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不同林龄(28、37、46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樟子松天然林为对照,研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土壤性质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樟子松人工林中,根际效应显著影响土壤N∶P,林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各林龄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林。人工林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林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全磷含量在根际土壤中先升高再降低,在非根际土壤中先降低再升高。C∶N与C∶P在根际土壤中呈显著正相关,但在非根际土壤中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根际土壤氮磷限制具有更高的协同性。根际与非根际土壤N∶P均值分别为4.98与8.40,表明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受土壤N限制,且根际土壤受N限制程度更高。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受土壤性质的显著影响,其中,速效磷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生长受N限制,其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与维持有明显作用,建议在樟子松生长阶段适当补充土壤氮素,并根据根际土壤氮磷限制的协同性适当补充磷素。  相似文献   
102.
基于FVC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Markov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2-2000年NOAA/AVHRR影像的FVC数据,对中国西北干旱区采用先分区再因海拔而异的分类方法进行植被覆盖的遥感分类,并在8 km×8 km空间分辨率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任意两年、连续平均和间隔平均转移概率矩阵下Markov过程进行分析与检验,探讨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的Markov过程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受随机过程的控制和长期稳定的驱动因子影响,其转移变化是多重的Markov过程;仅使用两期的植被覆盖变化不能准确预测植被覆盖变化的发展趋势,无论这两期的时间是连续还是有一定时间间隔;对中国西北干旱区而言,连续10年以上的数据变化信息基本可以反映大部分影响该区植被覆盖的因素,采用长期平均转移概率矩阵可以得到较稳定的模拟与预测;植被覆盖变化是长期的动态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建立新平衡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103.
沙漠腹地天然绿洲不同林龄胡杨水分利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干旱荒漠绿洲区主要植被的水分利用来源,能为该区域植被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达里雅布依天然绿洲胡杨幼龄木(胸径DBH≤10 cm)、成熟木(10 cm<DBH≤40 cm)和过熟木(DBH>40 cm)为对象,测定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地表水、0~3m土层土壤水、地下水)的氧同位素,运...  相似文献   
104.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5个年龄(6、16、23、32和50年生)共15块1000 m2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杉木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除16 ~23年生因间伐略有下降外均随林龄而增加,6、16、23、32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62.73、172.51、141.65、192.30、247.32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占95.76% ~98.39%;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为89.77% ~96.55%,其随林龄的变化与总生物量一致,其次为地上凋落物,占1.61% ~4.24%,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0.01% ~4.26%和0.27% ~4.07%,分别以6和23年生最大;乔木层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54.89% ~75.97%,根占11.91% ~ 12.66%,均随林龄而增加,枝、叶分别占11.86%~15.19%和4.80%~13.17%,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除50年生杉木人工林枝相对生物量小于叶,23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根相对生物量大干枝外,其大小顺序为枝>根>叶;草本层分配以6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地上相对生物量最大,其他林龄相反;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各层次及总生物量具有良好的优化增长模型,其32年生人工林总生物量与其他森林类型相比,处于中上等,是一个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05.
量化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碳储量, 为评价海南地区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管理功能提供重要依据。在海南省儋州市选择不同林龄的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 设置样地测算乔木层、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 土壤分层采集0-100cm 土样,依据相对方程, 计算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 不同林龄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含量变化幅度为38.09%-45.31%, 枯落物碳含量为38.50%-47.52%之间。0-100 cm 土层碳含量变化幅度为0.31%-1.62%, 各林分土壤含碳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除底层(50-100cm)土壤外, 其它层次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均表现为橡胶林>桉树林。橡胶树、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60.01 和86.33 tC·hm–2,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橡胶树各林龄碳储量均高于桉树。橡胶树、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36.87%和23.92%。橡胶树和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橡胶树(0.78 tC·hm–2)>桉树(0.49 tC·hm–2), 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00%和1.56%。橡胶树、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96.22 和63.88 tC·hm–2, 橡胶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高于桉树, 0-50 cm 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 橡胶树0-50 cm 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64.39%, 桉树为54.35%。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主要部分。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分别为4.20 tC·hm–2·a–1 和64.78 tC·hm–2,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分别为11.06 tC·hm–2·a–1和23.98 tC·hm–2。两个树种均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是海南营造高效固碳人工林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106.
