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芳  时敏  陈学新  章金明 《昆虫学报》2011,54(9):989-996
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优势内寄生蜂, 拥有毒液、多分DNA病毒(PDV)等寄生因子,能有效调控寄主幼虫的营养生理和免疫系统, 但其毒液在这过程中的功能不明。本文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半闭弯尾姬蜂毒液的蛋白组分,利用寄主幼虫血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噬菌能力在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毒液蛋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5~220 kDa之间,少数小于15 kDa,但分子量处于35~70 kDa之间的蛋白含量较高,与其他寄生蜂毒液蛋白相似。半闭弯尾姬蜂毒液单独对寄主小菜蛾幼虫功能血细胞(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的延展能力和吞噬功能不产生破坏作用。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短时间内,寄主功能血细胞的延展受到抑制,然而功能血细胞仍然能识别外源异物, 却无法进一步吞噬外源物; 寄生后24 h,功能血细胞的延展力恢复,颗粒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可顺利完成。本研究证明了半闭弯尾姬蜂寄生能暂时性地抑制颗粒血细胞的延展性从而影响其噬菌过程。  相似文献   
72.
为了评估转基因水稻释放后对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实验农场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监测了转Bt基因水稻对田间稻飞虱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克螟稻1、克螟稻2和秀水11)上的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和卵被寄生率的趋势基本一致, 而且田间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量的高峰期均持续2周左右; 但是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死亡率则没有一致的趋势。此外, 总体上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 稻田中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卵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在2008~ 2009年2个繁殖季节对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骨顶鸡( Fulica atra)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骨顶鸡具有很高比例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平均巢寄生比例达38.55%;且发现骨顶鸡具有类似于同属的美洲骨顶鸡(F.americana)的拒卵方式,主要包括埋卵、逐出和啄破....  相似文献   
74.
粉红螺旋聚孢霉(粉红粘帚霉)是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重寄生菌,具有巨大的生防潜力。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筛选的高效粉红螺旋聚孢霉67‐1菌株为材料,研究其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以厚垣孢子为接种体,其生长速度和菌丝鲜重与以分生孢子为接种体形成的菌落没有明显差异,但产孢水平提高6倍以上。粉红螺旋聚孢霉对高温和干燥的耐受程度较差,尤其分生孢子更为敏感。当加工温度范围在40–50℃时,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菌株67‐1的厚垣孢子耐紫外线能力明显优于分生孢子。在无保护剂条件下,紫外灯照射60s,厚垣孢子活性保持在62.6%,是分生孢子活性1倍以上。土壤抑菌作用对真菌厚垣孢子的影响相对较小,24h孢子萌发率为47.2%,而分生孢子仅为4.6%。除了百菌清,菌株67‐1厚垣孢子对多种化学农药有较强的耐受力,在药剂田间使用浓度下,厚垣孢子萌发率均大于70%,其中对15%恶霉灵、1.8%阿维菌素和3%克百威的耐受力显著高于分生孢子(P<0.05),而对井冈霉素和两种杀虫剂没有显著提高。对菌株67‐1的寄生性测定结果表明,2种孢子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能力没有差异,菌核感染达到4级的占58.9%–60.0%。106/m L浓度厚垣孢子与分生孢子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均达到65%以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5.
The conservation behavior framework is useful to identify key linkages between behavior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 We apply this framework to a novel host-parasite system on the Galapagos Islands and ask if there have been changes in parasite oviposition behavior and host mortality patterns across the first decade (2004-2013) of its known association. The Dipteran parasite Philornis downsi was first discovered in Darwin's finch nests in 1997 and is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survival of Galapagos land birds. Host mortality has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Dipterans, pupation and pupae size are determined by access to host resources. Here, we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P downsi flies are laying eggs in finch nests earlier in the nestling phase to maximize larval feeding time and therefore chance of pupation success before host death. The results show fewer 1st instar larvae later in the host nesting cycle in support of earlier egg laying behavior by female flies. Between 2004 and 2013, parasite intensity increased from -28 to -48 parasites per nest, host mortality increased from -50% to -90%, and host age at death decreased from -11 to -5 days. The earlier age at host death was correlated with fewer pupae (from -50% to -20%) and smaller pupae size (-10% decrease). Changes in parasite behavior reveal new fitness costs to both the parasite and Darwin's finches. These findings un- derscore the need for urgent conservation action to save Darwin's finches from extinction due to a novel, lethal and introduced parasite [Current Zoology 60 (4): 542-550, 2014].  相似文献   
76.
