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76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51.
为探究体重、盐度和温度对不同规格的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幼体耗氧率、排氨率以及其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和密闭静水法, 对不同体重下(0.212、0.385、0.476、0.597、0.754和0.946 g)虎斑乌贼幼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 以及不同体重(0.476、0.673、1.341、3.873和4.205 g)幼体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 同时研究了不同盐度(19‰、22‰、25‰、28‰和31‰)和温度(18、21、24、27和30℃)对不同规格[A: 体重(0.366±0.042) g, B: 体重(0.556±0.038) g, C: 体重(0.844±0.051) g]的虎斑乌贼幼体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的影响。结果表明: (1)虎斑乌贼幼体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影响显著(P<0.05)。随着幼体体重的增长, 耗氧率和排氨率显著下降, 个体越小耗氧率和排氨率越大; (2)盐度对幼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 均随着盐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其中, A规格和B规格的幼体在盐度25‰时, 耗氧率和排氨率显著低于盐度19‰、22‰和31‰时的3个试验组(P<0.05), 而与盐度28‰时无显著差异(P>0.05); C规格幼体的耗氧率在盐度28‰时显著低于盐度19‰组(P<0.05), 而排氨率在盐度25‰时显著低于盐度19‰和31‰两组(P<0.05)。盐度对A规格幼体的氧氮比(O/N)值有显著影响(P<0.05), 而对B规格和C规格的幼体无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不同规格幼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 均随温度的增长, 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 A规格和C规格幼体的耗氧率在27℃时, 显著高于18和30℃两组(P<0.05), B规格的在水温24℃时显著高于18和30℃(P<0.05); A规格和B规格幼体的排氨率分别在24和27℃时, 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 C规格的在温度27℃时, 显著高于18和30℃两组(P<0.05); 温度对A规格幼体的O/N值有显著影响(P<0.05), 而对B规格和C规格的幼体无显著影响(P>0.05)。(4)虎斑乌贼幼体的窒息点为0.84—1.62 mg/L, 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52.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5):577
Aims The analysis of point patterns, which deals with data sets consisting of mapped locations of organisms in a study reg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lant ecological studies because the locations of plants can often be approximated as points. However, few studies used point pattern analysis with data collected by replicated sampling a principle procedure of acquiring data in ecological research. Therefore, we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point pattern analysis under conditions of replicated sampling in this studyMethodsThree replicated 5 m × 5 m plots of homogenous communities were established on a site with eight years of restoration in Nei Mongol steppe. In each plot, the locations of individuals in Leymus chinensis and Stipa grandis populations were mapped. O-Ring function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population patterns and species association between L. chinensis and S. grandis for each plot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ve data of the three replicates.Important findings Population patterns and species associations differed among the three replicated plots. This illustrates that if point patter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population patterns and species associations only by using data from a single plot sampling, the results could be misleading. Whereas it would be more reliable to integrate the data of replicated plots in the point pattern analysis because in this way the resulting O-Ring function is a weighted average, where the weight is the number of points in the replicate i divided by the total number of points in all replicated plots.  相似文献   
953.
机体急进高原时,随着海拔增高氧分压不断降低,出现低氧反应,导致机体各个器官出现严重的损伤和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道是连接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最大的通道,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可以阻挡外界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袭。在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道损伤尤为明显,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机体出现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厌食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Toll样受体及缺氧诱导因子相关,同时Toll样受体4与缺氧诱导因子-lα被认为是炎症和缺氧最主要的信号因子,两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研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将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Toll样受体4与缺氧诱导因子-lα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54.
目的:构建呈现HPV 16L1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VLPs),为新型HPV疫苗及特异抗体制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编码HPV 16L1抗原表位QPLGVGISGHPLLNKLDDTE寡聚核苷酸片段克隆于HBc Ag基因编码第78、79位氨基酸序列之间,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重组蛋白经IPTG诱导后以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并以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中HPV 16L1表位的免疫反应性。菌体超声破碎后经硫酸铵盐析法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行纯化,并经凝胶层析Sepharose G25脱盐,最后以电子显微镜及高效液相(HPLC)凝胶过滤色谱鉴定VLPs的存在并分析纯度。纯化的病毒样颗粒分别于0周、2周、4周经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Western blot分析血清特异识别L1蛋白的能力。结果:HBc Ag/L1肽嵌合蛋白获得成功表达,能够被商业化L1抗体特异识别,经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及HPLC分析显示其与HBc Ag行为一致,电子显微镜观察进一步确定其以HBc Ag病毒样颗粒形式存在。VLPs免疫小鼠获得的抗血清能够特异识别酵母表达的重组L1蛋白。结论:HBc Ag VLPs成功呈现HPV16L1蛋白并有效激发特异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955.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治疗II型糖尿病的潜在药物,针对其在体内半衰期短和在酵母中表达的批次间不稳定等问题,课题组前期对其进行改造,成功利用p MH3载体在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中表达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融合蛋白NGGH[6×His-tag+Ek+2×GLP-1(A2G)+HSA]。现利用新型载体pcDNA3.1,构建含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GGH,经电击转染转入CHO细胞中。G418抗性压力筛选后利用一种新型的细胞成像系统高效快速地筛选出高表达单克隆株。表达的目的蛋白经WB(Western blot)验证显示,产物具有GLP-1和HSA的双抗原性。经悬浮驯化稳定后,通过批次筛选得到一株稳定的高表达细胞株,产量为58mg/L。利用5L AP20激流式生物反应器扩大培养重组细胞,对p H和溶氧控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在p H6.8~7.4,溶氧(dissolved oxygen,DO)两相控制的条件下,蛋白质最终表达量可达148mg/L。  相似文献   
956.