北方泥质海岸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造林树种选择、土壤改良和生态工程造林技术措施的分析表明,在轻度盐碱地可栽植绒毛白蜡、群众杨、刺槐、109柳;在中度盐碱地修台田并压沙后可栽植沙枣、群众杨、刺槐、绒毛白蜡及辽河杨耐盐品系;在苏打盐渍土地修台田压稻乱后栽植沙枣、辽河杨耐盐品系;在重盐土地上进行土壤改良及工程措施后栽植柽柳、沙枣.  相似文献   
107.
李伟  张翠萍  魏润鹏 《生态学报》2014,34(17):4957-4965
以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高要市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级林分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进行排序并通过相关分析,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龄级24块样地充足,从第9块样地开始不同龄级的物种数目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桉树林分样地中共有136种植物,隶属54科107属,灌木层的种类最多,但以草本层物种为优势种。不同龄级林分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1—2年生林分低于2—4年生和5—6年生两个龄级;3—4年生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对植被物种的分布,土壤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容重的影响明显,pH值也有一定程度作用,而对物种多样性,pH值和全氮是最为稳定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8.
华南地区桉树/相思混交种植的林木生长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桉树U6与厚荚相思按不同比例和不同模式进行混交种植,测定二者的生长参数.结果表明:2~3年生混交林中,随着桉树比例的增大,相思免受风害的效果越来越显著,桉树/相思混交比例为3:1时,风害率下降了26.14%;但不同处理间桉树或相思保存率没有显著差异;桉树/相思混交种植对相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混交林中相思胸径约为其纯林的90%,混交种植虽对桉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但对胸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并随相思比例的增加而越发明显.6年生的桉树/相思1:1混交林分,桉树胸径>15 cm所占比例达到了32.1%,而桉树纯林仅为5.83%;桉树/相思2∶1株间混交的种植模式使总生物量达到最大,为198.8 m3·hm-2,是桉树纯林的118.8%,相思纯林的169.9%;桉树与相思混交种植对大径材桉树的培育是一种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9.
王轶浩  周建岗  符裕红 《生态学报》2022,42(23):9537-9547
在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为准确评估区域植被固碳增汇功能和科学指导其经营管理,以重庆武陵山区14、25、38、45、62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各器官(叶、枝、干、根和皮)、凋落物以及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针叶C、N、P含量分别变化在444.48—518.03 g/kg、12.31—16.15 g/kg、1.75—2.21 g/kg之间,总体呈“C适中、N缺乏及P充足”的养分格局,且马尾松生长主要受N限制。(2)马尾松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受林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各有不同,但不同器官差异显著(P<0.05),其中C含量以皮最大,N、P含量则以针叶最大。(3)林龄对马尾松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影响不显著(P>0.05);马尾松林土壤P含量低(变化在0.09—0.41 g/kg之间),但各土层生态化学计量比却普遍较高,且受林龄影响各不相同。(4)C、N、P生态化学计量在马尾松各器官—凋落物—土壤之间总体呈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针叶C、N含量均与土壤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针叶P含量与土壤...  相似文献   
110.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氮素储存库,在维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人工林主产地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桉树(Eucalyptus robusta)3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种林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氮储量组成与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变化,不同林龄马尾松、杉木、桉树林氮储量大小范围在6.64-15.15、8.44-14.90、3.22-11.29 Mg/hm2之间,其中马尾松、杉木、桉树分别在幼龄林、过熟林、成熟林达到最大,除幼龄阶段马尾松氮储量最高外,其他各林龄阶段均为杉木林最大。(2)各个林龄总体来看,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生态格局基本一致,绝大部分氮储存于土壤中(0-100 cm),乔木层氮储量仅次于土壤层,灌木层氮储量最小。0-100cm土层范围内,按10 cm每层进行划分,三种人工林各个林龄均是0-10 cm表层土壤氮储量最高。马尾松、杉木除幼龄林外土壤层氮储量均随着林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过熟林分别达到了10.71和16.63 Mg/hm2,桉树则幼龄林到成熟林逐渐升高,成熟林氮储量为11.26 Mg/hm2,过熟林则下降。同一林分各层次不同器官氮储量存在着差异,3种人工林乔木层中树干氮储量均占比最高,树干是乔木层的主要氮库;灌木层中叶片中含有更多的氮储量;草本层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是氮储存的主要场所;细根氮储量0-20 cm>20-40 cm。不同造林树种生态系统氮固持能力有所差异,总体上,人工造林后期生态系统固氮能力逐渐增强,而速生桉树人工林收获期生态系统固氮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