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蓝莓果渣提取物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畅  程大海  高欣  赵尔丰 《植物研究》2010,30(2):253-256
研究了蓝莓果渣提取物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分别采用水、40%乙醇及纤维素酶辅助乙醇超声提取蓝莓果渣,并用Folin-Ciocalteu试剂对3种提取物的总酚含量进行评估;并采用DPPH清除实验及O2—.清除实验对3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提取蓝莓果渣的总酚含量最高,可达425.36±15.21 mg GAE.100 g-1DW,远远高于水提物(169.46±9.75 mg GAE.100 g-1DW)及醇提物(218.39±12.54mg GAE.100 g-1DW)中的总酚含量。且纤维素酶辅助乙醇超声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为2.67±0.13 gVc.100 g-1DW,对O—.2的清除能力2.48±0.14 g Vc.100 g-1DW,明显好于醇提物及水提物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2.
野生火棘在贵州省的资源分布广泛,由于省内各地区气候因子的不同,导致野生火棘果实的营养性成分存在差异。为探究贵州省野生火棘果的营养性成分差异,明确影响营养成分积累的气候因子,筛选出适宜生长区域,采用硫酸-苯酚法、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索氏提取法和福林-酚比色法对火棘果粗多糖、总蛋白、总脂肪和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之间4种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可将10个不同产地火棘分成3大类;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相对湿度是影响贵州野生火棘果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降低相对湿度利于火棘果中营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3.
124.
中华施迈斯内果在辽西的发现为被子植物的历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施迈斯内果是一个具有近170年研究历史的植物化石属。新近发现的中华施迈斯内果中发现了以前没被认识到的新特征(未成熟的雌性器官的中央结构有一个纵向的隔壁和封闭的顶端)。新的特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化石的系统位置。王鑫等人通过仔细分析被子植物的定义、结合新的化石特征认为施迈斯内果代表了一个具有被子植物特征的新类群。按照现有的被子植物定义,施迈斯内果可以归入被子植物。这样一来,被子植物的历史就会被前推到早侏罗世。当然也不排除未来被子植物的定义改变后为施迈斯内果建立一个与被子植物平行的种子植物新类群的可能性。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施迈斯内果的由来、特征以及王鑫等人如何判定其为被子植物的逻辑思维过程,以便大家论评。  相似文献   
125.
苏秀芳  林强  梁振益 《广西植物》2007,27(5):805-807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大戟科蝴蝶果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36个峰,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8.34%,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3.19%)、正十六烷酸(11.11%)、十八碳烯酸乙酯(6.18%)、正十八烷(4.98%)、(Z,Z)-9,12-十八碳二烯酸(4.90%)及十八碳二烯酸乙酯(4.21%)。  相似文献   
126.
在胀果甘草细胞悬浮体系中加入苯丙氨酸、酪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来研究前体对甘草细胞生产甘草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前体在合适的浓度下对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均能促进细胞内甘草黄酮的生物合成,但高浓度的肉桂酸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浓度为20 mg/L,酪氨酸、肉桂酸、乙酸钠的最佳添加浓度都是5 mg/L。此时,均可使培养体系的甘草黄酮产量高达100 mg/L以上,其中酪氨酸的添加使得产量高达对照的1.43倍。苯丙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3种前体的添加时间均以第10天为宜,酪氨酸添加时间以第5天为最佳。而且,在添加苯丙氨酸和乙酸钠后的第3天收获细胞,此时细胞的生物量和甘草黄酮产量最大。此外,苯丙氨酸、乙酸钠的添加可以增加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之一——苯丙氨酸裂解酶的活性。酪氨酸对苯丙氨酸裂解酶影响不大,而肉桂酸的添加却导致其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7.
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区直翅目刺翼蚱科郑蚱属1新种:弯刺郑蚱Zhengitettix curvispin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8.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 macroura) 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助月光对果蝠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取食活动一般在天黑20~40 min开始,取食高峰发生在22: 00~22: 30 和23:00~23:30之间,这两个取食高峰期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值±标准误)为(13.5±2.5)和(15.0±2.3)次,最低的取食频率发生在19: 00~19: 30和20: 30~21: 00之间,分别取食(0.2±0.2)和(0.7±0.5)次。果蝠很少在母树上取食成熟的果实,相反它们用嘴叼下果实并携带到夜栖息地去进食,通常这些夜栖息地是具有密闭树冠、密集枝条的树种。夜栖息地在母树周围的分布根据环境中适合它们栖息的树种和分布而决定,不同母树周围其夜栖息地分布具有非常大的变异与空间异质性。钝叶榕(Ficus curtipes)、铁力木(Mesua ferrea) 和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 是果蝠最喜爱的夜栖息地。在同样的情况下,尽管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两种果蝠都比较喜欢寻找具有许多枝条和小枝并且有复杂树冠的树木作为夜栖息地。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一部分种子通过消化道消化后被排泄出来,另外的一部分伴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来,通过这两种方式,散布了大量的种子,再加上在飞行中也有排泄的习性,它们传播的种子在空间上更广泛。  相似文献   
129.
茶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种群的RAPD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建玉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7,27(5):1887-1894
用RAPD技术对华东地区7个茶园的黑刺粉虱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出248条长度约为200~2000bp的DNA条带,其中19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80.24%。经Popgene软件分析,黑刺粉虱种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砚)为48.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910,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日)为0.4442,表明黑刺粉虱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各种群问遗传分化程度(Gst)较高,达0.3749,其中PPL以福建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JLS)最高,达77.42%,其次为安徽九华山种群(JHS)的65.73%;而且两种群的HE,H等遗传指标均较高。以NTSYSpc软件包,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昆虫个体进行UPGMA和NJ法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并进行多维标度分析(MDS)。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个体优先聚类,遗传相似度高的种群依次聚类。多维标度分析也显示:浙江杭州、富阳和绍兴3种群集中分布,安徽宣城种群靠近该3种群;而九华山种群则与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聚拢;福建金山种群独立成簇。多维标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粉虱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相关性;两个山地种群的多样性有别于其它种群,是因为山地环境和气候引起粉虱适应性的生态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130.
靳永  谢玉  张波涛  邵永  杨列芳 《昆虫知识》2007,44(5):734-736
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山东省薛城1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叶片中越冬。对成虫、初孵幼虫和越冬幼虫的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分别选用1.8%阿维菌素2500倍液或2.5%吡虫啉2000倍液防治成虫或幼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