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以‘中林5号’(早熟)、‘辽宁4号’(中熟)、‘西扶1号’(中晚熟)青皮核桃果实为试材,于8月上、中、下旬3个采收期采果,在0~1℃冷藏过程中测定贮期生理指标和保鲜效应。结果显示:(1)各采收期和各品种果实呼吸强度(RI)均呈双峰型变化;8月中旬采收的果实呼吸峰出现较早,其纤维素酶(Cx)活性较另2个采收期多1个高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增强最早,其贮后核仁酸价上升幅度最大,果实腐烂最快。(2)8月下旬同期采收的3个品种果实的贮期各生理指标变化趋于一致;贮藏54d时,果实腐烂率依次为‘辽宁4号’>‘中林5号’>‘西扶1号’。(3)‘辽宁4号’核仁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越高,贮后下降率最大。研究表明,青皮核桃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活性与耐贮性主要与采收时期有关,受品种影响较小,且8月中旬采收的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旺盛,耐贮藏性均最差;‘辽宁4号’果实在各采收期的耐贮性均小于其他品种果实。  相似文献   
52.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49-54
为明确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与其寄主植物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理,本文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磷钼酸-磷钨酸比色法及索氏回流法,分别测定了瓜蚜为害对黄瓜、哈密瓜、南瓜、瓢葫芦和搅瓜等5种寄主植物叶片内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单宁及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瓜蚜为害后,供试寄主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单宁和黄酮的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瓜蚜为害导致寄主植物营养质量下降,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上升,从而对植食者产生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苹果绵蚜Eriosomalanigerum对不同类别杀虫剂的抗药水平,为田间苹果绵蚜化学防控过程中的药剂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8年6-7月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3省14个地区苹果绵蚜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抗药性。【结果】研究表明,西安杨凌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低,LC50值仅为6.813 mg/L;烟台招远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高,LC50值为79.496 mg/L。多数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水平较低,其中烟台龙口地区抗药水平最低,LC50值为4.341 mg/L,烟台栖霞地区抗药性最高,LC50值为37.689 mg/L。青岛即墨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最低,LC50值仅为5.261 mg/L;烟台招远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吡虫啉已经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RR=10.859),LC50值为57.128 mg/L。不同虫态抗药性检测表明,除了烟台蓬莱地区的若蚜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出现了抗药性提高的现象外,其它大部分苹果绵蚜3龄若蚜对药剂的抗性与成蚜相近。【结论】苹果绵蚜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保持在低水平或敏感状态。在今后防治中应继续坚持交替轮换的用药原则,防止苹果绵蚜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4.
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 1)基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起核心调控作用。核桃(Juglans regia)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油料树种,其生长和产量严重受病虫害制约。为探索核桃抗病生理机制,筛选抗病基因,以‘香玲’核桃为试材,克隆获得JrNPR1基因,对其基本生物信息和病害响应进行分析,预测JrNPR1响应病害的功能。结果显示:JrNPR1基因开放读码框(ORF)长1 782 bp,包含59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6.40;与杨梅(Morella rubra)、蓖麻(Ricinus communis)等同源蛋白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均有NPR1-like-C保守结构域,且JrNPR1与杨梅和欧洲栓皮栎(Quercus suber)等的同源蛋白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其上游1 233 bp启动子中含有多种与植物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WRKY71OS。在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矩圆黑盘孢菌(Melanconium oblongum)、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等病原处理下,JrNPR1被显著诱导,且其表达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存在下高出单一病原处理的1.31~178.89倍。表明JrNPR1基因可能是抵抗核桃炭疽病、枝枯病、细菌性黑斑病的重要基因,且涉及SA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5.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下不同变温幅度(±0℃、±6℃、±12℃)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理指标(温度耐受性、呼吸)与生态指标(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变温幅度±0℃和±12℃相比,变温幅度±6℃显著提高了麦长管蚜整体存活、寿命、繁殖以及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阻碍了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抑制了整体存活,缩短了寿命,降低了繁殖量,且显著降低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但是,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提高了成蚜的耐热、耐寒性与CO2呼吸速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变温幅度中,麦长管蚜成蚜耐寒性的提高是以寿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以往以恒温为基础的昆虫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必要因素,应考虑纳入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中,从而提高昆虫田间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与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为明确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对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的控害潜能。【方法】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利用室外笼罩法模拟食蚜瘿蚊对莴苣指管蚜的田间控害潜能。【结果】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5龄莴苣指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1-2龄莴苣指管蚜的瞬时攻击率(a)和捕食能力(a/Th)均最高,分别为0.466和12.90;搜寻效应随莴苣指管蚜密度的增大而下降;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5龄莴苣指管蚜的日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捕食作用率随其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种内干扰方程分别为:E1–2=0.304P﹣1.148、E3=0.226P﹣1.155、E4=0.177P﹣1.094、E5=0.128P﹣1.028;在捕食偏好选择中,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莴苣指管蚜1-2龄及3龄若蚜的...  相似文献   
57.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多杀菌素和氟虫睛对3种瓢虫、2种寄生蜂和菜缢管蚜的选择性。与菜缢管蚜相比,2种杀虫剂对3种瓢虫的毒性较低(LC50比值=1.73-41.9),尤其是氟虫睛对3种瓢虫以及多杀菌素对稻红瓢虫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LC50比值大于5)。菜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对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远高于3种瓢虫和菜缢管蚜,2种杀虫剂对菜蚜茧蜂和蚜虫宽缘金小蜂均是高毒的(LC50比值=0.006-0.05)。3种瓢虫对多杀菌素和氟虫睛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这将有助于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8.
赵乐  贺屹成  李钢  党利红  霍科科 《生命科学》2022,(11):1421-1430
蚜蝇科昆虫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目前GenBank数据库共收录64种蚜蝇科昆虫线粒体全长基因组序列,涉及蚜蝇亚科(Syrphinae) 3族26种,管蚜蝇亚科(Eristalinae) 5族38种。本文总结了蚜蝇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概述了线粒体全基因组在蚜蝇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蚜蝇科系统发育关系,并提出今后蚜蝇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9.
中国双尾蚜属种类记述(同翅目:蚜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7年,对双尾蚜属Diuraphis Aizenberg种类进行调查,共发现7种,其中1新种,害冰麦双尾蚜D.nociva Zahgn et Liang,sp.nov.新种的鉴别特征是:具上尾片,其长度仅仅为尾片的01.8。中国3新纪录种:雀麦蚜D.(Holcaphis)bromicola Hille Ris Lambers,西方麦蚜D.(Holcaphis)freqyuens(Wa  相似文献   
60.
两种肚倍型蚜虫之两种同功酶及可溶性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朝亮  邓建华 《昆虫知识》1998,35(3):157-159
应用电泳分析方法,对青麸杨上幼锤形信子与长枣形倍子内蚜虫进行了酯酶同功酶、过氧化物同功酶及可溶蛋白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鉴定同为肚倍蚜可致瘿形成纺锤形与长枣形倍子。2种倍形内蚜虫在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功酶上有较大差异。相异系数分别为02571,0067。说明肚倍蚜种内已出现分化,不同变形体倍子内蚜虫在分子水平上已具有向不同生物型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