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21.
基于2019、2021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天然阔叶混交林样地,运用多项式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地形和林分空间结构对主要先锋树种年均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青冈、白栎、柯、甜槠和苦槠胸径分别介于5~50.8、5~41.5、5~50.8、5~43.9、5~55.5和5~46.1 cm,划分为小径级(6~12 cm)、中径级(14~24 cm)和大径级(>26 cm)3个径级。木荷和青冈的年均胸径生长量分别以半阴坡和阴坡最高,各径级增幅分别为2.9%~15.7%和1.1%~41.2%。随坡度的增加,大径级木荷、柯、甜槠和苦槠年均胸径生长量均降低,木荷降幅最高,为27.0%;而各小、中径级林木整体上无显著差异。坡位对各小径级林木年均胸径生长量整体上无显著影响,而中、大径级木荷、青冈和大径级白栎、柯年均胸径生长量随着从下坡、中坡、上坡到山脊的坡位变化整体上均降低,其中柯降幅最高,为28.1%,甜槠的变化则相反。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中、大径级林木年均胸径生长量的增加,木荷以中度混交为宜,青冈、白栎和柯以低、中度混交为宜,而苦槠和甜槠以强度混交为宜;小径级林木各混交度下无...  相似文献   
122.
通过标准地调查法,分析邓恩桉9 a生林分在闽北不同立地类型中胸径和树高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山地林1邓恩桉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1.6 cm、11.5 m,山地林2邓恩桉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3.0 cm、13.1 m,河岸林邓恩桉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21.3 cm、17.0 m。虽然各林分之间生长差异明显,但均超过本地乡土树种马尾松、杉木的速生丰产指标,且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各林分中出现部分林木向高生长方向分化造成的,是邓恩桉在引种区适应生长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3.
田惠玲  周平  贾朋  李树光 《生态科学》2018,37(4):211-217
基于粤北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人工林调查数据,分析了粤北不同经营措施对人工林年均固碳量的影响;并运用代表当地普遍经营水平所模拟的材积生长方程计算得出常规经营模式下的杉木碳储量,与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情景所监测的杉木碳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方式下的试验林的年均固碳量具体表现为VI(1.5667 t·hm-2-2)-2)-2)-2)-2)-2),采用科学合理经营模式下的人工林与采用粗放经营模式下的人工林相比较,年均固碳量相对较高;试验林II、III 和IV 的年均固碳量总体呈III IV II 的趋势,而它们的林分密度总体呈III IV II 的趋势,在当地采用了更高林分密度的杉木人工林,其林分的年均固碳量反而较低;杉木的监测碳汇量与预估碳汇量相比有22%-53%的增长,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当地普遍经营水平的碳储量。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粤北不同经营措施的人工林固碳情况以及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4.
以吉林省通化县三棚红松良种基地16个红松林分为材料,对其土壤理化性质(pH、电导率EC、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氮、C/N)、红松生长及结实性状(胸径、树高、每公顷产籽量)和每公顷株数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除速效钾、C/N和树高外,16个林分间各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指标的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59%~42.04%,属于高变异林分,有利于优良林分的选择;相关分析表明每公顷松籽产量与树高(0.267)和胸径(0.259)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公顷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0.557),与有机质(0.306)、碱解氮(0.909)、速效磷(0.805)和全氮(0.213)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每公顷红松产籽量为标准,依10%的入选率对16个林分进行评价选择,林分3 206和3 308入选,入选2个林分的土壤有机质比总体均值提高了11.91 g·kg-1,碱解氮比总体平均值提高30.92 mg·kg-1,速效磷比总体均值提高13.65 mg·kg-1,全氮比总体平均值提高0.4 g·kg-1,每公顷松籽产量比总体均值提高461.35 kg·hm-2,胸径比总体均值提高1.9 cm,树高比总体平均值提高0.69 m,每公顷株数比平均值减少了104株;研究结果为选择适当的抚育管理办法来提高松籽产量及红松果林改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5.
异质养分环境下不同树种觅养行为与光照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光照和养分环境的析因组合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马尾松、木荷和马褂木对异质养分环境的生长适应性反应及觅养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全光照下马尾松和木荷在异质养分环境中较同质养分环境具有较大的生长优势,其根系干物质量分别增加达99.5%和66.7%,而马褂木在同质养分环境中生长表现较好.遮阳处理显著改变了木荷根系的广布性、觅养精确性及养分吸收效率,降低了其在异质养分环境中的生长优势;遮阳对马尾松觅养行为的影响不如木荷显著,其在异质养分环境中的生长仍保持一定的优势,推测与马尾松在富养斑块中有明显的根系增生和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有关;遮阳对马褂木的觅养精确性和反应敏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未改变其对养分环境的生长反应式样.马尾松、木荷和马褂木不仅在根系觅养机制及觅养行为上具有显著遗传差异,而且受光照条件影响变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人工造林时应实施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来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6.
