106种为梵净山新记录,79种为贵州新记录,2种为中国新记录:Dermatocar-ponintestiniforme(K rb.)Hasse.和Thelotrema similansNylander,同时对梵净山地衣进行了初步的地理学分析,从而为该地区地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地衣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3.
辅酶Q10产生菌的抗性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WSHAT12为出发菌株,通过硫酸二乙酯诱变,获得遗传稳定性好的抗L-乙硫氨酸(Eth)突变株WSH-E01,通过进一步的诱变处理,获得L-乙硫氨酸和维生素K3(VK3)双抗性突变株WSH-V01,以双抗性突变株WSH-V01为出发菌株,再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一株X-gal利用能力提高的突变株WSH-X01,与出发菌株WSHAT12相比,突变株WSH-X01的辅酶Q10产量提高幅度达50.6%,同时,对突变株WSH-E0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出发菌株WSHAT12、突变株WSH-E01、WSH-V01和WSH-X01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辅酶Q10产量分别达到23.1mg/L、26.8mg/L、29.5mg/L和34.8mg/L。  相似文献   
164.
解决茶树缺乏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原位转化转基因方法,为茶树基因功能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茶树品种‘铁观音’、‘白叶1号’和‘龙井43’的实生幼苗为受体材料,进行去顶芽和腋芽处理。利用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实生苗伤口,通过抗性筛选获得再生芽,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后,采用短穗扦插法获得茶树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再生芽中GUS(β-glucuronidase)和HYG(hygromycin)标记基因经多次PCR检测均为阳性,经测序验证PCR产物序列与标记基因序列一致。‘铁观音’、‘白叶1号’和‘龙井43’的转化率分别为8.14%、2.99%和2.53%。建立了不依赖茶树组织培养的原位转化转基因体系,具有操作简便、转化率高、成本低、试验周期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5.
油用牡丹作为市场上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土壤有效磷缺乏严重制约油用牡丹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分离筛选油用牡丹高效解磷细菌,充分发挥其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是实现油用牡丹高产优质目标、保障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不同生长年限油用牡丹‘凤丹’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以植酸钙为磷源的培养基,利用平板稀释法分离筛选具有解有机磷能力的细菌,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溶磷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分析其解磷能力。从一、三、四年生油用牡丹根际土壤中共筛选出14株解有机磷菌株。其中隶属于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各有5株,隶属于节杆菌属的有3株,还有1株隶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14株解有机磷菌株溶磷指数和溶磷效率分别在1.6-9.0以及60%-800%之间,其中一年生油用牡丹根际筛选到的菌株FD1-15的溶磷指数和溶磷效率均最高;培养液中速效磷含量为2.88-5.30 mg/L,活化率在26.44%-62.13%之间,解磷能力和活化能力最强的是从三年生油用牡丹根际筛选获得的菌株FD3-13,隶属于芽孢杆菌属。这为提高油用牡丹的产油量和食用品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微生物菌肥的研发...  相似文献   
166.
传统中药白芍原植物分类鉴定及根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主产地的白芍(Radix Paeonia alba)原植物10个居群进行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鉴定结果为:川白芍原植物粉红花居群为原变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白花居群为芍药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 var.trichocarpa(Bunge)Stern;毫白芍原植物线条居群和蒲棒居群均为芍药;杭白芍原植物红花、白花、粉红花居群均为毛果芍药;陕西韩城、江苏东海、山东荷泽白芍均为芍药,各居群在花色及形态上有明显而稳定的变异。根横切面解剖结构显示,按木质部的排列方式可将白芍原植物10个居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呈两个不相连的扇形中央导管群,并且有狭长、具分枝的从形成层到根中央部分连续排列的木质部,基本上是原植物芍药的植物特征,其中毫白芍线条居群兼有毛果芍药和芍药的特征;第二类为具有不明显的根中央扇形导管束,导管束呈环状围绕中央排列,并且有粗短不分枝的靠近形成层处成群的导管,与原植物毛果芍药的特征基本一致,其中杭白芍红花居群与川白芍白花居群根中央导管群呈现较明显的2个分离扇形排列,类似芍药。白芍原植物的种分类定位与花色无密切关联,但由于性状的稳定,可以考虑作为变种或变型定位。  相似文献   
167.
几种灌木、半灌木对沙地土壤肥力影响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0  
研究了科尔沁地广泛分布的几种灌木和半灌木的“肥岛”和根际效应。结果表明,在灌丛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分别比灌丛间地高56%、51%和37%,土壤电导率(EC)提高了56%,但pH值并无明显变化;灌木根际土壤较非根际土壤有机C和全N分别高76%和54%,根际土壤pH降低0.19个单位,EC提高了2-3倍,但土壤全P并无显著变化,灌丛下土壤发和根际中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表明丛肥岛的利于根系的生长,导致更多的根际沉积;而根系的活动又促进了肥岛的发育,灌丛对沙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在于:灌丛对土壤风蚀物质、降尘和凋落物等的截获,形成灌丛“肥岛”;并通过发达的根系以根际沉积的形式向土壤输入大量的有机物质,从而使周围土壤的肥力性关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8.
紫竹P.ingra是混生珍稀竹种,用作观赏、工艺美术、家具及箫、笙民族乐器。我国和世界分布均较稀少。为探索紫竹的大面积繁殖栽培技术,保护和发展这一珍稀竹种,进而大规模开发利用,把紫竹推向国内外市场,我们对它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传统的紫竹...  相似文献   
169.
青蒿毛状根合成青蒿素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影响青蒿(ArtemisiaannuaL.)毛状根生长及青蒿素合成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最适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5.8~6.0,摇瓶转速130~150r/min,摇瓶装液量体积分数为25%,光照周期为16h/d,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经过25d培养获得青蒿素产量为223.3mg/L。  相似文献   
170.
黄芪毛状根化学成分分和免疫功能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大规模培养技术生产的黄芪毛状根、获得10g/L的产量。与黄芪干燥根化学在分相比,黄芪毛状根中粗皂甙和可溶性多糖含量较高,黄芪甲甙含量相当,而6种异黄酮,总多糖和生多糖含量较少,证明两种来源的黄芪根质量相似。从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免疫功能恢复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结果显示大规模生产的黄芪毛状根可能成为中药材黄芪的一种新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