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502篇 |
专业分类
10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二萜佛司可林I、J、K、L,已从毛喉鞘蕊花分离得到。本文根据一维和二维的核磁共振谱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光谱特征,二萜佛司可林K、L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红外线照相的方法,对发育期的林睡鼠幼鼠进行室内活动规律及行为观察,为充分了解林睡鼠越冬前的能量储备形式提供饲养参考。将鼠密度监测仪固定在饲养笼具上方,24h连续拍照,采集和分析6-9月年龄在10周内的幼鼠各种活动数据。结果显示:幼鼠一天中超过70%的时间都在窝内度过,大部分时间都蜷缩成一团少有动作;在窝外活动时间多在玩耍,如攀爬笼架。用于进食和饮水的时间不超过全天的2%。林睡鼠幼鼠主要活动时间在21:00-07:00,活动高峰在21:00-03:00之间。幼鼠出生3周后开始出窝活动,哺乳期30d后开始采食,5周后幼鼠有交配玩耍行为。随着日龄的增长,活动高峰从23:00提前到21:00,活动时间也逐渐延长,但9周龄后活动时间逐渐缩短,幼鼠的饮水进食时间与其活动的时间长短较为一致。10周体重可达成年体重的70%。研究表明,林睡鼠在夏秋季节基本是昼伏夜出动物。光照是影响其在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幼鼠6周后所需的饲料和水量大于成年林睡鼠,在此期间要注意饲料和水的补充。 相似文献
63.
蛹 (Pupa)为全变态昆虫生活的第 3个发育阶段 ,大多不食不动 ,体内却进行着变化 ,幼虫原有的组织遭破坏 ,成虫新的组织、器官逐渐长成 ,此过程叫化蛹。1 化蛹1.1 化蛹的方式1)在柱果孔内化蛹 :如梨大食心虫的幼虫老熟后 ,在梨果或苹果的柱果孔内吐丝作羽化蛹。2 )用叶作巢化蛹 :如稻弄蝶的老熟幼虫缀叶、吐丝作巢 ,躲在巢内取食化蛹。3)在茧中化蛹 :蛾类中的家蚕及蝶类中的黄毛白绢蝶的老熟幼虫吐丝作茧 ,化蛹在其中。4 )倒吊化蛹 :常见的如蝶类中的小菜粉蝶的老熟幼虫 ,找到树枝等物体 ,自己吐丝作垫 ,用尾足钩钩倒吊着 ,倒悬化蛹。此蛹… 相似文献
64.
用点四分法抽测崂山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将获得的150个样点资料建立在通过群落郁闭度系数所反映的光照强度、土壤相对持水量、土壤肥力得分及碱解氮含量的四维空间上,构造了麻栎幼苗,灌木层,草本层及其优势种生物量预测方程;提出度量植物种群对资源选择性系数的新公式,并证明了它的实用性。本文详细探讨了林下优势种的选择性系数、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出影响麻栎幼苗生长及栎林群落生产量的限制因子;阐述了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与环境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合并舍曲林治疗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7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认知疗法合并舍曲林治疗组(试验组,38例)和舍曲林单独治疗组(对照组,38例),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临床整体量表一疗效总评估量表(ClinicalGlobalImpression,CGI)评价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1%VS81.58%),P〈0.01],试验组第2、3阶段的临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CGI.SI总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1、2、3阶段,试验组HAMD、CGI—SI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短期治疗内疗效显著优于舍曲林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66.
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群落林下木本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南地区的风水林是乡村聚落的一种特色林分, 具有守护村庄的象征意义。在过去的数百年中, 风水林在乡村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下而受到保护, 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有着重要作用。为揭示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的影响, 我们选择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同一林分起源的3个具有相似地形的风水林, 研究了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其林下木本植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 MRPP)分析表明, 人为干扰显著改变了风水林林下木本植物组成(P = 0.001, A = 0.3886), 沿着干扰由弱至强的梯度呈现出中生性植物减少、阳生性植物递增的趋势。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重度干扰>中度干扰>轻度干扰, 但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 3个风水林群落相互间的林下物种相似性降低, 物种替代率呈增加趋势。双向聚类分析较好地反映出林下物种因受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影响而表现出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指示种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不同干扰强度下具有显著指示值(IV ≥60)的指示种。综合分析表明, 人为干扰有利于阳性物种在风水林内定居生长, 并明显地改变了林下木本植物组成, 但未能引起物种多样性的显著差异。此外, 找出对人为干扰产生关键生态响应的林下指示种, 对增进风水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7.
彩云之南的西北,云岭峭拔入云,江河宛若苍龙;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莽莽原始冷杉林中,有着最像人类的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它们长臂舒卷,弹跳荡飞,倏忽如林间哨风,飘渺似山巅幻云! 相似文献
68.
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周围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原因破坏严重,长期以来自然恢复较差。为调查该区林隙更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采用林隙样线调查方法研究了该区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结果显示,历史上的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着该区林隙更新的格局和特征,林隙天然更新受环境因素制约,更新规律表现为:更新幼苗的种类较形成木的种类丰富,更新乔木幼苗的优势度排序与形成木不同;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受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桦木(Betula spp.)更新受地形影响较大,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受土壤因素影响显著,杜鹃(Rhododendron spp.)更新则受地形因子和林隙形成木的特征影响显著;更新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受土壤因子的影响显著。由此推测,林隙大小并非影响该区林隙更新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因素可能是制约优势树种天然更新和更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9.
河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子萌发法,研究了河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漫溢区地表植被分属8科13属14种,非漫溢区为10科21属26种植物;与非漫溢区相比,漫溢区地表植被中出现了一些浅根系和喜湿的草本植物;漫溢区单位面积物种数、植被盖度、植株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比非漫溢区有明显增加.漫溢区土壤种子库中有物种19种,比非漫溢区增加了5种;漫溢区土壤种子库总密度比非漫溢区增加了3.94倍;与非漫溢区相比,漫溢区1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的比例增加了23.07%,而灌木植物种子比例减少了20.99%;多年生草本的变化则不明显;河水漫溢提高了土壤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漫溢区和非漫溢区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共有物种分别为18和9种,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842和 0.667. 相似文献
7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0 0 0 4 2 ·H1 932 3.应用该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与收获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 1 8% ,具有良好的精度 .此外 ,还通过改变取样面积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