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3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804篇
  344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人PNRC基因启动子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NRC (pralin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核受体辅活化子,它是以牛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作诱饵,利用酵母双杂系统从人乳腺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得到的.为了研究人PNRC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在对人PNRC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采用5′RACE法确定了PNRC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克隆了人PNRC基因的5′侧翼区,并对该区进行功能分析.分别构建了11种含不同长度启动子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将它们瞬时转染HepG2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发现,PNRC的5′侧翼区的-323~+27、-323~+57-123~+57、-123~+27区域的启动子活性显著升高,其中-323~+27区域的启动子活性最高.研究表明,人PNRC基因启动子的最小区域位于PNRC的5′侧翼区的-123~+27区域. .  相似文献   
992.
预浸和发芽过程中番茄种子细胞核的倍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细胞流检仪(flowcytometer)检测番茄种子细胞核倍性水平时发现:当年成熟的番茄种子胚细胞核DNA绝大多数为2C水平,胚乳细胞核则为3C水平,说明成熟番茄种子细胞一般休止停留在G1期。同时我们也发现极少量的胚和胚乳细胞核分别为4C和6C水平,说明这些细胞已经进行了DNA内复制。供试番茄种子浸种后12h左右完成吸水过程,2d后胚根可突破种皮发芽。随着种子吸水过程的完成,胚根尖部分细胞开始进入DNA复制期(S期),而且此类细胞的数量增加迅速,一直到种子发芽。番茄胚根尖细胞进入4C的数量的多少与种子萌发时期有明显相关,4C/2C比率越大说明越接近发芽。渗控处理可以增加番茄种子胚根细胞4C/2C比率,因而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速率。结果还表明;渗控处理的番茄种子再度干燥后4C/2C比率不变,这说明干燥可以固定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99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974-2000年的景观变化,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灌木林地面积占景观面积的60%以上,为景观基质.在景观类型面积比例的变化中,耕地的变幅最大.干旱河谷的整体形状较简单,1974-1995年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程度持续增加,1995-2000年表现为降低趋势,而斑块内部的连通性先降低后增加,具体表现为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蔓延度指数先减小后增大,而边界密度和分维数持续减小.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导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4.
脂溶性激素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等是通过核内受体传导信号而调节了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了生物体的发育。埃文思教授通过20来年的研究,鉴定了一系列核受体,同时对它们的基因表达调节的机理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为生命科学基础问题的解决和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SARS冠状病毒(SARS-CoV)核衣壳蛋白(N蛋白)和229E冠状病毒(HCoV-229E)核衣壳蛋白与细胞延伸因子(EF)-1α的相互作用、翻译抑制效应及与多核细胞形成的关系。方法:构建、表达及纯化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的GST融合蛋白,用GST-pull down方法分析其与过表达的EF-1α及内源EF-1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和表达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的GFP融合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分析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多核细胞的形成;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SARS-N蛋白或229E-N蛋白,通过Co-IP分析其与EF-1α的相互作用。分别在细胞内和体外翻译系统中分析二者抑制报告基因翻译的程度。结果:SARS-N蛋白和229E-N蛋白都定位于细胞质,并不像其他冠状病毒的N蛋白那样定位到细胞核;二者都能诱导形成多核细胞,但229E-N蛋白导致细胞形成多核细胞的时间要晚;二者都能与EF-1α相互作用并且共定位于细胞质,二者都能导致EF-1α形成多聚体;二者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对报告基因都有抑制翻译效应。结论:SARS冠状病毒和229E冠状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胞质,可与EF-1α相互作用,导致EF-1α形成多聚体,抑制报告基因翻译及导致细胞形成多核。  相似文献   
996.
Wang BL  Liang H  Zheng F  Li XX  Liu YB  Dai CL 《生理学报》2007,59(2):169-174
新近发现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nuclear factor-κB,RANK)/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细胞因子系统提高了对破骨细胞生物学和骨稳态分子水平的认识。RANKL与RANK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破骨细胞的分化。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可溶性RANK (soluble RANK,sRANK)是否可作为RANKL的拈抗剂下调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陷窝的形成。构建sRANK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Origami B(DE3),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亲和层析进行纯化。重组sRANK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由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陷窝形成。RT-PCR实验证实,sRANK可显著抑制PTH刺激的小鼠骨髓细胞碳酸苷酶Ⅱ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sRANK具有抗骨吸收功能,可能成为一种治疗以骨吸收加强为特征的骨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7.
Zhang QJ  Gao R  Liu J  Liu YP  Wang S 《生理学报》2007,59(2):183-189
本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在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内微量注射6-羟多巴胺(6- hydroxydopamine,6-OHDA)制作PD模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PD组大鼠DRN中5-HT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是(1.76±0.11)spikes/s(n=24)和(2.43±0.17)spikes/(n=21),PD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对照组大鼠,92%(22/24)的神经元呈规则放电,8%(2/24)为爆发式放电;在PD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9%(2/21)、43%(9/21)和48%(10/21),爆发式放电的5-HT能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对照组大鼠,DRN内局部注射5-HT1A拮抗剂WAY-100635(3μg/200nL)显著增加5-HT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而不影响其放电形式(n=19,P<0.002);而WAY-100635不改变PD组大鼠5-HT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n=17,P>0.05)。结果提示,用6-OHDA损毁黑质致密部造成的PD模型大鼠中神经元5-HT1A受体功能失调,并且DRN参与P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用RAPD方法分析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以农垦58S与F2杂交所得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按其育性分为不育和可育两大群体,分别以混合的可育群体核DNA和不育体核DNA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从检测过的300个引物中发现有2个引物在不育群体和可育群体中扩增出多态性产物。就其中一个引物对杂交亲本和F2个体的RAPD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多态可靠性。转移杂交实验表明这个多态性产物是一种重复顺序。  相似文献   
999.
应用多样性增量结合二次判别分析(Increment of Diversity with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IDQD)方法,对酵母基因组中的核小体强/弱偏好序列进行了识别.10交叉检验的预测成功率超过了97%,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达到了0.99,预测成功率高于现有SVM算法.最后利用构建好的分类器对酵母基因组中三类包含TATA盒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上游400nt下游100nt区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DQD算法有能力应用于基因组中核小体序列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00.
用PCR方法从AcMNPV基因组中扩增到ORF60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Ac60质粒,再将该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在IPTG诱导下表达了分子量约为16 ku的融合蛋白.用纯化的表达产物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应用该抗体检测了AcMNPV感染的昆虫宿主细胞(Si9)中ORF60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的细胞中有2条分子量分别约为33 ku和17 ku蛋白质带能与所制备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发现:在病毒感染的晚期,Ac60蛋白同时存在于所感染宿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