最大密度法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理论推导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关于最大密度法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得出结论:1)关于最大密度法则理论主要有几何关系的3/2法则和空间填充分行支状网运输结构的WBE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都是建立在一种静态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而近几年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动态的个体植物之间的竞争来建立模型。尽管如此,关于最大密度法则的模型仍然没有逃出固有的模式,如用平均植物大小代替整个植物种群。因此,关于最大密度法则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最大密度法则理论在假设条件、数学推导、 用于估计参数的原始数据选择等方面存在争议。任何模型的建立都是基于一些特定的条件和假设建立的,因而得到的关系并不是一个万能的定律。所以在分析数据时,这些模型可结合使用。3)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大家对最大密度法则的理解不同,标准不同,造成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建立一个客观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7.
国外松衰退病与环境和林分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国外要公衰退病与其环境和林分因素关系的调查研究和数量化分析表明,在气候、土壤、林分、其它病虫害等4类因素18个变量因子中,有10个因子对病情有较大的贡献,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们是树龄、林分密度、割脂、降雨量、温度、粘性土、石砾土、土层瘠薄、积水、病虫危害,其中病情与土层浓度、降雨量呈负相关;与其它因素均呈正相关,以此建立病情线形回归预测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预测任一给定条件下的林分国外松衰退病可能发生的水平,此外,依据各致病因素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和时间顺序,出国外松衰退病的螺旋图,为该类病原复杂的病害形象描述和定量分析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8.
以不同林龄的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人工林(纯林和混交林)经营模式下福建柏不同时期生长指标及器官养分的差异,并结合各器官养分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以揭示福建柏生长特性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增加,两种经营模式的福建柏密度均显著减小,但总蓄积逐渐增加,而混交模式下福建柏不同生长时期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同林龄的纯林。(2)两种营林模式下的福建柏叶片碳(C)、氮(N)元素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磷(P)含量在15年生时最高,在生长前中期混交林P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钾(K)含量则在21年生时达到峰值,而混交林叶片K含量也低于纯林,这种差异在33年生时达到显著水平。(3)枝条N、K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纯林枝条K含量高于混交林,混交林N含量则高于纯林;两种经营模式福建柏枝条C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含量则呈相反变化趋势。(4)树干C含量随着林分生长而增加,N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树干P含量随着林龄增加显著下降,且混交林P含量低于纯林,但差异不显著;纯林树干K含量在生长前期略高于混交林,但在生长中后期其含量显著降低,混交林K含量则显著升高。(5)根的C、N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减少,混交效益显著降低了根的C含量,并提高了其N含量;P与K含量变化差异较大,混交效益也会促进二者在福建柏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9.
利用2005—2010年两期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固定监测样地数据,分析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各林分变量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和林分密度指数模型,采用两步最小二乘的方法建立预测包含林分平均断面积和林分碳储量的联立方程组,将以上所构建的模型统称为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预测模型系统.同时将龄组和区域作为哑变量加入到预测模型中.结果表明: 模型系统中除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之外,剩余模型的确定系数(R2)均大于0.98,均方根误差均小于4,而加入哑变量的模型R2有所增加,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说明模型稳定性较好,预估参数较为精确.各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大部分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5%,模型精度均在95%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对黑龙江省不同区域和龄组的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平均树高进行精确拟合.根据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和联立方程组的拟合参数进行分析,当调查样地在同一区域时,林分年龄越大,林分平均树高、林分平均断面积和林分碳储量越大,符合实际生长规律;而在林分年龄相同、区域不同时,不同区域林分平均树高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平原地区、小兴安岭南坡地区、张广才岭东坡地区、完达山地区、张广才岭西坡地区、小兴安岭北坡地区.不同区域林分断面积和林分碳储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为: 张广才岭东坡地区、小兴安岭北坡地区、张广才岭西坡地区、小兴安岭南坡地区、完达山地区、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30.
冯慧芳  刘落鱼  薛立 《植物生态学报》2019,43(11):1010-1020
大气氮(N)沉降随着人类的活动而日趋严重, 加上中国热带亚热带红壤普遍缺磷(P), 许多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广泛使用磷肥而产生P富集, 直接影响了森林土壤化学特性。林分密度改变林地的光照、温度、湿度和凋落物持水量, 从而影响土壤特性。为了解外源性N和P添加与林分密度对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为大叶相思人工林的种植密度和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于2013到2015年, 以4种不同密度(1 667、2 500、4 444和10 000 trees·hm -2)的10年生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分别进行添加N、P和N+P处理, 在试验结束时采集0-10 cm土壤, 对其pH、有机质含量、N含量、P含量和钾(K)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施N和N+P均显著降低了土壤的pH和速效K含量, 显著提高了林地土壤的碱解N含量。施N还显著提高了林分土壤的全N含量, 施P显著提高了土壤pH, 降低了林分土壤的全N含量。施P和N+P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P和有效P含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 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和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N、P添加处理和密度处理对大叶相思林的土壤pH、有机质和N、P、K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总体来看, N添加、P添加、林分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大叶相思的土壤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