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1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研究了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在天然落叶阔叶林森林边缘与森林内部和周围草地间多样性差异,在科级水平上探讨边缘效应对地表甲虫群落的影响。调查共设5个重复样带(间距大于500 m);每个样带以距离梯度(25 m)的方式设置样点,分别由边缘深入到森林内部和草地中央100 m,共设45个样点,通过巴氏罐诱法调查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化。本研究采集甲虫标本4 736 号,隶属于28个科,步甲科、隐翅虫科和叩甲科分别占总数的49.5%、23.5%和13.0%,共同构成本研究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甲虫的个体数量从森林内部、边缘到周围草地依次降低,而科多样性和均匀度则依次增高,都达到了显著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排序表明,森林内部和周围草地间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而森林边缘的群落组成与两者都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反映了森林边缘的地表甲虫群落已经与森林内部的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分化,除了森林物种成分外,还包含了若干从周围草地环境扩散来的物种成分。从季节动态看,森林边缘和森林内部在丰富度和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曲线方面相似性更高;捕食类和腐食类地表甲虫的季节变化在森林内部和边缘相似性更高,而植食类则在森林边缘和草地的相似性更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枯落物覆盖率是影响地表甲虫科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枯落物厚度和林冠层覆盖率是决定甲虫个体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在科级水平上,地表甲虫群落在天然落叶阔叶林边缘已经与森林内部生境发生分化,而且正在加剧的森林片断化进程将会产生更多的森林边缘,因此,保留大面积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免受破坏和干扰是保护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2.
综述了国内外森林沼泽交错带及森林沼泽交错带植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对森林沼泽交错带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3.
长白山落叶松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牟长城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13-1819
研究了长白山落叶松、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建立斑块状态、林木蒸腾量与林木年龄的相关模型,利用相关模型定量地分析斑块和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气候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关系。探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对湿地生境改造作用、湿地生境的中生化过程以及区域气候变暖对森林湿地演替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斑块宽度、高度、面积、体积随林木年龄增长均呈现三次式相关关系,林木蒸腾量随林木年龄增长呈现幂函数相关关系。落叶松、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经过60年左右时间发育,斑块将不断扩大,使地势平均升高0.405~0,590m;林木蒸腾量也不断增大,平均降低水位1.050~1.442m。森林湿地生境将演变为中生化的森林生境,同时,区域气候变暖与森林树种向湿地侵入存在密切关系,区域气候变暖将加快森林向湿地侵入进程,进而森林沼泽交错群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50~60年)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74.
在新世纪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实施中,北方大草原及其东南边缘的农牧交错带,是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保育极其敏感和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在过去的世纪中,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滥垦、过牧、樵采等,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受损,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干旱化加剧,生产力降低,风沙灾害和虫鼠害频发,造成对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环境的重大威胁,成为首都及东部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沙源地。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将草原区确定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8个类型区之一,并…  相似文献   
175.
近年来随着气候波动和人类农牧业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我国北方林草交错带面临严峻的草地退化问题.然而利用长期气候、放牧和开垦数据分析北方高纬度寒区林草交错带草地退化原因的研究还很薄弱.本研究利用63年长期数据,以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典型区域额尔古纳市和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该区域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自1957年到2019年,两个地区的年均温都呈现极显著上升,平均升高2.9℃~3.1℃;降水量在150~550 mm呈剧烈式波动,但在2000年以后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经营主体的家畜放牧密度差异巨大,国有农场家畜密度由建厂初期不足每公顷1个羊单位上升到现在每公顷2~5个羊单位,而个人牧户的家畜密度从1980年每公顷0.5个羊单位增至2019年的每公顷7个羊单位,造成该区域严重的草畜失衡.随着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国营上库力农场和陶海牧场的播种面积先呈波动式上升,至2014年剧增至峰值37000和7000 hm2,以后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播种面积逐年下降.通过对气候、放牧和开垦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区域气候逐渐变暖和干旱化的背景下,超载过牧是导致本区域草地退化的...  相似文献   
176.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裕元  邵明安  陈洪松  霍竹  郑纪勇 《生态学报》2010,30(16):4306-4316
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和强烈侵蚀中心,探讨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该区植被恢复模式的合理选择和土壤生态效应的科学评价。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与植被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以及饱和导水率普遍较高,表层(0-20cm)均值依次为1.38gcm-3、44.2%和1.46mmmin-1,而土壤总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则较低,表层均值分别为45.6%和2.4%,反映了研究区土壤荒漠化的严峻现状,其中北坡(迎风坡)表现尤为严重。与农田相比,采用自然弃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恢复次生天然草地等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随着恢复时间(1-30a)的延长,这种效应会进一步增强。通过种植人工草地并使其自然恢复为次生天然草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直接种植柠条灌丛和自然弃耕等模式。但是,短期内(30a)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比重等物理性状无显著影响,意味着土壤一旦出现沙化将很难逆转。从对植被恢复响应的敏感性而言,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可以作为土壤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7.
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多集中在城市用地、人口规模和交通优先等方面,而较少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要构筑一个与未来居民生活品质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城市生态规划就必须考虑更多样化的数据基础和可获得性的技术,尤其是居民对这些规划的实际感受,合理和科学的规划需要综合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一个新的概念和理论"景感生态学"能够将城市规划蓝图与人类感知相耦合。景感生态规划理应包括人类对规划的各种感知需求,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本文秉承景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以西集镇为执行案例,探索性地针对城乡交错带开展景感生态规划,以阐明将居民感觉信息融入生态规划过程的挑战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