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与RNA介导基因沉默相关的小RNA由核仁小RNA(small nucleolar RNA,snoRNA)加工产生,这种小RNA被称为核仁小RNA源性小RNA(snoRNA derived small RNA,sdRNA)。sdRNA现象分布物种广;涉及的snoRNA种类全,数量多;产生的小RNA分子大小不一、数量、种类多。表明这种小RNA在生物中存在着广泛的普遍性。sdRNA的发现拓展了snoRNA的功能,揭示了snoRNA与RNA介导的基因沉默之间的紧密关系,增强了snoRNA在RNA调控网络中的重要性,并为进一步研究RNA调控网络开启了一扇门。  相似文献   
42.
本文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捕自我国浙江萧山市的臭鼩进行了组型、G-带、C-带和核仁组织区银染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臭鼩染色体数目为2n=40,组型为8(m)+2(sm)+10(st)+18(t),性染色体为,(?):X(m或sm),Y(m或sm);♀:XX(m或sm)。G-带较为丰富,每一对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带型,较易于辨别与配对。在C-带方前,4对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与5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着丝粒带,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与9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缺乏C-带物质,性染色体具丰富的远端带及中间带.银染的结果显示,第5、12和13对染色体具银染物质。  相似文献   
43.
本文用10种单克隆抗体(McAb)分析了正常人周围血及有髓单个核细胞的免疫表型,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并以免疫双酶标记法观察了非T-ALL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核仁抗原(HMNA)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结果:不同年龄正常群体周围血CD_4~+细胞数及CD_4/CD_8比值有差异;约3%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CD_(10)~+(ALL的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的免疫分型,不仅能确诊肿瘤的谱系,还能了解细胞分化阶段。本文讨论了AML和ALL免疫分型中的鉴别性McAb。HMNA为多种肿瘤细胞的标记,本文观察到幼稚B细胞白血病及毛细胞白血病的肿瘤细胞中HMNA亦为阳性。  相似文献   
44.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对100例胃切除标本(胃癌50例,异型增生30例,正常胃20例)观察研究。结果核内AgNOR均数在胃异型增生、胃癌中增多与正常胃上皮细胞有显著差异(P<0.001),且嗜银颗粒逐渐变大,变分散。在胃癌的不同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存活时间长短之间亦均有显著差异。提示AgNOR技术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胃癌的分型、分级及估价预后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贻贝(Mytilus edulis)核型及染色体带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贻贝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为:2n=28,12m+10sm+6st,NF=50,TCL= 103.90μm,CL:2.735-4.774μm。第1、2、4、8、11、1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9、10、13、14对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 3、5、7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对贻贝染色体的G带、C带、银 染带进行了分析。银染结果表明,贻贝细胞中有四个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分布在第 3、5对染 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46.
本文采用包括自动图象分析技术在内的AgNOR形态定量学方法,以大肠肿瘤为模型,进行了AgNOR定量形态学研究的误差分析,以探讨肿瘤AgNOR定量诊断规范化的可能。结果表明,染色条件、视场目标选择和细胞计数量是引起AgNOR定量诊断的主要误差;恒定染色环境,正确选择欲测细胞及测定足够量的细胞是使AgNOR形态定量诊断规范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7.
采用常规超薄切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以及图像处理等技术,对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核内的核仁结构、RNA合成和DNA合成等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后4h,核仁体积开始增大,培养3—5天时,其体积增长了4—5倍。同时,颗粒区(G)与纤维区(DFC)的比值明显上升,培养5天时,G/DFC比值增长近8倍。此时,核仁的纤维中心也增多。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后4h,~3H-尿苷开始掺入,培养24h,其掺入值达最高峰,是刚游离原生质体的近10倍。~3H-胸苷的掺入是在培养48h后才开始的,培养96h达到最高峰。另外,在培养24h内的切片样品中看到,部分原生质体细胞核内存在着由一些纤维组分构成的束状结构,即核内包含物(IN)。猜测它们可能与核骨架中纤维组分有关。最后,本文着重对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内发生的各种结构与组分变化及时间进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将叶肉原生质体早期发育过程分为三个有序阶段,并对叶肉原生质体脱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壁再生和脱分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8.
HIV-1 Tat蛋白是HIV-1病毒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其通过与不同的细胞分子及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来调控细胞过程。Tat蛋白由感染细胞产生,也可由感染细胞产生后分泌而作用于其他细胞;因此,它既能影响感染细胞,也能影响未感染细胞。Tat蛋白积聚在细胞核中,但根据其表达水平的不同,其可能会定位于核质或核仁,并发挥不同的核效应。该文针对Tat蛋白的结构、核输入机制及细胞核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9.
朱惠芳  朱苏玲  蒋耀青 《遗传》1990,12(6):19-22
采用一步银染技术,发现维生素酸诱导小鼠F9, F9-1 胚胎性癌细胞分化过程中,核仁形成区的数目有变化。F、细胞Ag-NORs数目的增多发生在72-96小时;而细胞则发生在96小时。设计的撤药试验结果证明,分裂中期银染NOR的变化,反映的是前一个间期NOR的活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