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HIV-1 Tat蛋白是HIV-1病毒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其通过与不同的细胞分子及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来调控细胞过程。Tat蛋白由感染细胞产生,也可由感染细胞产生后分泌而作用于其他细胞;因此,它既能影响感染细胞,也能影响未感染细胞。Tat蛋白积聚在细胞核中,但根据其表达水平的不同,其可能会定位于核质或核仁,并发挥不同的核效应。该文针对Tat蛋白的结构、核输入机制及细胞核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2.
朱惠芳  朱苏玲  蒋耀青 《遗传》1990,12(6):19-22
采用一步银染技术,发现维生素酸诱导小鼠F9, F9-1 胚胎性癌细胞分化过程中,核仁形成区的数目有变化。F、细胞Ag-NORs数目的增多发生在72-96小时;而细胞则发生在96小时。设计的撤药试验结果证明,分裂中期银染NOR的变化,反映的是前一个间期NOR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3.
104.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作物杂种优势是很重要的生物学现象,有很大的商业应用价值,但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比较复杂,不同的性状及同一性状在不同的杂交组合的表现也不一致,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现象为人类服务,必须从理论上揭示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围绕杂种优势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取得一些积极进展。1显性假说(DominanceHyoothesis)显性假说首先由Bruce(1910)提出,后来Jones(1917)又进一步补充为显性连锁基因假说,简称显性假说(李竟雄1993)[1].该假说认为:多数显性基因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和发育,相对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05.
自从60年代末Weinberg等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第一个核仁小分子RNA(smalnucleolarRNA,snoRNA)U3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富集于核仁区的代谢稳定的snoRNA暗示了它们在核糖体...  相似文献   
106.
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撂荒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耕地撂荒是多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下的撂荒地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其特殊性。针对当前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撂荒现象,综述了目前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撂荒地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综合现有研究结果发现:(1)务农机会成本增加,以粗放经营为主要特点的隐性撂荒可能是现代石漠化发展的潜在动力;(2)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异质性决定了耕地撂荒后地块尺度的景观均质性或者区域尺度的景观异质性;(3)喀斯特地区耕地撂荒后植被恢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养分恢复;(4)撂荒初期土壤侵蚀加剧,撂荒后期植被恢复防治土壤侵蚀;(5)耕地撂荒植被恢复后增强了喀斯特地区植被碳汇、土壤碳汇和岩溶碳汇效应。未来,应明确隐性撂荒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创新技术手段动态监测优等地和石漠化耕地的撂荒面积及趋势变化,定量显性撂荒在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生态恢复中的贡献,综合评估撂荒地的碳汇效应,从而为合理配置喀斯特地区耕地的社会、生态功能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7.
刘淑敏  高春生等 《遗传学报》1993,20(1):7-11,T001
本文对一例男性性腺发育不全伴有22p 标记染色体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分子细胞及临床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家系中共有6名成员有22p 染色体,它们来源于先证者的外祖母。标记染色体的p 部分几乎与22q等大,C-带呈深染,G-,R-带在p 中间分别可见一条较窄的浅,深带型,Ag-显带在p+末端见到较大的银染区,部分p 出现双NOR,型分析未见其它,D,G组或Y染色体重排,rRNA基因的染色体原位杂交银颗粒沿整个p 分布,其数目是正常D,G组染色体短臂上平均数的3.9倍,家系研究表明,在6例22p 携带者中,2例女性具有多次自然流产史,4例男性中除一例年龄12岁末见明显性腺异常外,其余3人均有不同程度性腺或外生殖器异常,结合文献,我们认为此家系中22p 可能与上述异常表型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小麦核仁的超微结构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整体银染技术在电镜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端分生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间期核仁染色很深,能够区分出纤维中心、密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和核仁液泡等结构;染色质上也布满大量染色浅的细小银粒。前期,随着核仁的解体和染色质的集缩,染色质的边缘逐渐出现深染的大颗粒;到前期末时,大量的核仁物质向染色体周围扩散并附着到其表面。中期染色体的周边分布着来自解体核仁的银染大颗粒,形成一个不大均匀也不完全连续的“鞘”状结构。后期仍可见这种“鞘”状结构的存在。进入末期,这些银染核仁物质逐渐由“鞘”脱离,彼此融合形成前核仁体,最后参与新核仁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仁解体后的物质直接转移到了染色体的表面,并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表层,没有进入染色体内部;染色体内部的银染颗粒与核仁及其解体物质无关  相似文献   
109.
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线(LD-P线)分析法, 利用室内选育的棉铃虫 Heliccverpa armitera(Hubner)对氰戊菊酯抗性晶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为多基因遗传,其主要基因为不完全显性,抗性不属性连锁遗传。利用增效剂对抗性机理进行的研究表明,多功能氧化酶(MFO)是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因子,因此,可以推断多功能氧化酶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用RNase-gold标记法处理小鼠中期染色体切片,发现染色单体切面内部及周边有大量较均匀分布的RNA。以玉米18 s rRNA的cDNA及水稻5srRNA的DNA为探针,经电镜原位杂交观察到了小鼠18srRNA和5srRNA均在中期染色单体切面内部及边缘有分布,从而首次证明小鼠中期染色体RNA除来源于核仁外,还可以来源于核基质中的5srRNA,但这并非仅有的两种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