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虎纹捕鸟蛛毒素-X(huwentoxin-X,HWTX-X)是从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N-型电压敏感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WTX-X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全部28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利用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WTX-X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5%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为完全解析HWTX-X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2.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探索DD的产生机制有助于寻求DD儿童的鉴别和治疗方法.目前拼音文宁国家对DD的产生机制研究很多,结果也很丰富,但是很多观点还不一致.汉语DD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深入和完善.简述了DD在认知、脑神经和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拼音文字DD与汉语DD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揭示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下DD者的认知神经差异.研究认为,应该大力加强对汉语DD的探究,这样不但为中国DD儿童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DD的语种特异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3.
造影剂辅助的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肿瘤诊断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内在的低灵敏性以及造影剂的非特异性,导致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文章将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应用于早期肿瘤的影像诊断.这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由配体转铁蛋白(Tf)、纳米水平的正电脂质体(Lip)载体和临床常用的造影剂Magnevist(TfNIR-LipNBD-Magnevist)三部分构成.另外转铁蛋白和脂质体粒子上,亦标记了荧光物质用于确定转铁蛋白-脂质体-造影剂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的光学影像诊断.在体外实验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光学影像证明了靶向纳米粒子介导的细胞内吞和特异性结合.在裸鼠肿瘤模型中,造影剂纳米粒子TfNIR-LipNBD-Magnevist经尾静脉注入后,显著增强了肿瘤内信号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由造影剂纳米粒子介导的肿瘤内信号显著强于单独Magnevist辅助的肿瘤内信号.同时,利用光学影像方法,在肿瘤内检测到特异的荧光信号.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转铁蛋白-脂质体-造影剂(TfNIR-LipNBD-Magnevist)纳米粒子的靶向性和肿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4.
为了研究中药毛冬青皂甙llexoside O糖链的降解,采取沉淀法和柱色谱法分离纯化llexoside O,综合应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首次对其糖链部分的1H和13C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分析和全归属.采用碱降解法得到次级皂甙,用红外光谱法对降解前后皂甙中主要官能团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降解前的皂甙在1733 cm-1有较强吸收,降解后该吸收峰消失.并显示在1694 cm-1处有很强的振动吸收信号,次级皂甙的红外吸收与毛冬青皂甙llexoside J相吻合,初步推断二者为同一化合物.植物成分分离实验表明广西毛冬青中Ilexoside J含量较少而Ilexoside O丰富,而文献表明Ilexoside J具有较好的抗血栓药理活性,因此上述研究为富集毛冬青中Ilexoside J进而使之研发成治疗心血管疾病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5.
简要介绍了植物环蛋白的定义、结构特点、研究历史、分布、提取分离方法、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生物活性与生物功能.并主要以从紫花蔓地丁(Viola labridorica)中分离得到的六个环蛋白之一,cycloviolacin 02为例介绍通过还原酶解-质谱与二维核磁共振谱结合鉴定环蛋白结构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6.
Insul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ormonal regulators of metabolism. Since the diabetes patients increase dramatically,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insulin had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la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 of NMR technique allowed us to determine the solution structures of insulin and its variety mutants in various conditions, so that the knowledge of folding, binding and stability of insulin in solution have been largely increased.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insulin monomers is essentially identical to those of insulin monomers within the dimer and bexamer 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studies of insulin mutants at the putative residues for receptor binding explored the possible conformational change and fitting between insulin and its receptor. The systematical studies of disulfide paring coupled insulin folding intermediates revealed that in spite of the conformational variety of the intermediates, one structural feature is always remained: a “native-like B chain 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which consists of B9-B19 helix with adjoining B23-B26 segment folded back against the central segment of B chain, an internal cystine A20-B19 disulfide bridge and a short a-helix at C-terminal of A chain linked. The “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might be the “folding nucleus“ in insulin folding mechanism. Cystine A20-B19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mong three disulfides to stabilize the nascent polypeptide in early stage of the folding. The NMR structure of C. elegans insulin-like peptide resembles that of human insulin and the peptide interacts with human insulin receptor. Other members of insulin superfamily adopt the “insulin fold“ mostly. The structural study of insulin-insulin receptor complex, that of C elegans and other invertebrate insulin-like peptide, insulin fibril study and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 assistant proinsulin folding study will be new topics in future to get insight into folding, binding, stability, evolution and fibrillation of insulin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57.
在发现和寻找对人类本身无害、对自然环境无污染的新一代杀虫剂的过程中,我们对云南产筋骨草属(Ajuga)植物中的昆虫拒食和杀虫活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云南曲靖地区产散瘀草(Ajuga pantatha Hand.-Mazz)中分离到了一些二萜化合物(另报),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之一是对苎麻黄蛱蝶(Paveba vesta)显示拒食活性的已知二萜化合物ajugacumbin B(1)。  相似文献   
158.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研究生物体代谢物的变化来认识生命体的生理与生化状态,从而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对代谢组学的含义,研究任务进行介绍;综述代谢组学的产生和技术平台及其在植物、微生物、疾病诊断及毒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9.
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介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库.对目前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生物研究领域、资源环境,以及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0.
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子清  王国祥  刘金娥  王刚  王会 《生态学报》2014,34(15):4175-4182
在江苏盐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建立以下样地:光滩(Mudflat)、互花米草建群1a(S.alterniflora flat 2011)、5a(S.alterniflora flat 2007)、12a(S.alterniflora flat 2000)、23a(S.alterniflora flat 1989)以及碱蓬(Suaeda salsa flat 1989),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特征,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土壤总有机碳的结构图谱,研究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建群后,盐沼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0.82—7.6 g/kg之间,各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互花米草滩(5.57 g/kg)碱蓬滩(2.4 g/kg)光滩(1.05 g/kg);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互花米草滩(36.08 mg/kg)碱蓬滩(17.43 mg/kg)光滩(6.92 mg/kg);微生物量碳含量为:互花米草滩(52.51 mg/kg)碱蓬滩(18.27 mg/kg)光滩(13.56 mg/kg)。互花米草建群后,土壤中活性碳库含量显著增加(P0.05)。(2)土壤有机碳结构以烷氧碳和芳香碳为主,其中芳香碳的平均比例(35.85%)最高,其次为烷氧碳(32.83%)和羧基碳(20.62%),烷基碳的平均比例(10.36%)最低,其中建群5a的互花米草样地(SAF2007)土壤芳香碳、烷氧碳、烷基碳含量最高,建群23a的互花米草样地(SAF1989)土壤羧基碳含量最高。(3)互花米草盐沼土壤中烷基碳/烷氧碳为:SAF2007(0.44)SSF1989(0.43)SAF2000(0.28)SAF2011(0.27)SAF1989(0.22);疏水碳/亲水碳为:SAF2007(0.97)SSF1989(0.87)SAF2000(0.85)SAF2011(0.83)SAF1989(0.81)。烷基碳/烷氧碳在建群5a后达到最高值0.44,烷基化程度最高;疏水碳/亲水碳达到最高值0.97,土壤碳库稳定性高于其它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