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通过对不同化工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进行富集、不同浓度银离子驯化后,分离得到30株银离子抗性细菌,最大硝酸银耐受量可达80 mg·ml-1.对这些细菌进行质粒抽提与鉴定,质粒检出率为76.67%.40 mmol·L-1的苯甲酸钠对HAg4细菌质粒的消除率可达98.75%;而350 μg· ml-1的吖啶橙对HAg4细菌质粒的消除率只有77.78%.细菌质粒与银离子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云冷杉近原始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反映群落基本特征的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林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5项共22个因子,通过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值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更新潜力、土壤养分、林分生产力、物种多样性指标最高;云冷杉近原始林的土壤水分指标最高;3种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表现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云冷杉近原始林>杨桦次生林.  相似文献   
83.
Differences in the metabolism of tyrosine between insects and mammals present an interesting example of molecular evolution. Both insects and mammals possess finetuned systems of enzymes to meet their specific demands for tyrosine metabolites; however, more homologous enzymes involved in tyrosine metabolism have emerged in many insect species. Without knowledge of modem genomics, one might suppose that mammals, which are generally more complex than insects and require tyrosine as a precur sor for important catechol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for melanin, should possess more enzymes to control tyrosine metabolism.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why insects actually possess more tyrosine metabolic enzymes is quite interesting. 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insects rely heavily on tyrosine metabolism for cuticle hardening and for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nd these evolutionary constraints are likely the key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In terms of melanogenesis, mammals also possess a high level of regulation; yet mam malian systems possess more mechanisms for detoxification whereas insects accelerate pathways like melanogenesis and therefore must bear increased oxidative pressure. Our research group ha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ny key proteins involved in tyrosine metabolism from both insects and mammals. In this mini review we will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our research on tyrosine metabolic enzymes in the scope of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f mammals in comparison to insects.  相似文献   
84.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28块典型阔叶红松林样地的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和18个影响因子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阔叶红松林整体具有较好的林分空间结构,其水平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树木生长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木的整体混交程度较高;(2)林分空间结构的CCA排序较好的揭示了该区林分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的关系;CCA第一排序轴反映了林龄、坡度、阔叶比和坡向的变化,第二排序轴反映了坡向、土壤有机质和平均胸径的变化,上述6因子的组合是决定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3)影响林分空间结构的变量中,地形、土壤和林分因子共解释了林分空间结构变化的59.20%,其中纯地形因子占30.68%,纯林分因子占19.01%,纯土壤因子占8.21%,未能解释部分为40.80%。  相似文献   
85.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和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促进人类福祉。了解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能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与针对性指导。基于和田地区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随后,修改等效系数,并在评估模型中引入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均呈增加趋势,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2)在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减少了5.89×108元。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水体构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区域生态功能的调节服务 > 支持服务 > 文化服务 > 供给服务,水文调节与废物处理是最主要的单项服务功能。(3)在空间尺度,各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民丰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和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4)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研究不仅可以为区域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王国华  陈蕴琳  缑倩倩 《生态学报》2021,41(14):5658-5668