为了解鱼类耐低氧能力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测定了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乌鳢(Channa argus)、加洲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eta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鳝(Monopterus alb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鳜(Siniperca chuatsi)12种鱼的窒息点,同时分别对其血红蛋白进行电泳分析。12种鱼的血红蛋白电泳图谱各不相同,大口鲇、乌鳢、加洲鲈、斑点叉尾、黄颡鱼、泥鳅、黄鳝、草鱼、翘嘴红鲌、鲢、鳙、鳜的血红蛋白分子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92.93、93.91、94.61、97.78、98.66、98.95、101.34、104.10、104.73、108.06、108.23、111.84 ku,窒息点分别为0.15、0.18、0.30、0.27、0.36、0.26、0.24、0.39、0.42、0.51、0.46、0.59 mg/L。分析发现,这12种鱼类的窒息点与血红蛋白分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5,P0.01)。  相似文献   
957.
pH对中华小长臂虾存活及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对pH的耐受性,采用静水毒性实验方法确定了中华小长臂虾的半致死pH。实验设置酸性条件下的pH为3.0、3.2、3.4、3.6、3.8和4.0,碱性条件下的pH为10.4、10.6、10.8、11.0、11.2和11.4,统计中华小长臂虾在24、48、72和96 h的死亡率。中华小长臂虾24、48、72和96 h的酸性半致死pH(LpH50)分别为3.416、3.426、3.463和3.463,碱性半致死pH(LpH50)分别为10.813、10.609、10.516和10.516,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的安全pH分别为4.463和9.516。在半致死pH(LpH50)基础上以静水密闭式方法研究了pH对中华小长臂虾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pH设置为4、5、6、7、8、9、10,以pH 7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pH为9和10时的耗氧率显著升高(P0.05),其他pH则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排氨率则只有pH为5和6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pH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在pH为4~9时,中华小长臂虾氧氮比(O/N)的变化范围为4.14~10.95,此时以蛋白质为主要供能物质,随着pH继续上升到10时,中华小长臂虾的氧氮比(O/N)突然增加至29.62,此时供能物质则变成以脂肪为主;在各pH条件下窒息点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中华小长臂虾对pH有很强的耐受性,但不同的pH会影响到中华小长臂虾的呼吸代谢以及能量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958.
硒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以硒代半胱氨酸(Sec,第21位氨基酸)和硒代甲硫氨酸(Se-Met)的形式加入到硒蛋白(酶)中。人畜硒摄入过量或不足均会导致很多疾病。微生物参与了Se(-Ⅱ)、Se(0)、Se(Ⅳ)和Se(Ⅵ)等各种价态间的转化。本文主要综述微生物对硒的还原及其生物学意义。微生物对硒的还原包括同化还原、异化还原以及在还原基础上进行的硒的甲基化。硒的同化还原主要是形成各种硒蛋白,满足微生物自身对硒的需求,食源性微生物对人畜补硒具有重要意义。高浓度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则可促使微生物进行异化还原并形成单质纳米硒颗粒。有的微生物会将还原态的Sec和Se-Met进一步转化为挥发态的甲基化硒。硒的异化还原和甲基化都是解毒机制,在硒污染环境的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单质纳米硒在医药、生物传感器和治理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微生物合成CdSe荧光量子点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9.
目的:研究Krüppel样因子4(KLF4)的表达下调对HeLa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针对KLF4的si RNA和阴性对照si RNA,并转染至HeLa细胞中。使用含有10 ng/m L TGF-β1和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诱导HeLa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对照组使用不含TGF-β1的培养液。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观察HeLa细胞迁移变化;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HeLa细胞增殖状况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转染了si RNA的HeLa细胞经TGF-β1诱导后,其细胞迁移能力较其他各组显著提高;与转染了阴性对照si RNA和空白对照的细胞相比,转染si RNA的HeLa细胞增殖能力明显提高;TGF-β1可以使HeLa细胞周期发生G1期阻滞,但是采用si RNA干扰KLF4的表达对此过程无明显影响。结论:使用si RNA下调KLF4的表达可以促进HeLa细胞的迁移与增殖。  相似文献   
960.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117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病例组),随机选取的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测定两组的血清TNF-α水平,硝酸还原法测定NO水平,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IGF-II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前血清TNF-α、IGF-I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3 d、7 d、10 d血清TNF-α、IGF-II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血清TNF-α、IGF-I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血清NO水平在术后3 d、7 d、10 d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血清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术前病例组患者TNF-α、IGF-I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733,P<0.05),TNF-α、IGF-II与NO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r=-0.681、-0.716,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血清TNF-α、IGF-Ⅱ呈高表达,NO呈低表达,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IGF-Ⅱ、NO逐渐趋于正常,联合检测围手术期血清TNF-α、NO、IGF-Ⅱ有助于早期评估胃癌病情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