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9篇
  2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同步PCR是一种集生化、光电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封闭式DNA扩增系统,采用荧光染料将扩增与检测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在PCR过程中在线显示PCR反应,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来绝对定量起始模板的拷贝数.该技术大大简化和加速了核酸分子的定量过程,不仅快速、灵敏、准确、重复性好,而且很容易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核酸分子的绝对起始拷贝数.同微阵列等分子生物技术一起,同步PCR技术将会在功能基因解析和病害分子诊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除了介绍同步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外,还介绍了定量拟南芥Aux/IAA基因的转录水平的实验,并就同步PCR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2.
茶树轮斑病的发生及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南茶园茶树轮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茶树轮斑病在豫南茶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夏秋发病较重,冬春发病较轻;轮斑病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因子关系密切;病原菌孢子在离体25℃条件下,4 h开始萌发。在茶树叶面上,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明显比非叶面条件下好,病原菌菌丝生长较快,说明此病原菌与茶树叶片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较强的适应茶树叶面微环境的能力;茶树轮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pH5~7范围内萌发及芽管伸长较好,pH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63.
Rice stripe virus (RSV) causes severe diseases in Oryza sativa (rice) in many Eastern Asian countries. Diseasespecific protein (SP) of RSV is a non-structural protein and its accumulation level in rice plant was shown to determine the severity of RSV symptoms. Here,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expression of RSV SP alone in rice or Nicotiana benthamiana did not produce visible symptoms. Expression of SP in these two plants, however, enhanced RSV- or Potato virus X (PVX)- induced symptoms. Through yeast two-hybrid screening, GST pull-down, and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s, we demonstrated that RSV SP interacted with PsbP, a 23-kDa oxygen-evolving complex protein, in both rice and N. benthamiana. Furthermore, our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silencing of PsbP expression in both plants increased disease symptom severity and virus accumulation. Confocal microscopy using N, benthamiana protoplast showed that PsbP accu- mulated predominantly in chloroplast in wild-type N. benthamiana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RSV SP, most PsbP was recruited into cytoplasm of the assayed cells. In addition, accumulation of SP during RSV infection resulted in alterations of chloroplas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ur findings shed light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RSV disease sympto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4.
天山哈密翼龙化石围岩风化机理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密翼龙及其3D蛋与胚胎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这些化石在离开原始埋藏环境之后,就会出现粉化剥落等严重自然风化现象。本文拟利用XRF等多种方法对代表性化石的赋存围岩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以探讨其风化破碎机理。分析表明,化石围岩为含泥砾的砂岩,含有蒙脱石等黏土类矿物,胶结物为钙质和盐类,且围岩中含有大量的Cl-、NO3-、Na+和Mg2+等可溶盐。因此,本文指出围岩产生风化的主要机制是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盐胶结溶解,同时围岩中的可溶盐溶解重结晶产生的巨大结晶压力,以及蒙脱石等矿物吸水膨胀产生巨大的挤压力,促使围岩在巨大内部应力等综合作用下逐渐粉化脱落,最终导致围岩彻底破碎。基于以上认识,也给出了化石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5.
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抵抗细菌病害能力的研究进展。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的方法包括:阻断病原细菌的致病途径,强化植物抗病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导入植物防御基因,导入非植物源抗菌蛋白的编码基因,利用细胞调亡反应控制病害的发生。随着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对植物与病原细菌之间相互作用更深入的了解,植物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香梨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梨火疫病的生防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健康香梨树的新鲜花器、当年生新生枝条、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内生细菌分离法获得内生细菌菌株,培养菌落,并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和发酵液复筛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梢枯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和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病原物的影响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效应。当前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组织化学技术上的基础研究, 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AM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探讨AM真菌拮抗植物土传病原物、提高抗病性的可能机制和研究途径。1 AM真菌对植物土传病原物的拮抗作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植物都能形成菌根。菌根围(Mycorrhizosphere)内的主要成员:根系、细菌、真菌、线虫等之间往往通过协同和/或拮抗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其中植物—植物间、植物—微生物间、微生物—微生物间、…  相似文献   
68.
69.
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引致的苹果霉心病发生严重。对于新红星品种,T. roseum的侵染过程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T. roseum荧光标记菌株TR45分析其在新红星品种上的侵染时期和侵入通道。发现T. roseum可以侵染花器组织,引起枯萎坏死;落花后10-15 d,受侵染的花器残体被萼片包裹于萼筒内,随后T. roseum从离生花柱合并处的孔口部位入侵进入合生花柱,沿花柱内的多细胞毛状体间扩展;花后30 d左右,花柱缝逐渐开裂,随果实膨大心室腔壁也开裂,逐渐形成一条贯通萼筒与心室开放通道——萼窦;花后60 d左右,T. roseum的菌丝沿着萼窦扩展进入心室腔,从心室上的裂缝进入果肉组织,最终引起果实霉心。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新红星苹果品种发病重以及难防治的原因,对苹果霉心病防控新策略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0.
海洋贝类帕金虫及其病害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虫属于细胞内寄生的原生生物,是导致海洋贝类大量死亡的最重要的病原物之一,采用传统的FTM检测法和组织切片方法,结合分子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在不同的贝类中鉴定了7种帕金虫,并且在帕金虫的生物学特征、对宿主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危害海洋贝类的帕金虫的分类与系统学、形态和生活史特征、检测鉴定技术、流行病学特征、帕金虫与宿主间的侵害与抵御关系以及帕金虫病的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综述,并对贝类帕金虫病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海洋贝类帕金虫病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