通过调查分析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种植年限(5、10、20、30和40a)人工梭梭生理生化变化(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个体形态特征(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枯枝落叶比、株高、冠幅等)以揭示不同种植年限雨养梭梭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种植年限增加,人工梭梭林内深层100-120cm和180-200cm土壤水分变化明显,在5-20a保持在3%-4%,而在种植后期(30-40a)土壤水分下降到1%-2%左右。在5-20a,梭梭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维持叶片较低的丙二醛含量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保持新叶光合能力;同时,显著提高0-20cm根系的活力,增强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但在30-40a,梭梭叶片渗透调节物质明显减少,梭梭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叶绿素a,b比例失调,渗透调节作用失效,梭梭叶片老化,老叶比例明显增加,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枝条和茎干退化严重,个体生物量进一步减少,在40a梭梭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下降到最低值。研究表明在年降水100mm左右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在种植梭梭5-20a土壤水分为3%-4%,梭梭可以通过生理调节适应土壤干燥,但是从30a土壤水分下降到1%-2%时,梭梭主要通过枯枝落叶降低个体蒸腾耗水量,在40a梭梭进入休眠(假死)状态,这暗示土壤水分下降到1%-2%,可能是梭梭的临界吸收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推广激光雷达技术在森林蓄积量估测计量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以东北林区云冷杉林、落叶松林、红松林和樟子松林4种典型针叶林为对象,基于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提取特征变量,结合800块地面样地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4种针叶林的蓄积量模型。结果表明: 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精度优于逐步回归方法(ΔR2=0.05~0.15,ΔRRMSE=2.6%~4.2%);在参与建模的3类点云特征变量中,贡献最大的是点云高度变量(被选择26次),其他变量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分别被选择12次和11次);使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林分蓄积量模型中,红松林(R2=0.79,RMSE=60.92,RRMSE=22.9%)和落叶松林(R2=0.76,RMSE=28.39,RRMSE=25.8%)的精度最高,云冷杉林(R2=0.81,RMSE=46.96,RRMSE=27.7%)次之,樟子松林(R2=0.50,RMSE=55.49,RRMSE=30.4%)的精度稍低。研究结果为东北林区4种典型针叶林蓄积量估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生物量、生产和周转测定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局域尺度空间变异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帽儿山温带天然次生林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在0~100 cm剖面的垂直分布与0~20 cm细根的季节动态、生产力和周转率,对比了采用连续根钻法(包括决策矩阵法和极差法)和内生长袋(直径3和5 cm)估测细根生产力和细根周转率,并探讨了可能影响细根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 76.8%的活细根生物量和62.9%的死细根生物量均集中在0~20 cm土层,随着深度增加,二者均呈指数形式减少。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显著,可能与冬季几乎无降雪而夏季降雨异常多有关。2种直径内生长袋估计的细根生产力无显著差异;对数转换后决策矩阵、极差法和内生长法估计的细根生产力和细根周转率差异显著。随着土壤养分增加,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比值显著增加,死细根生物量显著减少,但活细根生物量、细根生产力和细根周转率均无显著变化;细根周转率与前一年地上木质生物量增长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当年地上木质生物量增长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9.
林分密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低密度(1575株·hm-2,D1)、中密度(2474株·hm-2,D2)和高密度(3550株·hm-2,D3)3个林分密度,分析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及二者的关系,为马尾松人工林实现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3种林分密度林下草本与灌木植物共有42科62属70种,D1密度以喜光植物种类分布较多,而D2、D3密度以耐阴植物为主;3种林分密度间的草本、灌木的Margalef (M)、Shannon (H)、Simpson (D)、Pielou (Jsw)、Alatalo (Al)指数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且在草本与灌木层中对密度的响应不同。在草本层中,D1与D3HDJswAl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灌木层中,不同林分密度JswAl指数存在显著差异,H和D指数差异不显著。土壤种子库HDJswAl指数均随林分密度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D1密度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最高;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种子库Jaccard与Sorensen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草本层MJsw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层林分密度与HDJswAl指数的相关性大于草本层,而草本、灌木层的林分密度与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林分密度1575株·hm-2是马尾松林下植被生长发育较为合适的密度,能够维持林下植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90.
凋落物产量是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分, 也是连接地下与地上生态过程的关键环节。但在森林演替进程中, 生物多样性、林分因子、功能性状如何共同影响凋落物产量及其时间稳定性, 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在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分布的北界黑龙江胜山保护区, 选择从演替早期到红松原始林的4个演替(或发育)阶段, 连续3年测定凋落物产量, 以3年凋落物产量的变异系数的倒数(1/CV)反映其稳定性。采用层次划分和变异分离等方法研究林分因子(最大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林冠空隙度)、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叶碳、氮含量及比叶面积)和乔木多样性(物种、功能、谱系多样性)对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相对作用大小。结果表明, 演替早期凋落物产量显著低于后3个演替阶段, 从演替中期至演替晚期凋落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凋落物产量的稳定性随演替进展显著提高。对变量重要性的评价表明, 凋落物产量主要受林分因子(最大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冠空隙度)和性状(叶碳含量)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也起一定作用; 而功能多样性对于凋落物稳定性的作用最大, 其次是林分因子(如最大胸径)。生物多样性对凋落物产量的独立解释力仅为0.41%, 而对其稳定性的独立解释力为33.12%, 说明多样性对凋落物稳定性有着独立于林分因子、性状之外的重要作用。同时, 林分因子、生物多样性、性状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最高达53.8%), 说明这3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的恢复演替不仅能提高森林生产力, 还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因此, 保护原始林及促进森林恢复演替是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