本文通过碱催化反应使柚皮苷水解为根皮乙酰苯-4'-β-新橘皮糖苷,利用响应面对溶剂、时间、碱浓度、温度、料液比等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柚皮苷水解为根皮乙酰苯-4'-新橘皮糖苷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氢氧化钾为催化剂,水作为溶剂,碱浓度为15%(w/w),料液比为15(v/w),100℃反应2 h。柚皮苷水解为根皮乙酰苯-4'-新橘皮糖苷的产率最高达70%。  相似文献   
77.
分析昆虫被寄生蜂寄生后血淋巴蛋白质组分及组分含量变化,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寄生蜂寄生引起寄主昆虫的生理变化,有利于探索寄生蜂调控寄主的机理。以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和椰扁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为研究材料,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椰心叶甲蛹被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后不同时期血淋巴蛋白质图谱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寄生后0.5, 1, 2, 3和4 d,被寄生蛹血淋巴共检测到的蛋白斑点数分别为982, 926, 712, 636和680个,其中特异性蛋白斑点的数量分别为650, 400, 336, 229和150个;同期未被寄生蛹血淋巴共检测到的到的蛋白斑点数分别为645, 817, 640, 873和940个,其中特异性蛋白斑点的数量分别为313, 291, 264, 466和410个;被寄生蛹和同期未被寄生蛹能匹配的蛋白斑点分别为332, 526, 376, 407和530对。被寄生蛹血淋巴蛋白斑点数量的异常变化表明寄主的生理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竹黄主要寄主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野外考察确认,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的寄主为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植物。短穗竹B.densiflorum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villosum为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主率最高,产量最大,并于近年还发现了它的另一种重要的新寄生植物白纹短穗竹B.albostriatum。同时,调查研究了竹黄在不同生境、不同类型短穗竹林中的寄生状况及其自然生长发育时期,结果表明:竹  相似文献   
79.
菟丝子——一类良莠分明的寄生杂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0.
李钧敏  钟章成  董鸣 《生态学报》2008,28(2):868-876
比较分析了广东省内伶仃岛薇甘菊未入侵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田野菟丝子刚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和田野菟丝子寄生3a的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化学特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薇甘菊入侵如何改变土壤特性及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如何改变薇甘菊入侵地土壤特性.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pH值(6.046)、有机碳(35.937 g·kg-1) 、全氮(2.449 g·kg-1)、有机氮(2.383 g·kg-1)和氨态氮(0.051 g·kg-1)含量要显著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5.593,29.512 g·kg-1, 0.800 g·kg-1, 0.722 g·kg-1, 0.043 g·kg-1),而土壤硝态氮含量(0.015 g·kg-1)要显著地低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0.033 g·kg-1),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没有明显的差异;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要显著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pH值(5.634)、有机碳(27.225 g·kg-1) 、全氮(1.836 g·kg-1)、有机氮(1.793 g·kg-1)和氨态氮(0.024 g·kg-1)含量显著性下降,对于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则无明显影响;同时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下降,但改变后的土壤与未入侵地之间仍具有一定的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达3a的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总有机碳(35.719 g·kg-1)、全氮(2.356 g·kg-1)、有机氮(2.304 g·kg-1)和氨态氮(0.040 g·kg-1)含量相对于寄生早期显著增加,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等含量恢复到薇甘菊入侵地的水平,与未入侵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脲酶活性显著升高,甚至超出薇甘菊入侵地.薇甘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最终改变土壤化学特性,有利于其入侵;而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打破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改变,而最终又引起土壤化学特性的改变.此研究结果对于评价薇甘菊入侵的后果、田野菟丝子防治的可能机制及带来的后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